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经济的命门是"公心"
2021/1/11 20:55:57 卢泓言

在网上看了央视的《对话》,聊"新经济的变和不变",四个嘉宾代表四个国计民生的基础领域,分别是食物(蒙牛总裁卢敏放)、制药(微芯董事长鲁先平)、教育(猿辅导联合创始人李鑫)、金融(度小满CEO朱光)。这几个人的发言,我看到一点新意。
李鑫提到一件事。"春节疫情期间,教育部门的领导火速找到我们,接下来可能会停课不停学,问我们能够支撑最大的数据是多少?我们非常激动,我们把当时所有的云计算服务器都买了。"
教育领导在情急之下主动找到一家做在线课外辅导的企业,这还是出乎我意料,但稍稍一想,又在情理之中。学校和教室是一国教育的基础设施,可在疫情倒逼下,那些云计算服务器支撑起来的网络课堂可不一样是一国教育的基础设施吗?
可大部分学校和教室是公有,而猿辅导的服务器是私有,也就是"基础设施私有化",这是个科技带来的巨变。但即使是私有,也是基础设施,必须有公心,配合国家的"公意"。
做一个对比,这几天,推特和脸书把川普的账号封禁了,请注意,标记或者删除过激言论符合基本的社交准则,可完全封禁又是谁授予的权力呢?谁来监督呢?然后,苹果和谷歌又把川粉聚集的社交APP Parler下架了,亚马逊又停止为其做云服务。互联网巨头都上场了,毫不遮掩,全方位封杀,这算什么?
这些媒体平台都是国民获取信息的基础设施,是群众动员和组织的工具,现在掌握在私企手里,他们能掐断7千万公民的发声阵地。这符合所谓的"程序正义"吗?私权掐断了公权,谁又能对等的掐断他们?老百姓还有国会看在眼里,会不会心惊胆颤?
你看,基础设施私有化这股潮流,是个大事,但中美还是不同,中国的私有基础设施还是在配合"公意"的轨道上。
疫情期间,外卖骑手作为物流基础设施上了《时代》的封面,可这只是看得见的一部分,大量像云计算、服务器这些的在大街上看不到的,只存在于网络,也成了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成了国家领导需要临时调配的战略资源。
度小满的朱光说了类似的,金融业的"零接触",也就是疫情期间90%的金融服务是网上进行的。就跟网课代替了学校一样,APP也代替了银行柜台。
还有一个事情令我惊讶,蒙牛的卢敏放说,1999年时一袋牛奶是两块钱,20年后的今天是两块五,如果算上通货膨胀,一袋牛奶的价格应该是当年的几分之一。在绝大部分商品大涨价的20年间,牛奶是大降价的。然后微芯董事长鲁先平说,研发的一些新药是对准进医保去的,要进医保,就得对准常见病,价格要够低。
这两件事就指向一个东西,极致的普惠。每个人都喝得起的奶,都用得上的药,做到这个程度,那你就是这个国家的基本生活保障,国计民生日常运转的必不可少。如此也就捆绑上了国运,国家在上升,你也跟着他一起上升。
一说到普惠,猿辅导和度小满也身在其中。
在线教育企业,创立的第一天并没有想着要成为"战时基础设施",而是一个朴素的想法,要让海淀名师的课可以被边远山区的学生也听到。而互联网金融更也是如此,朱光讲,大数据和算法可以对大量只有几个人的小微企业做快速准确的信用判断,金融从之前的锦上添花,也就是追着实力雄厚的大企业求他们花钱,变成雪中送炭,也就是让急需小额贷款的小微企业借到钱。
有两个数据。2020年,度小满为小微企业主提供累计3000亿的无抵押信用贷款,其中超4成的企业在5人以下。2019年5月以来,向贫困地区农户提供免息贷款,已辐射近100个行政村,间接带动8万贫困户就业。还有惊喜,度小满现在每天支撑银行对小微企业贷款有20亿,其中有6%第二天就还了,只借了一天,这算是小微企业的"小微"需求。
所以,这四家各不相关的企业,都符合一条,不管是价格降低也好,做到极其方便也好,就是坚决普惠,做到每个人都能用,那就自然可以成为这个国家的基础设施和基本资料。然后越是风吹草动,局势变化,就越是机遇,可以从中打开局面。
无论新经济旧经济,这套逻辑可能是不会变的。
上面说的第一件事。下面说相关的第二件事,底层设计。
朱光曾经说过一个模式设计,"很多新经济的业态,是数据驱动的,但每一个行业每一个企业,不可能拥有所有的数据,数据之间会形成孤岛。比如19世纪在美国的城镇上的零售店,赊账不还的人,店之间就会共享这个名单。类似的,在客户授权下,通过安全的计算,把各企业数据整合在一起,能够更好对客户进行画像,可以提供更好的服务。"
我是这么理解的,不一定对。谁掌握了最大的个人生活数据,是微信,谁掌握了最大的商业交易数据,阿里,但他们不愿意给你用。那垂直平台怎么办?当然是农村包围城市,让愿意分享的平台相互开放,积沙成塔,逐渐丰满数据和打磨算法。
现在国家层面反垄断,其实垄断的深层都是数据的垄断,具体怎么反?上面这个"开放,共享,共赢"就是一家企业从自己生存出发,而提出的解决方案。巨头不开放,但垂直平台可以自己先开放起来。
国家层面还要反无序竞争,比如各家金融平台互相封闭,一个人在每一家都借钱,明明还不了,可每一家还是争先恐后借钱给他,生怕错过。而如果数据共享,大家共同防范,就是有序竞争了。
数据都是每个用户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不应该为平台单方面垄断,数据是新经济的石油,是构建基础设施的砖瓦。上面说了,既然是基础设施和基本资料,即使是私有的,也要有公心。
互联网的巨头,有其实力用各种方法影响国家监管部门的"顶层设计",比如公开把巴塞尔协议叫成老年人俱乐部,为自己的无限扩张打开通路。要他们跳出自己的立场,不容易。你看这几天美国五大互联网巨头连起手,对现任总统和其支持者干的事情,足够刷新人类的想象力了。
反过来,垂直平台为了求发展,所提出来的"开放、共享",就无意中应和了国家层面的需求,"底层设计"应和了"顶层设计"。而国家监管的出发点之一,就是要保护好垂直平台的发展可能,不要被巨头彻底堵了路。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两个方向会师了。
去年采访京东的郑宇,他说到在中国做智能城市有两个痛点。第一,需要构建一个生态。政府既不希望烟囱林立,也不希望一家独大,不要一个人把所有东西做完。第二,数据安全跟数据共享有矛盾,怎么破。所谓数据共享,就是各个委办局的数据都能够汇聚,但像公安、人社的数据不可能给别人,有没有可能既分享又安全。
再看朱光提出的模式,就是奔着这两个痛点去的。数据共享,削弱了一家独大的可能性,根据各自的贡献来分账,就是一个共赢的生态,而谁能解决数据既共享又安全的问题,以及确定各自的贡献度,谁就可以真的把这一"顶层设计"落地了。
归根结底,基础设施化的网络企业,有前所未有的权力,如果不想被外在力量强行约束,就必须自发的约束住自己。
以"公心"为出发点,要帮助到每一个人每一家企业,就在无形中成为基础设施和基建资料,捆绑了"国运",而在这之后,就需要跳出自己的立场,从社会生态和国家需求出发,来设计自己的生存方式,回到"公心"这个出发点。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卢泓言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