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守杏林春日暖,龙蟠橘井泉水香”出自哪里?
2017/6/11 云南中医

    

     “虎守杏林春日暖,龙蟠橘井泉水香”,我们时常可以在一些传统药铺门扉看到这句话,有时还能看到具有中医象征的“悬壶”,即药葫芦。

     千百年来,“橘井泉香”、“杏林春暖”和“悬壶济世”典故和传说经过人们的口口相传,相映成趣、熠熠生辉,成为我国传统医药史上赞颂高超艺术、高尚医德的常用语,亦是医师仁爱精神的象征。

    

     故民代文学大家王世贞曾为之作诗赞道:“橘井汲后绿,杏林种时红。此橘复何忧?年年领春风。”

    

    杏林春暖——中医学界的代称

     “杏林”,典出三国时期闽籍道医董奉。三国时期,吴国有一位医生,名叫董奉,家住庐山。

     他常年为人治病,却不接受别人的报酬。

     得重病的人,他给治好了,就让病人种植五棵杏树;病情不重的人,他给治好了,就要病人种植一颗杏树。

     这样十几年以后,杏树就有十多万棵了。春天来临,董奉眺望杏林,仿佛绿色的海洋。他感到十分欣慰,就在林中修了一间草房,住在里面。

    

     待到杏子熟了得的时候,他对人们说,谁要买杏子,不必告诉我,只要装一盆米倒入我的米仓,便可以装一盆杏子。

     董奉又把用杏子换来的米,救济贫苦的农民。

     董奉去世后,人们在董奉隐居处修建了杏坛、真人坛、报仙坛,以纪念董奉,“杏林”的故事也一直流传了下来。

     明代名医郭东就模仿董奉,居山下,种杏千余株。

     苏州的郑钦谕,庭院也设杏圃,病人馈赠的东西,也多去接济贫民。

    

     元代书画家赵孟頫病危,当时的名医严子成给他治好了,他特意画了一幅《杏林图》送给严子成。

     后来,人们用“杏林”称颂医生,用“杏林春暖”、“杏林春满”、“杏林满园”或“誉满杏林”等成语来赞扬医生的高明医术和高尚医德,医家也以“杏林中人”自居。

     近现代的一些医药团体、杂志刊物也常以“杏林”命名,有关“杏林”的佳话,不仅成为民间和医界的美谈,而且也成为历代医家激励、鞭策自己要努力提高医技,解除病人痛苦的典范。

    

    橘井泉香——苏耽巧治瘴疫

     “橘井”这个词汇起源于西汉年间的苏耽。

     相传当年湖南郴州瘴病横行、民不聊生,千村薜荔、万户萧疏。当时,家境贫寒的放牛娃苏耽看在眼里、急在心中。

     巧的是,在跟随山里郎中采药过程中,苏耽发现橘树的树叶具有治疗肺、胃、肝病的功能,他掌握了治疗瘴病的草药,便开始用庭院中的井水将之煎熬,然后分文不取地施舍给当地的病人,不想竟然控制住了瘴疫,治好了不少患者。

    

     从此坊间乡亲均尊称他为“苏仙”。

     在老百姓的心理中,做好事的人死后应该做神仙的,成了神仙就要有香火,于是就有了苏仙观,山也改名苏仙岭。

     自此,“橘井泉香”这一佳话便流传下来,“橘井”就成了医药界的代名词。

    

    悬壶济世——费长房的学医奇遇

     “药葫芦”出自《后汉书·方术列传》上记载着一个奇异的传说:

     东汉时有个叫费长房的人。

     一日,他在酒楼喝酒解闷,偶见街上有一卖药的老翁,悬挂着一个药葫芦兜售丸散膏丹。

     卖了一阵,街上行人渐渐散去,老翁就悄悄钻入了葫芦之中。

     费长房看得真切,断定这位老翁绝非等闲之辈。他买了酒肉,恭恭敬敬地拜见老翁。

     老翁知他来意,领他一同钻入葫芦中。他睁眼一看,只见朱栏画栋,富丽堂皇,奇花异草,宛若仙山琼阁,别有洞天。

     于是费长房随老翁十余日学得方术,临行前老翁送他一根竹杖,骑上如飞。

     返回故里时家人都以为他死了,原来已过了十余年。

     回到家乡后,费长房能医百病,驱瘟疫,令人起死回生。

     后来,民间的郎中为了纪念这个传奇式的医师,就在药铺门口挂一个药葫芦作为行医的标志。

     如今,虽然中医大夫“悬壶”已很少见到,但“悬壶”这一说法保留了下来。

    

     后来人皆称卖药的、行医的为“悬壶”,美称医生职业为“悬壶济世”,历代医家行医开业则以“悬壶之喜”等为贺。

     版权声明:本文摘自《戴丽三医疗经验选》,人民军医出版社,由云南中医编校推荐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云南中医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