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技校”打败阶层固化
2022/3/9 卢泓言

     几年前去云贵川三省交界的乌蒙山国家级贫困区看了看,一个几乎与世隔绝的山区,见识了国家怎么扶贫,大体是三板斧。

     第一斧,直接给贫困户发钱。这个最快,但是无底洞,虽然短期内确是必需。

     第二斧,鼓励男劳力出去,“外出务工好,媳妇外面找。”县委书记带头跑广东浙江,帮着找工作。但留守老人和儿童太多。

     然后就是建通讯网络,能上网,让信息互通起来,同时修路,让找到买家的山货及时运出来,但修路和通讯都需要大投资,慢慢来。

     这两样相当于把贫困地区的货和人,都纳入了全国大市场,也就相当于接入了“国运”。但短处也明显,山货和民工,都只能在低端徘徊,要迈上高端比较难。

     第三斧,在乡或者镇一级建聚居地,政府掏钱盖房子,免费请山民下来住,但这不是最重要的,接下来,在聚居地办学校,让孩子就近好好上学。如果不建聚居地,山民分散住在山里,孩子上学太难太难。

     上了学,就有了跳出农门的可能,不靠做民工和挖山货讨生活的可能,这才是彻底的扶贫,打破阶层固化。

     这三板斧,从快到慢,从浅入深,从应急到解决本质。

     走了这一趟下来,有两个切身感慨,第一,国家是真心实意的在扶贫,在共同富裕,第二,扶贫的落脚点,根本在教育。否则,需要被扶的那个贫,大概率永远贫。美国已经有研究表明,对黑人的各种发钱送福利,反倒让黑人陷入了因习惯依赖而更加贫困的陷阱。

     授人以鱼是坑,授人以渔才是路。

     哈佛大学,学生里犹太人占比是23%,常青藤名校,比例是25%,然后巧了,诺贝尔奖得主里犹太人占比也是22%。但犹太人占世界人口只有0.25%,所以他们上名校和获诺奖的概率是全球平均水平的100倍,差了两个数量级。所以,犹太人能占据现实世界金字塔顶端的关口在哪里?

     教育。

    

    ?

     现在可以走深一步。昨天在网上看到腾讯为青年办了一个会,叫“沸腾盛典”,为啥叫“沸腾”,因为七个演讲人和十个被表彰的青年,都是不走寻常路,彪悍的奋斗者,这些人帮我打开了对教育的盲区。

     张俊成,大山农民娃出身,初中毕业就出去打工,在北京大学做保安。可对学习的热情不灭,就在北大旁听,自学,然后过了成人自考,成了北大法律系的学生。这在25年前,很轰动。

     不过他毕业后没干法律,而是做职业教育,后来跟朋友开了一家职业技术学校,他做校长,帮助像他自己那样的,在应试教育里失败的人,学习一门实用技术,找到工作。现在张俊成学校里有个专业是机器人工程师,毕业后有希望拿到上万的工资。

     张俊成说,“很多人包括父母都看不上职业学校的孩子,认为他们都是考不上高中的人。这是不负责任的。职业教育是有教无类,只要你有意向,想学一技之长,我们就把大门打开,把专业的老师请过来,帮助家庭条件不好的孩子、有自己兴趣的孩子成为专才,缩小收入差距,促进阶层流动,这本身就是共同富裕。”

     听到这里就明白了,我之前对教育的见识,只局限在基础教育,而忽视了职业教育,二者有天地之别。

    

    ?

     基础教育,是数理化这十来门课程,谁学都一样,而职业教育是面对360行,是真正的“因材施教”。基础教育,是毛坦厂中学,是人大附中,而职业教育,是蓝翔技校,是新东方烹饪学校,也就是所谓的“技校”。

     基础教育,是应试教育,做题定胜负,而职业教育,是炒菜、焊接、写代码,是工业设计、数字仿真、电商运营、设计创作,都为了能上手干活。应试教育要分三六九等,多考一分干掉千人,这就逼出了学区房,拼爹,而职业教育是行行出状元,同质化竞争少。

     最重要,基础教育,是“一考定终生”,尤其是高考,而职业教育,是恰恰破解了“一考定终身”,只要你还有兴趣,就可以一直学,直到学会了,就能找到新工作。

     基础教育,是针对少年青年,而职业教育,是服务所有人,只要你想学,80岁都不晚,是终生学习。

     前一段国家叫停了民办学校对基础应试教育的投入,但其实另一扇门大大的敞开,那就是鼓励职业教育,大有可为。

     因为基础教育是应试教育,要考试就得有大纲,有范围,在一个范围内考试选拔,所以就会内卷,所有人是所有人的对手。

     但职业教育没大纲,因为它面临的是360行,要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层出不穷的新问题,所以是实用主义,有效就行。所以职业教育必须市场化,由民办学校来做百花齐放的竞争。

     职业教育的核心,就是在残酷的“一考定终生”这道上升之门之外,再开一扇永远都不会关上的门,不必活在一种紧绷的压力和扭曲之下,让每个底层的人有希望,让每一个人都可能拿到国运的船票。

     不抛弃,不放弃。

     “沸腾盛典”另一个演讲嘉宾,河南鹿邑县的“瓷娃娃”王妙,90后,自小有成骨不全症,骨折上百次,2020年开始在“腾讯课堂”学习编织,然后把自己的编织活儿卖出去,挣了不少钱,不再是家里的“累赘”,然后就录制自己的编织课程,帮更多的农村青年学习编织,其中不少留守妈妈,还有脑瘫病人,现在王妙是当地远近闻名的“致富能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这样的人遍及全国,一门小手艺,点亮一个行将枯朽的生命。

    

    ?

     职业教育对大局也很重要。国家要冲破GDP一万美元这个坎,要突破“卡脖子”,需要产业升级、创新,而这需要人才,新职业、新岗位不断产生,需要新人才。

     另一个演讲嘉宾,38岁遭遇“职业危机”的妈妈崔钲聃。

     大学毕业后三次转岗,从日语到财务,再到IT软件支持,后来生孩子,做了两年全职妈妈。2019年再求职,多次失败,因为面试官关于技术方面的问题她答不上来,比如SAP、服务器等等。

     崔钲聃感受到知识与时代的脱节,软件业在衰落,未来要么向海外转移,要么转向产业互联网,具有更强的技术属性。然后就开始在“腾讯课堂”自学,上午带孩子,午饭后学习到晚上8点半。七个月后,拿到大连一家硬件厂商的职位。

     崔钲聃最后说:“重新上岗后的最大感悟是,没有终身职业,只有终身学习。”

     这是一个学历通货膨胀的时代,高学历的人越来越多,从前考取的学历越来越贬值。最近看到网上流传一份深圳某中学的新进老师,清一色全是清华北大博士,没有其他学校和其他学位。对于还未到来的中年危机,新中产已经率先焦虑。害怕被时代淘汰,拼命工作。

     19世纪到20世纪初,知识更新周期是30年,20世纪60-70年代,一般学科知识更新周期5-10年,到了80-90年代,缩短为5年,进入新世纪,缩短到2-3年。知识的年贬值率是33%到50%。

     “18个月定理”,是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陈李翔提到的术语。18个月在IT领域是一个神圣的数字,代表技术的迭代周期,特别是算力的提升周期。其实残酷的是,这也是知识和技能迭代的周期,18个月更新一代。

     然而,传统教育体系的稳定性非常强,授课内容往往需要经过多年沉淀。一般职业院校,学制是三到四年,前期新课程开发一般两年,那么用新课程向社会输送的第一批人才至少需要五年,而这意味着,刚出校门,知识已经“老化”。

    

    ?

     于是有了一个新潮流,很多大学生,甚至是名牌大学生,还没毕业就已经开始在职业教育机构学习新东西。

     浙江德清县高级中学的丁逸、重庆大足中学的刘向东,都在2021年高考后报了三维游戏模型。

     2021年高考分数超出本科线190分的黑龙江伊春市一个学生,高考成绩还没放榜,就报了人工智能物联网课程。人社部一份报告显示,未来5年,人工智能领域人才缺口超过500万。

     重庆十八中的刘宗林,2021年高考676分,志愿是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用攒下的压岁钱报了Python全栈课程,“学会爬虫、程序设计之类,就可以接单赚钱,交学费,自给自足。”

     一个确切的数据是,2021高考结束后短短三周,数百万来自全国的17-19岁学生涌入“腾讯课堂”,是5月份同期的7倍,其中约百万是2021届高考生。

     这已经是一股不能遏制的大潮,再看更多的数据,腾讯课堂作为目前最大的“在线终身教育平台”,相当于职业教育的淘宝,截止目前,把13万分散的教育机构跟4亿人连接,超过40万门课程,2021年一年就新增5万门新课,包含电商营销、兴趣生活、语言留学、设计创作、IT互联网、职业考证、文艺修养等等。

     疫情前,腾讯课堂用户累计访问用户数6000万,2021年,访问人数翻倍到1.2亿,在线学习的市场规模占比已经提高到40%。尤其在教育资源缺乏的三线及以下城镇,用户比例已经占到40%。

     现在网上常有年轻人选择“躺平”,抱怨现实困住了他们,我就想起我们的父辈和爷爷辈,只能挣扎才能活,谁敢躺平?其实无论哪个时代,真正贫苦的人,才不会躺平,而是顽强的很,他们只需要一个能破土而出的“孔”。这个孔就是,只要能学习。

     无时不学、无处不学、无所不学。这三样可能性现在已经被技术平台实现了,剩下的就靠一样了,那就是一个人的斗志。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卢泓言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