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之下的经教归一
2022/7/16 19:38:10 卢泓言
曾经,孔子、耶稣、释迦牟尼出生在不同的地区和时间,但在全球化的今天,他们的那些或真心或假意的徒众都会在一起共事,要么合作,要么竞争。
这就需要各宗教各学派在底层上相互理解,以溶解掉表面的不同,因为人的傲慢和愚蠢会在有意无意中,利用这些不同挑起斗争。
我以为,各宗教各学派,本质上都是“敬天爱人”,如果再浓缩,就是敬天两个字,这个天是指“第一因”,敬天就是“归依第一因”。
1
各家对于第一因的称谓是不一样的。孔子讲,“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又讲,“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天是第一因。
老子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第一因。
佛门讲,“一切法由心想生。”又讲,“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心或者自性是第一因。
圣经讲,“起初,神创造天地。”神或者上帝是第一因。
不管称谓如何不同,都讲第一因,如果不讲第一因,那任何宗教或者学派都无法构建起一个完整的认知架构,因为第一因是一切的基础,缺了就是空中楼阁。
什么是宗教?我以为,宗教就是要回答人类最本质的问题,我是谁。如果要回答我是谁,就必然要回答我从哪里来,那么,最终还是要回答,我以及这个宇宙的第一因是什么。这是不可回避的。
一个心智健全的学派也是如此。
2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各家所讨论的这个第一因,到底是不是一样的,我以为,各家说的第一因都是一致的。
首先,第一因不受时间的约束。如果第一因受时间约束,那第一因之前是什么?既然是第一因,之前就不存在任何东西,所以时间就不能存在,在第一因这里,不存在过去、现在、未来。
第一因也不受空间所束缚。如果第一因受空间约束,那么第一因之外是什么?既然是第一因,她之外就不存在任何东西,所以空间就不能存在,第一因无处不在,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人自从诞生那一刻起,就无时不刻不生活在二元对立的概念里面。比如自我与他人,这是人与生俱来的最深刻的一种二元对立。再比如主观与客观,男与女,天与地,高和矮,有和无。如果不借助二元对立的理念,那人类可能不知道怎么说话和思考。
但第一因是超越二元对立的。其实各家都在用各自不同的语言和角度来描述同一个东西,那就是第一因是超越二元对立的一种存在。
比如,第一因是无生之始、也无命之终,是不生不灭的,是无来无去的,是不增不减的,是不垢不净的,无思无为的,是无为而无所不为的。人类所熟悉的一切二元对立,第一因都超越了。
时间有先后,这也是二元对立,空间有大有小,也是二元对立,时间和空间都出自第一因,但不束缚第一因。
第一因超越了二元对立,超越了时间和空间这些人类最朴素的认知的概念,实际上处于一种人类的理性无法理解、无法描述的状态,所以“道可道,非常道”,所以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所以“言语道断(不可说),心行处灭(不可思)”,我以为这是各家对第一因的共识。
如上是第一因的内涵,或者说是本体,而各家对其外延也有一致的看法,那就是第一因在人类所起的作用就是要求人类爱人,要断恶行善,这是所有宗派共同的主张。
3
问题在于,为什么第一因的本体是一种没有二元对立的状态,但在人类这里起作用,却有了善和恶的二元对立。基本上,每一个宗派都向我们指出了这样一个过程。
比如在圣经里,人类的始祖亚当是从最初的不分善恶也没有羞耻感,过渡到了分善恶以及有羞耻感,这被上帝认为是一种堕落。
比如王阳明说,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指的也是这样一个过渡。
比如佛家讲,自性本身是清净无染的,是无分别的,但在迷失之后就产生了分别。
比如,道家认为道生一,一生二,所以二是从道所生出来的。
再比如儒家讲,“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这也是一种从没有情绪对立,过渡到了有情绪、有对立的过程。
这种从无到有的过度,在人类的现实里有一种类似的东西,那就是镜中花、水中月。
当水处于清净无染、平静不动的状态,它本身空空洞洞,了无一物,但却能照见大千世界。当外界有花,它能照见花,当外面有月,它能照见月,即使能照见花,照见月的时候,水仍然是空空洞洞、了无一物的。正因为水是空空洞洞、了无一物,它才具有了照见大千世界的能力。
空和有,在这里和谐共存,互不障碍。
4
有趣的是,对于如何保证人能够断恶行善,各宗派有不同的机制。
有一种是主观机制,比如在圣经里,断恶行善是上帝与人类所立下的一个约定,约定是主观的,并且上帝也是一个人格化的存在。
但在佛家,保证人断恶行善的机制是因果,这是一种客观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不是商量出来的。
也就是说,为了保障人能够断恶行善,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机制,一种是主观,一种是客观,实际上主观和客观也是一种二元对立。
而这种二元对立在第一因那里是不存在的,是落到了人类的现实世界里,才有了主观和客观的对立。所以这种主观和客观的不同,并不是第一因本身的不同,而是在人类世界起作用之后才有的不同。
圣经里有一句话,“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
我以为这就是在说,在第一因那里,主观客观是一体的,或者说是没有这个分别的,就类似佛家说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5
敬天必然爱人,从人的本能就能够理解。
当人归依第一因之后,就意味着人跟第一因已经合为一体,就好像一滴水融入了大海,那这就意味着,人跟天地万物都融为一体,就像回到海里的一滴水,跟每一滴水都成为一体,这就是所谓的“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
既然一体,那么相互的关爱就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好像左手爱护右手,大脑爱护心脏,这是不需要起心动念,不需要思考就会做的事情。
而只有当人跟宇宙万物融于一体,那自我与他人的分别就没有了。自我的消失,意味着相互之间的关爱,就是真正的博爱,是没有条件的爱,就是所谓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这是真正的爱。
敬天爱人能涵盖所有宗派的核心,比如耶稣说,最大的诫命是要爱神,其次是爱人如己,这两条就是先知的诫命以及一切律法的总纲。
古兰经里,无论什么宗教,只要满足三个条件都可以上天堂,第一是信真主,第二是信末日,第三是要行善。也可以概括成敬天爱人。
6
接下来的问题是,既然第一因的本质是一样,那为什么各家各派还有如此多的不同?
比如就算是生长在同一个时代同一个地区的孔子和老子,主张也是不一样的。孔子主张以直报怨,老子主张以德报怨,孔子入世,老子出世。
至于出生在不同时代和地方的宗派,差别就更大了。
但实际上,就算是同一个宗派,同一个创始人,所讲的东西也会有非常大的不一样。
比如学生问什么是仁,国君问如何施政,孔子的回答都不一样。
再比如摩西的律法是给妻子休书就可以休妻,但到了耶稣这里,除非是犯了淫乱,就不能休妻。
再比如,佛家的戒律分为大乘和小乘,小乘戒律是论事不论心,而大乘戒律是论心不论事,几乎相反。
教法之所以如此不同,是因为孔子身体力行的“因材施教”,就算是同一个地区和时代的人,条件也会不一样,更不用说在不同时代和不同地区的人,需要的东西完全不一样。
不仅仅是教法不一样,这些创始人连自己的身份、特点,都会随着对象的不同而变化。
比如使徒说,“向犹太人,我就作犹太人,为要得犹太人;向律法以下的人,我虽不在律法以下,还是作律法以下的人,为要得律法以下的人。向软弱的人,我就作软弱的人,为要得软弱的人。向什么样的人,我就作什么样的人。无论如何,总要救些人。”
7
这里会出现一个问题,既然都是归于第一因,那么人呈现出来的条件为什么如此不同?
这就是佛家说的“万法缘生”。一个结果,是由内因和外缘共同决定的。对人而言,内因是完全一致的,不同的只是外缘。橘生淮南则为橘,生淮北为枳。
从“因”上讲每个人是平等的,大乘佛法讲,“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而且,每个人都有很多不同的种子,比如佛、菩萨、诸天、阿修罗、罗刹、恶鬼、畜生、地狱,每个人通通有,个个具足。那现在要哪个种子成熟,这就靠“缘”。成佛,成人,还是下地狱,完全看“缘”。所以不说“因”生,说“缘”生,因没有分别,但缘有不同。
根据不同的缘,才有不同的教法。
万法缘生是硬币的一面,另一面叫做万法皆空。这个空是说这些教法并没有恒常不变的本性。
用药来比喻,每一味药都会治一种病,但是先要有病,才能吃药,病不同,药就不同,药用错了,就是毒,如果没有这个病,那就不需要这个药,而一旦病好了,这个药也要停掉,如果继续吃药,那就会再生病,药反而成了毒。
所以教法就跟药是一样,到底是药还是毒,到底用哪一位药或者哪一个组合,都是看具体情况,没有定法可说。
所以圣贤度人,都是“不变随缘”,要择善固执,一以贯之,恒常不变,但不是泥古不化,要在不变里随缘,因材施教,恒顺众生。
8
虽说各个宗派有很多不一样,但他们之间一样的地方,类似的地方,要远远多于不一样。因为人的本性还是相通的。
正因为此,各个宗派、经教之间,都有很多相互解释、相互支撑。同一个概念,各家用不同的说法,但内涵是一致的。
各个宗派的经教很多,汗牛充栋,就像一部巨型的超链接文本,大家实际上是相互连通的。
比如圣经说,“没有律法的外邦人若顺着本性行律法上的事,他们虽然没有律法,自己就是自己的律法。”
这个其实就是孔子讲的,“从心所欲不逾矩”,就是「中庸」讲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就是佛家讲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就是老子讲的“道法自然”。
再比如,佛门说,只要人能够断执著,断分别,不起心不动念,就能成佛。
用孔子的行为来对应就是: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老子讲的“反者道之动”,这就是破执著。老子讲,有和无这两个东西,是“同出而异名”,这就是破分别。老子又讲“守静笃”,“道常无为”,这就是不起心,不动念。
而“无为而无所不为”,就是孔子讲的,“寂然不动,无思无为,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这就是佛门讲的,“何期自性,本自清净,能生万法。”
老子讲“有生于无”,就是佛门的“诸法无我”。
当然,很多人会说,这些东西实际上都不一样。我曾经也有这个疑惑,他们的意思到底是一样还是不一样,还是有的深有的浅,有的偏左有的偏右。
但后来听到一句话,我就豁然开朗,再也没有这个疑问,这句话是,“法无浅深,浅深在人,圆人受法,无法不圆。”
我们之所以认为这个跟那个不一样,实际上还是分别心在作怪。五根指头,高矮胖瘦不同,但你往下看,一直往下看,就会发现,他们是长在同一根手掌上。
无论是说以经注经也好,还是以教证教也罢,归根结底,只是以心印心而已。因为人同此心。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卢泓言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