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比特币倒计时
2021/2/26 12:39:52 卢泓言
比特币跟Gamestop类似,用一种不合理反对另一种不合理,用一群人的为所欲为反对另一群人的为所欲为。
为了对抗华尔街的为所欲为,散户把Gamestop的股价冲到了远远高于其实际价值的地步,但现在落到了最高点的1/10,很多人血本无归。为了对抗各国央行无节制的大水漫灌,货币贬值,比特币被冲到了极高的价格,但比特币的根基还不如Gamestop,Gamestop毕竟还有实际业务和基础价值,可比特币的价格应该是零。
1,先讲个段子
比特币的核心技术是区块链。2、3年前,比特币暴涨,什么东西一沾到区块链,立马就火。当时有个厂,动作极快,趁着比特币的热度,搞了个区块链产品,是个app,名字就不说了,暂且用“区块链苹果”代替。几个星期日活破百万,数据好极了。
其它厂一看,眼红坐不住了,大多采取了谨慎跟进的策略。虽然很多没看懂“区块链苹果”有什么用,但还是怕错过新趋势。先做起来,边做边看。
这些厂的产品经理们,就把最先蹿红的那款“区块链苹果”拿来拆解分析,越拆越纳闷,不就是个变相的积分游戏吗?登录几分钟得个区块链苹果,在里面浏览网页,也可以得苹果,总之,使用app时间越长,得的区块链苹果越多。产品逻辑很小儿科,还不如去淘宝签到领金币,也搞不懂为什么要用区块链来弄。
但大家仍然开心模仿,一夜之间,区块链产品满天飞,区块链猪、区块链草莓、区块链钻石(此处都化名)都钻出来了。大多就是之前的区块链苹果换了个界面。
我问搞这个的,这些区块链猪到底有什么用?他反问我,那你认为比特币有什么用?只要币圈的人相信它有用就行了。我又问,要是时间久了,用户发现账户上的这些区块链猪没用怎么办?他说,那就搞搞兑换,几头猪换箱奥利奥饼干邮寄过去总可以吧。
我认识的人,都不用自己开发的区块链猪;在内部试点,其他同事也不用。
可是,墙内开花墙外香,再小儿科的产品,披上区块链的皮,猪也能上天。产品一上线,外部反应倒好得很,不用怎么宣传,币圈的人就过来了,媒体也跟着凑热闹,帮你免费宣传。
产品上线一周后,产品经理搞调研,瞠目结舌的发现,他们自己都懒得要的区块链猪,居然有了交易价格?:?币圈用户自己建qq群,到处收猪。白猪50一头,量少的黑猪200一头,价格实时变动,每天都在qq群广播。都想吃第一口螃蟹,都幻想手头的区块链猪能成为下一个比特币。这就是他们的收猪逻辑。
有幸见到第1个泡泡是怎么吹起来的,就知道第100个泡泡,不管它多大多耀眼,也只是泡泡。是泡泡就会破。
2,高科技之坑
研究比特币,难点在分析框架。得先找个分析的起点,想清楚该从何入手去分析这个新事物。
如果思考的起点错了,提的第一个问题就跑偏了,自然会在每一个岔路口被人拐走,人云亦云。
很多买比特币的,思考的起点都是技术?:区块链如何牛,去中心化如何好,这些才是货币的未来。
你细想,就发现这种说法没逻辑。区块链、去中心化是技术层面的事,而这东西能不能成为货币的未来,首先是个产品层面的事。
假如它在产品层面就有设计缺陷,不符合大家的使用逻辑,即使技术好得飞上天,也不过是堆高科技垃圾。
从技术好,逻辑上是推不出来产品就能用起来成为货币的。产品逻辑还没整明白,就陷入技术细节,分析框架就偏了,掉进了高科技陷阱。
怎么办?把自己当成技术小白,抛开所有技术细节,先搞清楚产品逻辑再说。
3,比特币白皮书
既然分析的起点不该是技术,而是产品逻辑,有人说,那就读《比特币白皮书》。这是比特币的官方说明书,中本聪真传,真正的一手资料。
确实有道理,难怪当年某老师开课,讲《精读比特币白皮书》,卖得很火。
但这里又有个坑?:?白皮书有个东西没写。白皮书确实讲了产品逻辑,但都是生产端的产品逻辑,就是这东西的生产流程:?比特币是怎么生产出来的,如何记账、如何挖矿,产量又如何减半等等。
但比特币在用户端的产品逻辑没讲。具体点,就是这东西的使用逻辑、落地场景没讲。大家在已经有人民币、美元的情况下,为什么还要使用比特币?又如何从人民币、美元过渡到比特币。这个落地过程没讲。
而这才是整个产品设计中最重要的东西,关系到这东西出来后,会不会被使用。一旦产品的落地场景都错了,基本就是废品了。
这个东西,白皮书没讲。所以你精读10遍白皮书,依然不可能知道比特币该值多少钱。因为一旦顺着白皮书的思维去思考,分析框架里,就会漏掉落地场景这个最重要的变量。
怎么办?从比特币生产流程里跳出来,先想清楚落地场景。这个想通了,再倒回去想生产流程和技术逻辑。
4,归纳类比还是演绎
要分析比特币的使用逻辑了:?这东西能不能成为货币,大家会不会用?当时包括现在,95%的分析思路,都是归纳类比。
什么是归纳类比?举个例,当你看见一个不认识的小动物时,你会怎么办?会去查动物目录。这些目录是专家们根据之前看到的各种动物做的归纳,老虎有什么特征,兔子又有哪些特征,挨个都有定义。你把看到的小动物,和目录上的定义挨个比较,比对上了,你就知道小动物是什么了。
当人们看见比特币这个四不像时,想到的也是同样的方法,归纳类比。我根据黄金和纸币,归纳出货币定义,然后把比特币和货币的定义来比对,对得上就是货币,对不上就不是。
但用归纳类比的思路研究比特币,其实有坑。一上手,就会遇到问题:?货币的定义到底是什么?这个到现在都有争论,只是教科书没把争论给你看。
有人说,那就先跳过争论,根据主流定义来分析。主流的定义是,货币是一般等价物,有5个职能,分别是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职能、世界货币。
那就挨个比对,看看比特币有没有发挥这几个职能。比着比着,坑又出现了。
比如支付职能,赞同的人会举委内瑞拉的例子,委内瑞拉通胀率特别高,一些人不敢用本国货币,而用比特币。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说不定哪天比特币就从委内瑞拉燎原到全世界了,变成世界通用货币了。
反对的人则认为,比特币没有支付职能,至少你拿着比特币去沃尔玛买蔬菜,是买不了的。委内瑞拉是通胀太高,不具有普遍意义。在通胀正常的地区,用比特币的,基本都是非法交易,表面上看,这些人是用比特币在支付,但实际上,他们使用时只是把比特币当成个洗钱通道,而非像真正的货币那样普遍接受。
正反两方都有证据,但又都说服不了对方,吵来吵去。这些争论的症结在哪里呢?研究方法。
第一,归纳类比这种研究方法,就是不精确的,确定性不高。数学、物理是精确的,每一步的逻辑推理都环环相扣。但类比不是,类比是比较概念,概念又是人归纳解释的,就带着主观,一万个人会有一万种理解和解释,自然会争来争去。争了几年,现在又开始争比特币是不是金融资产。
只要用归纳类比,就一定会有争论。
第二,容易因果倒置,甚至臆想联系。比如很多比特币支持者会说,比特币是稀缺的,像黄金一样。既然黄金成为了一般等价物,比特币也有成为一般等价物的可能。
乍一看有道理,但如果你把上面的话一句一句拆开,每一句都像做数学题那样严格求证和推理,就发现缺乏逻辑。一个东西稀缺,就能推导出来它能成为一般等价物、成为货币吗?不能。一个东西稀缺,和这个东西能不能成为货币,其实是两码事,没逻辑上的必然联系的。
从产品角度看,一个东西要能成为货币,首先是因为它的落地场景是正确的,符合货币的落地场景,而不是因为它稀缺。举个例,纸币就不稀缺,却成了货币,因为纸币的落地场景是对的。
所以归纳类比的方法,不适合用来研究比特币。除了这两个原因,还有个最大的坑,待会说。
怎么办?从归纳类比的大框架里跳出来,换种思路,用演绎。只要还在归纳类比的大框架里,就会反反复复陷到上面的问题。
5,演绎
用演绎要怎么演绎?就假设自己是产品经理,想造个数字货币,你会怎么设计?你搞出来了,就一定知道比特币的问题在哪里,也知道这东西到底值不值钱。
当你真正开始设计,一定绕不开落地场景的问题: 怎么让大家用你的数字货币?
假设个场景,咱们用国家力量来推,单位给大家发工资,全部都用你设计的数字货币。请问,以前员工每个月发8000元人民币,现在换成数字货币了,该给他发几个数字货币?
他每个月领到工资,第一件事就是还房贷。假设给他发了1000个数字货币,他肯定会问: 我每个月房贷是4000元人民币,现在你给我的1000个数字币,可以还多少房贷?
这两个场景,说的都是一个问题,你设计的数字货币和原有货币的比值该是多少。
中国央行搞数字币,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1:1。1个单位的数字货币=1元人民币。更准确的说,央行搞的数字货币,就是人民币的数字形式,和人民币完全等值。以前给员工发8000元人民币的工资,现在1:1,发8000的数字货币。员工拿到这些数字货币,随时可以去银行1:1兑换成8000元人民币。
产品逻辑非常简单,谁都能明白。以至于去年央行搞数字货币试点,很多人吐槽,觉得用起来和支付宝没什么区别。这没什么区别就对了,落地场景就该是这样的。
细心的人肯定会问,那单位发给他的8000个数字货币又从哪里来?找银行兑换。单位把8000元人民币给银行,银行就在它账户上增加8000个数字货币。那银行的数字币又从哪里来?找央行兑换。银行把这8000元人民币给央行,央行给它8000数字币。所以大家的数字币,其实都是从央行出来的。但央行不直接向老百姓兑换,而是先兑给银行,银行再兑给老百姓,这就是二级管理体制。
有人又会问。整个过程,央行是不是空手套白狼?我把8000元人民币给银行,银行转手给央行,这是实打实掏出去的钱。但央行收了钱,给我发8000的数字币,只需要发几个数字符号,改改账户的数字而已。相当于央行不用做什么,也不用付出什么,发几个数字符号,就把我8000元收走了,赚了8000元人民币,赚钱也赚得太快了吧?
为什么央行凭空造几个数字符号,就能成为货币?就能兑换走我的8000元人民币?就因为国家背书?
这就讲到了央行发数字币的核心,也是和比特币的根本区别,它是有基础资产支撑的。最关键的一点,央行虽然把你的人民币兑换走了,但这8000元人民币,央行拿去是不能用的,得原封不动的放在那儿,用专业的术语说,是100%准备。当你哪天又想把8000数字币换回人民币时,这8000元人民币又原封不动地还给你。
可见,央行并不是空手套白狼,因为这8000元人民币到了它哪里,也只是作为准备金放着,谁都用不了,更不能揣进央行兜里成为央行利润。
整个兑换,只是把你手头的8000元人民币换了个形式,从纸币换成了数字币。
6,libra和纸钞
不光央行数字币,任何能落地的货币,都是这个设计思路。近到libra、远到纸币。
在几百年前,大家还用黄金白银时,纸币出现了,它是怎么和原有的金属货币体系衔接上的?1:1。
成都商人带一箱银子,要去重庆进货,买榨菜。几百里的路,还要经过荒山野岭,容易被抢。纸币出现前,他得找镖局押运,又麻烦又贵。后来钱庄出现了,说,你把1000两银子存在成都的钱庄,我给你开张票,上面写白银1000两。你拿着票,交给我们在重庆的分部,它就把1000两白银兑还给你。这个票,就是后来的纸币。
为什么钱庄发张纸,就能换掉我的1000两银子?因为从我的角度看,我只是把银子交给钱庄暂时保管,银子还是我的。他给我的纸,其实相当于收据,证明他收到了我的银子。虽然只是张纸,但它是有对1000两银子的索取权的,有它,我就能随时拿回我的银子,我的财产并没有损失,所以钱庄发行的这张纸,我愿意接受。这就是最初纸币的产品逻辑,非常简单。
你从这个角度去看央行发的数字币,完全一模一样。你的8000元人民币给了央行,央行帮你保管着,谁都不能动,100%注备。央行给你8000数字币,表示他收到了你的人民币。这8000数字币是有索取权的,拿着它,你随时能拿回你的8000元人民币,你的财产并不受损失,只是换了个形式。所以你用8000数字币买面包,面包师也会接受,因为它拿着这些数字币,也能随时换回8000元人民币。
可见,不是随便蹦出个什么东西,就能说它自己是货币的。从一个货币形态过渡到另一个货币形态时,新出现的货币,是有索取权的。要么能换旧货币,要么能换实物。否则没人会接受。
我国央行很早就禁止炒币,央行都把自己的数字币做出来了,当然知道比特币的问题在哪里。
7,社会共识
有人又会反驳: 现在纸币不兑黄金了,可见即使是没价值的一张纸,只要能形成社会共识,也能成为货币。这种说法乍一看有道理。但如果你用演绎的方法,把这个过程演绎出来了,知道纸币是怎么演变的,就知道这种说法有问题。
那我们看看这个形成过程是怎样的。在纸币的第一个阶段,比如储户A把白银存在钱庄,钱庄帮他保管,给他开个收据,即银票,他可以随时来取。
如果A直接就把这些银子提出来用了,那就没后面的故事了。为什么呢?假设A把银子全部从钱庄提出来了,拿银子去买货,交易用的还是银子。只要还是银子在充当支付手段,这时的货币就是银子,不是纸币。
但A脑子一转,去进货带银子不方便,干脆带银票去进货。A进完货,把银票付给了B。B拿到银票,也觉得银子带着麻烦,不想马上提出来,他买东西,也直接拿这张银票去付,卖家C也愿意收,因为这票有索取权,随时去钱庄都可以换成银子。这个过程,看上去顺其自然,但本质已经变了。从A和B的交易,B和C的交易,他们支付时,用的已经不是银子,而且银票。换句话,这时的货币变成了银票。
渐渐地,储户多了,钱庄就堆着大量的白银,比如库存达到了2000两。
钱庄老板的兄弟,张三,是个倒货的,缺点流动资金,就找钱庄老板借钱: 你那儿放了这么多银子,白放着也可惜了,还不如借我1000两,1个月后还你,给你20两银子的利息。
那钱庄老板该借吗?银子明明是储户的,他只是帮着保管。要是转手借给别人,算不算挪用?赚的20两银子的利息,是用储户的钱赚的,利息到底该储户得、还是钱庄得?
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把储户存的银子处理成钱庄的借款。所有储户一共存了2000两银子,相当于钱庄向储户借了2000两,开的银票就相当于借条。既然是借,这2000两银子借给钱庄了,银子的处置权自然也归钱庄,钱庄就可以拿去放贷。放贷的收入和风险自然也由钱庄承担。所以你看银行的财务报表,储户的存款都是计入银行的负债科目的。
于是,钱庄就把这1000两银子借给张三了。但张三嫌带银子太麻烦,又把借到的1000两银子存回了钱庄,钱庄给他开了1000两的银票,他平时就带着银票去交易。
这时,又发生了另一个很重要的变化:?货币数量变了。张三借钱之前,钱庄放着储户们存的2000两银子,这时钱庄发了2000两银票给这些储户,市场上流通的银票是2000两。后来,张三借了1000两银子,但又把银子存回了钱庄,钱庄给了张三1000两银票,加上之前给其他储户的2000两银票,钱庄一共就发了3000两银票,市场上流通的银票变成了3000两。货币数量增加了。这就是金融学里面一个重要的概念,叫存款创造。钱庄发的银票数量,是高过他库存的银子数量的。
钱庄这一头呢?张三借了1000两银子后,银子不是没提出来,又存回钱庄了吗,所以钱庄的库存银子又回到了2000两,这些银子又闲置上了。如果你是钱庄老板,你会怎么做?当然是把这些钱继续放贷放出去。放到什么时候为止呢?放到平均的提现率。比如你观察了几个月,发现储户每存100两,提现的数额可能只有10两,提现率10%,那把准备率设成20%,绰绰有余了,发出去的3000两银票,预留3000*20%=600两银子就差不多满足提现了,剩下的又拿去放贷,避免资金闲置。
随着时间推移,大家都发现用银票交易比用金银、铁币交易方便,就会出现什么情况呢?使用银票交易的会越来越多,提现率会降低。大家都认为银票能随时换成现金,就不急着提现了。尤其是那些信誉好的钱庄,比如政府办的,大家更放心,更不急着提,提现率就会很低。假设个极端情况,这个提现率低到极限,比如低到0了,大家都懒得把银票兑换回银子了,这时的银票,本质上就是现在所谓的信用货币啊,它不再兑换回金属货币了。
所以信用货币表面看就是一张纸,但这张纸能形成这个共识、有购买力,是有这么个过程的。它一开始是有金银做准备的,这个过程不能跳跃。虽然现在纸币和金银完全脱钩,但我们看央行的资产负债表,资产科目就是黄金多少多少,都是有准备金的,不会说随便蹦出个什么东西,说它是货币就是货币了。
8,比特币
不论是央行数字币,还是纸币,发出来换掉你手里的人民币、白银时,你的人民币和白银还是你的,只是被放在发行人那里作为准备金,随时可以兑换回来给你,并不会变成发行人的财富。
而比特币呢?挖矿挖出来的几个电子符号,就说它自己是货币,要兑换掉你的人民币、美元,你的钱直接就揣到了发行人手里。
既然比特币说它是货币,那1个比特币到底等于多少人民币、可以买多少面包呢?一开始没人能回答。因为它的落地场景就错了,它的发行没有准备金,不代表对现有货币的索取权。你拿着它到超市买东西,没人会收。
但有人没意识到,这是落地场景的巨大错误,反而用了一种错得更厉害的方法,去解决这个问题,那就是交易所。这些落地场景都错误的、毫无用处和价值的数字币,居然真的卖掉了,换成了人民币、美元。
比特币是一个落地场景错误的产品。这样的产品,无使用价值,也无投资价值。甚至可以说,比特币横空出世的这个过程,本质上和假币一模一样。
假币的本质是什么?有人造了几张没使用价值的纸,说它是货币,换掉了你手中的面包、人民币。你的财富缩水,面包、人民币没有了,都变成他的了。
比特币的本质是什么?有人造了几个电子符号,说它是货币,通过交易所,换掉了你的人民币。你的人民币没有了,财富缩水,他财富暴增。这和假币不是一样吗?
两者唯一的区别就是,假币的骗术太低级了,你知道你被骗了。比特币太高级了,你被骗得房子车子都给了他,你还不知道被骗了。
如果比特币就是个落地场景错误的产品,比特币整个产业链就是错误的。不仅比特币,它整个产业链上的诸如交易所、挖矿,我认为都没投资价值。
9,类比思维的大坑
你又会反问,既然比特币就是个落地场景错了的产品,毫无价值,为什么价格还越涨越高?
因为有的人想割韭菜,有的人被割韭菜。有投资经理就把比特币看成纸黄金或者其它金融资产的,按照金融资产的定价模型在分析比特币。
这种思路的问题在哪里?前面讲的,研究方法出了问题。正因为大家很少会站到研究方法这个层面去看问题,才有人被洗脑。
前面说过,绝大多数人,都在用归纳类比的方法研究比特币。一开始,都把比特币类比成货币,渐渐地,有人发现比特币很难成为货币,又开始把比特币类比成金融资产,从金融资产的角度研究它。
可是,请注意一个大前提。所有的金融资产,都是落地场景完全正确的产品,不管是证券、纸黄金,还是其它什么金融产品,他们的设计都是符合经济规律、大家的常识和使用逻辑的。对这种产品,去研究定价模型是有意义的。
而比特币呢?其实是个落地场景错误的产品。
把一个设计错误的产品,硬要往设计正确的金融产品上套,用研究正确产品的模型来给它定价,这种研究方法不就是可笑、死板的吗?套了半天,直到现在,也没人说得清,比特币到底属于哪种金融资产。因为类比的大前提就是不成立的。
但各国政府出于监管的需要,必须给它下定义,一下定义,就掉进上面那个坑里:?用场景正确的金融产品或者货币,去定义一个场景错误的产品,自然越错越远。
怎么办?当然是跳出这个坑。一个场景都错误的、像假币那样直接洗劫你财富的产品,定义成非法不就行了?
至于比特币为何越涨越高,也很好解释。有人被洗脑了,用炒证券、炒金融产品的思路来炒比特币,连技术分析也用上了,支撑位、压力位,一群人在这个体系里自娱自乐,简直就跟第1段里买“区块链猪“的人一模一样。
遇到个大买家冲进去拉一拉价,自然涨得快。这些涨跌手段,不过是几十年前,早就在股市被主力、庄家玩过的手段了。再加上马斯克这样的超级名人背书,一群人就往前冲。
可股市里,垃圾股从2元涨到10元,就能说明它不是垃圾了吗?主力一撤,马上见光死,又从10元跌回2元。所以你不能用比特币能涨到50000美元,去证明比特币就不是垃圾,就有价值。这是墙头草、势利眼的逻辑,因果就搞反了。
一涨,就觉得这东西肯定有价值,就开始追,早晚会被割韭菜。经济学课本早就说了,是价格围绕价值。价值决定价格,而不是价格证明价值。价值是因,价格只是果。
10,非法集资
这波比特币大涨后,我朋友圈里,曾经退出币圈的,又杀回去了,也有新人加入。
很多人只是把比特币看成股票那样的投机产品,炒一炒赚个差价。在我看来,比特币危害的性质,可能类似于非法集资。
非法集资为什么是重罪?直接洗劫财富,而且数量巨大,都上亿上亿的抢。给你编个故事,我们有啥投资项目,收益率15%,你100万投进来,每年分你15万,5年后还本金。第1年确实分给你15万,第2年就直接卷钱跑路了。
你看钱的流动方向,被骗的这些人,他的钱全部转移到骗子那里了。99%的群众的财富,被洗劫到那1%的骗子手里。
钱的流动上,比特币和非法集资一样。造个没价值的电子符号,通过交易所卖给你。上万买家的钱,全部转移到少数大卖家手里,人家收入几十亿,一夜暴富。比非法集资更恶劣的是,买家连自己被骗了都还不知道。
这么快的致富捷径,还没人投诉,实在找不到第二个了。所以比特币暴涨后,一堆空气币都跳了出来,一开始没人买,就自己做交易量自己拿钱拉,拉到一定价位,就会有人跟风买进,和股票坐庄那套把戏差不多。
这群人已经陷到这个体系了,在里面兜圈子,指望他们自己醒悟,指望市场自己纠错是不可能的。只有靠外力。
回头看,2017年我国就禁止炒币了。无奈某些外国政府迟迟不作为,炒币的找到了空子,张嘴就是,某某政府都说比特币是合法的。
要学会自己判断,不要被割韭菜,也不要割别人韭菜。股市里面割韭菜,把价值3元的垃圾股炒到15元,估计就有人进去了。比特币呢?没人受处罚。泡泡总会破,头上的剑也会掉下来,不要侥幸。
11,变与不变
有些东西一直在变,不跟着变就落伍了,有些东西永远不会变,要是守不住,变了,就上当了。
什么性质的东西是永远不会变的?什么性质的东西是一直变化的?
人心是不变的,用自己的为所欲为对抗别人的为所欲为,可能是一直没有变的。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卢泓言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