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风暴背后的不变和变化
2021/7/27 20:41:38 卢泓言
国家为义务教育减负的政策一出来,不仅让教培类企业的估值雪崩,也导致科技股大面积的猛跌,龙头腾讯也跌到了三年来最低。
我看到做企业的和做投资的这一群业内人士,在朋友圈和群里说到最多的观点就是,这种政策变动带来的不确定性,会影响外界对我们的信任和我们自己的信心。
这是蛮严厉的一种担忧。
但即使是在业内人士里面,也有一个相反的观点,他们认为这次政策出台其实表示一种纠错能力,补漏洞的能力,挤破脓疮的决心,虽然有其巨大的成本,但体现的是我国体制的一种长期能力。
试问,什么叫改革,其实不就是纠错吗。如果不能纠错,漏洞堵不上,就只能一条老路走到黑了。
川普把奥巴马建的群都退了个七七八八,然后拜登又重新加上,又把布什发起的战争终结了,这也是纠错能力,纠错就必然有不确定。
一家基金的掌门人,他告诉我,从一开始他的基金就选择不投教培行业,当年也不投p2p,所以这两次监管风暴,他的基金都没有丝毫损失。
我问为什么不投,他说,因为常识。作为一个家长,他不希望孩子随随便便就能在网上借到钱,那太危险了,他也不希望孩子白天在学校里上课,晚上和周末还要接着上课,更不希望被其他家长逼着这么做。
他自己作为一个老百姓不想看到的事,害怕的事,他自己再作为一个投资人就不去从中牟利,这就是常识。
这个朋友又讲,还有一个更基础的常识,那就是中国有一个对几乎一切事负无限责任的大家长,你不能期望他对一个影响到千万家庭的问题视而不见。这几十年,从国家安全问题,贫困问题,发展问题,到后来的腐败问题,环保问题,如今科技卡脖子和人口等等问题,哪一个问题不是这个大家长在合适的时候会真正去着手解决的?而且中国的国民在文化和潜意识里是认可如此一位大家长的存在的。
对这个常识有深刻的认识,不心存侥幸,就消除了最大的不确定性。
其实这个不确定性主要是来自商业世界的认识,企业和投资都追逐效率,确切说局部产业的效率而非全局效率,当效率在某些时候必须为了公平和大局作出妥协的时候,就产生了所谓的不确定性。
那些这几天把资金从中国概念股里大幅抽走的西方基金,认识不了这样的不确定性,这实际上还是认识不了不同国家的国情。
对于这个题目,有一个前辈是这么说的:
不同于美国所谓的三权分立,即立法、行政、司法形式上独立但都受金钱力量的腐化和控制,中国存在更本质和深远的三权分立。这就是政治力量、商业力量、和社会力量。
政治力量领导商业力量和社会力量,但同时向社会力量(人民)负责最终结果。商业力量接受政治力量领导,并协助政治力量实现国家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社会力量(人民)在民族复兴过程中承受最大的牺牲,隐含的契约是他们最终能成为社会主义强国的一份子,走向共同富裕。
这三种力量之间的关系在我们的历史和文化中形成。这些关系的实践细节有些是成文,有些则是约定俗成。
从长远来看,从几年前的外滩讲话,到最近某企业强硬上市,再到金融、教培等行业乘科技和资本的力量摧枯拉朽,有意无意中伤害到社会的基本面,可能影响了政治力量对商业力量的信任和很多年里形成的默契。既然企业难免被竞争绑架,既然自律不可靠,那就换一套玩法。
在资本主义国家如欧美,资本玩无限游戏。政府是资本用来保护自身而设计的规则子集。
在社会主义的中国,政府对人民负无限责任。资本市场是政府为发展经济设计出来的规则子集。
时代可能变了,四十年的效率优先可能会让位于公平优先。
阶段变了,企业从野蛮生长进入到理性健康发展,资本从无序发展进入到有序管理。比如,大平台不太可能“我的地盘我做主”了,而是要接受对大家都公平的共同规则的制约。
腾讯的使命“科技向善”,可能要成为每家企业的金钟罩铁布衫了。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卢泓言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