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传了几千年的中医“避瘟疫”法则,你了解吗?
2021/2/17 8:00:00 云南中医

     本公众号由云南省中医药管理局主办,如果您还未关注,请点击上方蓝色“云南中医”进行关注。

    

     盘点2020年,新冠疫情应当是排行榜第一的关键词。疫情让人与人之间有了距离,但人心的距离却更近了;疫情让很多人生病,但也使得更多人更加关注健康。

     近期,各地新冠疫情防控吃紧,很多网友跟云南中医了解中医“避瘟疫”的独特方法,千年法则可以总结为一句话“强正气、避邪气”,我们一起看看怎么做吧——

    

    强正气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刺法论》中的这句话可谓2020年的流行语。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都与人体正气和邪气密不可分。所谓正气,即是人体的机能活动,包括脏腑、经络、气血以及人人体的抗病修复能力。所谓邪气,泛指对人体有害的各种致病因素,如外感六淫、内伤七情、戾气、痰饮、瘀血以及食积等。

     处在同样的环境下,为什么有人发病,有人不发病?发病后也有轻有重不同?因为不同人群、不同个体对病毒的抵抗力是不同的,也说明了人体正气的盛衰与疾病发生发展及转归有着很大的关系。所以,本次疫病中有基础疾病者、肥胖者、老年人预后较差,更容易发展为重症。

     那么,如何存正气呢?记住以下两点:

     一、 注重饮食调养

     《素问·金匮真言论》曰:“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精”的保养十分重要,要藏精就要让精能正常生成,而且不能过多耗散。精的生成是要靠饮食物化生的气血不断来充养,精、气、血是可以相互化生的,如果气血不足,精就无法充足。

     饮食有节,要均衡饮食,营养全面而丰富,不要偏食;

     饮食清淡,要少食肥甘厚味浊腻之物;

     避免饥饿,更不要暴饮暴食,因为这样会妨碍脾胃气机升降及肺的宣发和肃降功能,从而降低对外邪的抵抗力。

     二、 注重精神调养

     气血的生成还有赖于脏腑功能的正常。气血和顺方能充养精,还必须要情志畅达。即不能过劳,包括劳心、劳神、劳身以及房劳,要做到“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中医自古以来,都注重精神的调养,而七情则是重要的致病因素,应注意避免情志致病。所以,《素问·上古天真论》提到:“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三、不可盲目“进补”

     中医的一大特点就是“三因制宜”,要根据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气候、不同的人群、不同的体质等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比如气虚者需要补气,阴虚者应滋阴,阳虚者应补阳。

     扶正祛邪是中医重要的防治法则,“扶正”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吃补药。药物预防一般来说是针对特定人群以及体弱多病者,有针对性的预防是关键。“祛邪”也不能盲目进行,要先确定邪气的性质,比如容易上火者,应当分清实火还是虚火,实火要清热,虚火要秘阳,湿邪重者要除湿等。

    

    避邪气

     疫病的致病邪气毒力非常强大,正气的抗邪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所以避免邪气的侵袭也是预防疫病的重要环节。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虚邪贼风,避之有时”,《素问·刺法论》强调要“避其毒气”。要避免疫邪的侵袭,就要讲究个人卫生,自然通风,环境消毒等,疫病发生后要采取隔离措施以及积极的治疗。医古籍中都记载有具体的“避其毒气”做法有:鼻烟壶、香囊、焚烧艾条等。

     到底怎样才能防止疾病发生以及发病后怎样才能不转为重症呢?

     中医有通用的防护原则,我们应注意“适寒温,食清淡,避邪毒”。

     适寒温是指我们的衣着要与环境相适应,过冷或过热都会导致人体抵抗力下降。

     食清淡,就是饮食要清淡而且有营养。

     避邪毒,是任何时候都必须重视的,因为本病为所有人普遍易感,戴口罩,勤洗手,避免去集聚人群的地方,避免长时间处于密闭空间、暴露在病毒环境中,减少邪从口鼻而入等。

    

     本期专家:杨绍丽

     昆明市中医医院副主任医师,在职研究生学历,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严继林教授传承人,云南戴氏经方医学流派工作室成员,云南省第六届优秀青年中医,中华中医药学会感染病分会第六届委员,云南省中医药学会学术流派传承专业委员会委员。昆明市卫健委2015年“十百千”工程学科带头人,主持昆明市局级科研项目一项,参与多项省市级科研项目,发表论文十余篇,参与编写著作一部。

     擅长:熟练运用云南戴氏医学流派学术思想、辨证体系、临证经验治疗:胃痛、腹痛、胁痛、呕吐、泄泻、眩晕、心悸、血证、不寐、痹证、头痛、咳喘、荨麻疹、月经不调、痛经、更年期综合征等。

    

     扫码咨询

     责任编辑|杨政瑞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云南中医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