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赞腾讯:集合大师,给年轻人“开天眼”
2022/3/9 卢泓言

    

     童蒙养正,圣功也。

     时过而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意思是,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十八岁彻底定型,过了年轻岁月,再怎么使劲折腾,基本品性素质也变不了了。所以,让孩童培好根基,得要圣人的功力,也是圣人的功业。

     孩童的根基,我理解就是两条:先知地厚,再知天高。地厚,就是道德性格的养成,是需要父母的模范,以及社会风气的熏陶,十年如一日的持续给力。天高,是眼界和境界的通达,这个就跟地厚不一样,也许就是一句话,一瞬间,就可以把一个人的思维或者精神境界一下捅破天。我喜欢把这个叫做“开天眼”。

     培育德性,需要长时间的滴水穿石,属于“事需渐修”。而开天眼,可能瞬间接通,属于“理可顿悟”,一经接通后,天火地雷碰撞,就可以激发出一个人的核能量。

     举两个开天眼的例子。

     两百多年前,当经典电动力学创始人麦克斯韦在剑桥讲课时,面对仅有的两名听众,他不会想到,其中一个名叫约翰·弗莱明的学生,未来会发明人类第一只电子管,让全世界跨入到电子时代。

     二十多年前,当中国“量子之父”潘建伟回母校演讲时,他不会想到其中一位名叫陆朝阳的学生,未来会追随他的脚步研制出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用一分钟就完成超级计算机一亿年才能完成的任务。

     当然,这两个只是传奇,一般人要能有大师开天眼,几乎不可能。

     我生于77年四川小镇,整个童年和少年都是在“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功利教育、应试教育的氛围里,根本没有长辈能开天眼。

     后来考上人民大学,四年在课堂上的收获微乎其微。大学里那些课根本不用老师教,自己学能搞定,也肯定有能给你传授知识的好老师,但是算不上大师,不能陡生你的思维境界,于是对他们没有五体投地的钦佩。

     这反映出一个问题,即使人大也没有大师。能让人开天眼的那种大师,至少在本科生授课老师这里面没有,我们接触不到。全校有选修课和各种讲座,请北大清华和社会上的高人来,名气很大,职务牛得不行,可是依然没有大师,我很郁闷。

     唯一的一次,是人大已经退休的老校长黄达在98年一次讲座。他一直戴着墨镜,像个黑老大,下面黑压压一千多人。

    

     我举一个例子,感觉一下什么是开天眼。黄达说,“春运这么难搞,为什么一定要搞?为什么不鼓励民工们就地过年,效率更高?”

    

    

     90年代中国的铁路基建还很落后,跟今天比千差万别,每次春运就是一场大折腾,这是一个那个年代的大学生都亲身刻骨铭心体验过,也是自己关心的问题。

     黄达的答案是,第一,春运是大课堂,沿海的打工族回西部去,把市场经济这个东西教育给他们的亲友;第二,春运是转移收入,沿海的人把工资带回去孝敬亲友;第三,春运能把中国的家文化保持住,这是立国之本,是社会稳定的基础架构。

     这就叫开天眼,我当时真是全身松爽,醍醐灌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传统、现代,完全打通了。绝不仅限于一个专业或者一种逻辑,而是上下左右,任督二脉,融为一体。真正是大师的眼界。所谓顶层思维,大概如此吧。

     可惜、可叹,黄达这样的人,整个四年我就接触过这么一次。第一,真正的大师是很少的,第二,他们虽然著书立说,登堂入室,但基本都在专业领域,针对孩童、青少年们感兴趣的话题,专门作出解释,起到既能站在月亮看地球又可以深入浅出、入木三分的解释,这样的机会就更难得了,几乎没有。

     所以,今天要给下面这件事点赞了,就是集合大师,给年轻人开天眼。

     9月1日开学之际,腾讯联合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为旗下产品的“青少年模式”,定制“给孩子们的大师讲堂”。

     请来的是不是真正的大师?看起来,确实是。

     副国级的中科院院士王志珍;

     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任首席科学家、“嫦娥之父”欧阳自远;

     被《自然》期刊称为“量子鬼才”的中国科技大学教授陆朝阳;

     还有“人民英雄”张伯礼;

     “最美女校长”张桂梅;

     亚洲最快男人苏炳添;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

     中央芭蕾舞团团长冯英;

     小提琴家吕思清……

     关键是,虽然是大师,但请大师用最深入浅出的语言,给孩子们讲述他们感兴趣的听得懂的话题。

     比如,王志珍讲蛋白质科学中的奥秘,欧阳自远展望火星被否被改造成为第二个地球的可能性,陆朝阳讲述量子计算背后的趣味原理,还有霍金生前在腾讯科学WE大会上的8分钟演讲《我们为什么要探索宇宙》。

     按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和腾讯的规划,就从这个学年开始,“给孩子们的大师讲堂”,将邀请1000位时代楷模、榜样英雄和科技、文化、艺术、教育、体育等领域名人名家,专门为青少年定制内容。

     目的?就是为中国的青少年开天眼,彻底点燃人生。这算得上最好的公益了吧。

     从9月1日起,在微信、QQ、腾讯视频、腾讯微视、QQ音乐等腾讯旗下产品的“青少年模式”下,家长和孩子都可以看到这些内容。

     记得大学时老师问一个问题,一个大学里最牛的教授,应该给博士生上课还是本科生上课?

     我们当时下意识的回答是,给博士生上课。可正确答案是,给一年级本科生上课。因为深入才能浅出,这些站得最高,看得最远,扎得最深的大师,才有能力用最通俗的方式,给刚入门的人打好基础,指明道路。

     如果真能够把全国甚至全球的大师集合起来,和青少年们上上课,对对话,那真是大善了。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卢泓言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