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国字: 一 二 三
2022/3/9 卢泓言
我相信,远古的汉字创造者所画出的每一笔,都是对宇宙万有的最原始、最朴素、也是最本质的理解。
现代人被种种科技、制度、新鲜概念层层包裹起来,几乎是密不透风,如果能由体悟汉字的一笔一划,而与古人心意相通,即能穿透繁杂,得清净,开智慧。
![](/asp/image.asp?m=0&w=gh_a5ea23745f9a&u=https%3a%2f%2fmmbiz.qpic.cn/mmbiz_png/zQA07qfQ8Izic7lBJRGGx2gAsrmeoBmVYyCKJXLKRg5aibWh2fuvsZpw26mXqI7dTJXSkKR9qGVdN4PMc9B6CzKQ/640)
?
“一”
最早见于甲骨文,是一个抽象符号,既代表最为简单的起源,“道生一”,也代表最为丰富的浑沌整体,一即一切。后引申为相同的,无二的,整体的,全部的,整个的,所有的。
《说文解字》:“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
《汉书》:“元元本本,数始於一。”
《广韵》:“数之始也,物之极也。”
孔子:“吾道一以贯之。”
“二”
最早见于甲骨文,其本义为由混沌分出的天、地两极,后引申为一加一的和、排列顺序中第二位的、不专一、不忠诚等。
《荀子》:“权出于一者强,权出於二者弱。”
“不二”,指观察事物的道理时,要离开相对的两个极端而用“处中”的看法,才能得其实在。
“三”
最早见于甲骨文,由“二”的上下两横之间再加一横,在天地两级之间多出一个“人”,也是数目的名称,是二和四之间的整数,又表示序数第三,由此又引申表示多次或多数。
《庄子》:“二与一为三。”
《说文解字》:“三,天、地、人之道也。 ”
《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可能就是说,混沌太初的存在整体是“一”;然后由太初混沌的“一”,分出天地“二”极;天地二极之间,又生出人这第“三”部分;天地人三者,衍化出宇宙万物。
一 ,代替混沌太初的整体;二,上面的一横代表“天”,下面的一横代表“地”;三,上下两横代表“天地”,中间的一横代表“人”。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卢泓言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