专访陈安妮:把漫画做成00后的“世界”
2019/8/28 8:13:36卢泓言 卢泓言

一个90后女大学生被所有vc拒之门外。拿着自己和铁杆朋友的钱创业。4年半成为独角兽,最新拿到腾讯1.25亿美金的投资。这是一次屈指可数的“野生”创业。
陈安妮生于1992年。在上大学之前一直都是“邻家女生”。没有显示出哪一门过人的能力。2010年18岁那年考进了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大学是很多人的转折点。不再以之前中学时代全力高考为生活的主线。第一次离开父母。开始小心翼翼但相对独立的释放自己的天性。
当时大学城里流行买学校的明信片寄给亲朋好友。陈安妮自小喜欢画画。于是想起来把广东大学城各家的风景做成漫画明信片。
2012年,陈安妮和伙伴们做成的漫画明信片在广东大学城卖出了1万多套。每套卖十几块,成本不到两块。这是20岁的陈安妮第一次创业。
赚到钱的陈安妮明白了一点。漫画这个东西已经被主流年轻人接受了。当时微博兴盛。陈安妮发现已经有一些漫画家在微博上有了几十万粉丝。
于是陈安妮重拾对漫画的爱好。自己开始创作校园生活题材的漫画。第一篇创作是刻画食堂打饭时阿姨抖勺,让同学心颤的情景。这一篇在微博上转发了一千多次。于是陈安妮确凿意识到,她有意无意中抓住了一个正在井喷的金矿。再然后,转发能有两千多次,五千多次,甚至一万次。
两年之后,2014年,陈安妮的微博粉丝突破800万,不亚于二流的影视明星。这800万里主要是学生。陈安妮此时信心满满。准备纵身一跃。
2014年毕业后到了北京,陈安妮想做一个漫画平台,为所有的漫画作者和读者服务,不再在微博上打游击。
在北京她第一次见识到了有风险投资这种东西。可是所有vc都拒绝了她。有的人认为漫画是小众。有的人认为做内容是可以的,做平台是很难的。当时陈安妮22岁。
陈安妮回了广东。她有些犹疑该怎么办。最后对于漫画这个东西的信心征服了她。她知道自己为什么喜欢漫画,漫画对年轻人意味着什么。
她带着自己的和铁杆朋友的钱又去了北京。在五道口华清嘉园租了个120平米的三居室。开始创业,做快看漫画app。
其实保底的想法也简单。微博上已经有800万爱看漫画的粉丝,把他们搬到一个漫画app上有多难吗?微博上还有几十个已经有功底、有粉丝群的漫画作者群,他们难道不想做同样的事情吗?不值得试一下吗?
陈安妮招了一个包括自己在内的12人团队。这是个完全土鳖的团队。12人吃在一起住在一起。三间屋,每间屋摆两张上下床,正好睡4个人。一个人一抬腿,就能碰到对面的床。12个人在客厅办公,在厨房开会。
陈安妮连一个有互联网背景的人也招不到。她只是一个22岁的大学毕业生,即使有800万粉丝。她要求同吃同住,人家立马就吓跑了。员工们不敢跟家人说在这么一家公司工作,因为说起来很像是传销团伙。
招不到有经验的程序员,陈安妮就到技术社区去发帖,认识了几个程序员。线下见面后聊成了朋友,陈安妮就请他们帮忙写程序。快看漫画app的第一版就是这么上线的。
这款app从内到外都是“野生派”。凭着直觉,陈安妮最初对快看app只有三个要求。第一个就是颜值要高。要让人第一感觉赏心悦目。漫画本身是个虚拟世界。要让人对虚拟世界的想象被完美满足。
剩下还有两个要求。一个是一屏幕只显示两幅画,不要有太多文字,也不要拥挤。pc时代信息缺乏,人们喜欢?黑压压的一片文字,因为饥渴。手机时代信息泛滥,人们反而喜欢简约。
00后从小习惯了看画面而不是文字。图的创作成本比文字高。再早个一二十年,还没有那么多的图,那时的年轻人只有文字可看。而现在的年轻人在识字前就有足够的图可以看。他们很小就用上了手机。喜欢在一个宽松的环境里、优雅的节奏中,刷图。
还有一个是要有评论区,要让读者参与。这些13到20岁之间的学生,字认全了,基本逻辑有了,于是有了接受更多信息的能力。同时也有了表达的欲望,也有了对世界发表看法的能力。可是没有正式踏入社会,他们充满好奇,却在现实生活里没有指指点点的资格。于是他们只能在虚拟世界、在“我的地盘”里发声。
快看app上线之后,陈安妮在微博上发表了一组讲述自己创业心路的漫画「对不起,我只过1%的生活」。这一组漫画引爆了。最终有33万次的转发。几天内100万人下载了快看app,登上下载榜榜首。
年轻人充满好奇。1%的生活是怎样的?你为什么要说对不起?陈安妮的这一组漫画完全显示了自己捕捉注意力的实力。
“1%”有好几个含意。其中一个是:当一个苗头只暴露出来1%时,如果你懂它,你应该全情拥抱它,陪伴它从1%长到100%。对于陈安妮,这个东西就是漫画。
接下来半年,快看app的日活用户一直处于谷底。即使有人下载了app,但缺乏充足的内容。陈安妮开始夯实根基。
首先是颜值要高。漫画有别于视频,它完全虚拟,满足年轻人造梦的快感。可以把人能想象到的赏心悦目完美的表达出来。
要聚焦于头部内容,而不能迷信长尾。漫画是一个门槛很高的东西。它不仅仅是画,而且要有丰满的能延续的剧情,有构思,它的本质是文学,还要有世界观。好的漫画作者实在不多。长尾不存在。
主人公要符号化。几个字就能让人产生共鸣,生出想象,有冲突感。比如「快把我哥带走」、「零分偶像」。它一下就击中了人的好奇。为什么要把我哥带走?零分的偶像是怎么样的?
要制造偶像,所谓偶像要满足四条:要符号化,要帅,要有正能量,要有成长过程。比如「零分偶像」,一个满天下都喜欢的帅哥偶像,竟被爆出考试零分。于是他又重新进入了校园,重头学起,让自己成为一个满分偶像。
这些都是陈安妮从漫画本身的特点,从年轻人群体的心态需求出发得出来的打法。而不是从市面上流行的所谓“互联网思维”或者各种时髦逻辑里学到的教条。这个90后女生说:不要有定式。
陈安妮一开始的创作就是源自自己的天性喜好。也没有被vc或者主流商业看中。她只能相信直觉。完全忠于自心的脚踏实地的摸索。这是她唯一的登山阶梯,或者救命稻草。
创立四年半。快看app宣称过了2亿用户,月活用户4000万,其中超过一半是00后,被QuestMobile评为“最受00后欢迎的app”。最近获得腾讯1.25亿美金的新一轮融资,这有利于快看跟腾讯音乐、视频、影视、甚至游戏整合,在大文娱全链条里伸展。
在华清嘉园那个三居室的厨房里,陈安妮曾经跟小伙伴们说,我们要服务1亿人,我们要做最大的漫画平台,我们要做00后的漫威,我们要做下一代的迪士尼。
小伙伴们一直对陈安妮的设想“嗤之以鼻”。不过这些设想正在一个一个成为现实。
下面是我跟陈安妮的对话。
问:00后是怎样一群人。
陈安妮:他们的父母是70后。他们一出生就享受到了改革开放的红利。他们物质上满足。而他们的父辈在儿时是物质上不满足的。于是相对于父辈来讲,00后天然对精神的需求更渴望。他们喜欢做梦,童话。这是最大的背景。
问:漫画是虚拟世界。小说也是虚拟世界。也能让人做梦。就像我们70年代的人,很多活在金庸古龙的武侠世界里,而且伴随一生。
陈安妮:小说是文字,70年代的人更适应文字。漫画是图片版的小说,是直观的视觉。00后在没识字之前就接触了大量的图片。适应图片的人比较难再去适应文字。视觉更有冲击感。一张图片可以代替很多的文字。
问:00后读小说吗。
陈安妮:我看到的数据,00后最喜欢的app里没有小说。
问:作为70后,我还是觉得文字更能深度的传递知识。比如「圣经」、「论语」、「道德经」,圣哲们没有用图片来表达最高的智慧。图片太直观,文字能激发出人的想象力。每个人心里导演的「射雕英雄传」都不一样。
陈安妮:同意。不过在文娱这个范围里,视觉才是最有冲击力的。
问:为什么选择漫画而不是视频。
陈安妮:视频的创作成本是漫画的几倍。也不是我的擅长。不过优秀的ip还是会做成影视。比如「快把我哥带走」做成同名电影。去年暑期档有近4亿的票房。
问:我小时候也跟很多同学一样,在武侠小说里做梦,设想自己就是郭靖或者小鱼儿。
陈安妮:00后喜欢看的奇幻、悬疑、热血帮,内核跟你们的武侠也是类似。环境和道具变了,方式变了,但也是一样的有大能力、大责任、大自由。有一个不同于现实的新世界任你遨游。比如「超能立方」。
问:我初中时迷恋过日本漫画「七龙珠」。只是那时的漫画太少。买齐一套需要很多钱。很小众。
陈安妮:图片的创作成本比文字高很多。那时候没钱,一般人也学不起艺术。90后这一代开始,更多人有钱去学艺术了。物质富足以后,人们也逐渐愿意为设计和观感买单了。
问:漫画只是年轻人喜欢吗。
陈安妮:当这些年轻人伴随着漫画长大,他们会一直喜欢,漫画就一直是他们的方式。韩国5000多万人,有56%每周都会看漫画。这是个全民级的文娱载体,不亚于小说。从10岁到40岁,分布均匀。
问:日本的情况呢。
陈安妮:发表「七龙珠」的那一家媒体,之前做了少年版,后来又做了青年版。也就是当年跟你一样看「七龙珠」的那群初中生,现在还在看漫画。
问:那些漫画已经满足不了今天的我了。
陈安妮:他们今天看的是不同的漫画。比如「进击的巨人」,80后喜欢,它的世界观是少年人看不太懂的。我们最近几年在不同类别上深入创作。女生,男生,80后,给他们不同的东西。漫画是一个载体,看创作者自己的功力和兴趣,赋予它不同的内涵。
问:有没有兴趣把金庸、古龙、四大名著等等改成漫画。
陈安妮:已经有一些了。中国人这百年来的经历就是一部创业故事。我自己看到都很震撼。我们跟共青团中央合作,改了一些毛主席的故事,没有推广就有很多人看。
问:改编的核心技巧在哪里。
陈安妮:寓教于乐。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不要说教。要在剧情的起伏中,不知不觉中让年轻人接触到要点。
问:中国的漫画跟日韩有什么不同。
陈安妮:环境是中国的,比如北京而不是东京。形象是中国的,更接地气。漫画作者是中国人,可以跟读者互动。80后还看的是日本漫画,比如「圣斗士」。现在00后主要看中国漫画了。
问:中国漫画弱在哪些地方。
陈安妮:比较浮躁,创作者不一定能净下心来。比如日本漫画在二战后就开始了。他们才能做出「七龙珠」那样的精品。
问:在精神内核上也该有差别吧。
陈安妮:美国是个人英雄主义。比如漫威,它跟二战时人们渴望英雄拯救世界的精神接轨。日本是守护,一群人组成战队去守护某个东西,就像「七龙珠」是守护爷爷的遗物。这跟二战战败、人口很少、一片焦土的心态接轨。
问:今天的中国呢。
陈安妮:当局者迷。回头总结才会一目了然。目前我的感受就是要恢复民族自信心,要有中华元素。
问:70年代的小说要满足的是什么精神内核。
陈安妮:我比较理解女生。琼瑶的爱情小说,满足的是对父权包办的反击,琼瑶发出第一个挑战。弱女子不顾一切的拥抱新时代。男生也类似。无论武侠还是仙侠,都是在一个特定的虚拟世界里,我们有了大能力挣脱现实的束缚,飞檐走壁,来去无踪。
问:你们为什么在app里加了「世界」这个栏目。
陈安妮:我们发现00后会在评论区里留自己的qq号。他们想交流,不过这样是很低效的,步骤太多。我们想满足他们依据兴趣开展社交的需求。渐渐的,发现他们有创作欲,想给漫画人物做加工,想表达,想yy一个想法。他们还缺乏一个“我的地盘我做主”的世界。
问:「世界」的日活用户是多少。
陈安妮:250万。app的总日活用户是900万。
问:中国13到20岁的人有多少。
陈安妮:根据人口普查的数据,95后大概有3.5亿。
问:我比较担心漫画里有软色情,激发少年人早恋。他们心理上不成熟,社会环境也不允许。
陈安妮:我们高度重视这个问题。通过内部的内容团队和外部审核把控内容,行使平台的社会责任。
问:00后网上的主场在哪里。
陈安妮:他们最常使用的有抖音,看趣闻和帅哥美女。有小红书,看美妆和购物。有微博,是追星。用qq,是熟人社交。用微信,是跟家长老师交流。他们在快看app上基本是新的朋友,看漫画,主要是虚拟世界的精神满足。
问:「世界」会如何拓展。
陈安妮:满足他们的兴趣爱好。比如他们爱画画,喜欢的电视剧和游戏,才艺的展示。跟他们的天性和兴趣相关的空间。
问:漫画家是个怎样的人群。
陈安妮:门槛很高。他们首先是编剧,要设计剧本。然后是摄像,要设计镜头。其次是演员,要把表情刻画出来。最后是美术,要画出美感。兼具这四者的人太少。
问:这样的人有什么特点。
陈安妮:有才华,但身体不好。有个漫画家在直播里说,如果不是真心喜欢这一行,就不值得。他过年回家只陪家人吃了两顿饭。一周里常常有两天通宵。
问:这四个角色能不能由不同人合作完成。
陈安妮:很难。这四个角色都有灵魂性,都不是助手能完全代替的。我们会根据数据反推,给他们建议。不过这些东西只是锦上添花,不能雪中送炭。
问:他们年纪多大。
陈安妮:25到35岁。更年轻的人缺乏那个积淀。南方人居多。好像南方的电视台比较多播动画片,比较娱乐化。
问:他们什么性格。
陈安妮:韧性。不如此恐怕不能完成一个长的连载。对自己的想法坚持。
问:作为平台,如何支撑这些漫画家的创作。
陈安妮:最开始我们跟他们签约,保证他们的收入和生活。以后的方向是做漫画的netflix。netflix有两点:自制,以及数据。我们用数据分析去给漫画家指引。我们技术团队的人比内容团队更多。
打赏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卢泓言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