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产业品牌如何避免“千城一面”?
2023/2/21 17:36:47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点击上方蓝字 可以订阅哦!
提起“硅谷”,几乎无人不知。但鲜为人知的是,“硅谷”这一区域产业地标的名称,最早竟出自当地媒体。伴随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下简称“战新产业”)的区域竞争愈发激烈,如何打造“耳目一新”的区域产业品牌IP,是未来城市经济形象乃至城市品牌整体“升级换挡”都将面临的新命题。

五城产业竞争升级区域产业品牌“求同”也要“存异”
综合对比分析上海、深圳、南京、苏州、合肥等五城的2023年战新产业规划,可见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软件和信息服务、高端装备和智能制造5个重点产业链,已成为“必争之地”。以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为例,首个“中国软件名城”南京立下了“万亿”目标。到2025年,南京的软件和信息服务规模要突破1万亿元,从业人员超110万人。杭州虽未纳入本文分析,但也于2022年制定了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促进政策,并喊出了“重塑数字经济第一城”的口号。而在“未来产业”有关的新赛道布局中,人工智能、清洁能源两大产业的“PK值”拉满;空天科技、先进材料、生命健康与基因细胞、元宇宙4个新赛道也被步步“紧盯”。
从区域经济发展层面来看,这些政策将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高度集聚与产业协同,也释放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烈信号。但如若换个视角,从区域产业品牌IP的打造层面,“相似的长相”多少带来了产业同质化竞争的观感。以长三角都市圈为例,在深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同时,专家建议要进一步明确区域总体产业规划和创新协作分工,避免战新产业的同质化竞争。许多地区对“未来产业”的规划有“新瓶装旧酒”的倾向,产业配套和政策扶持难以精准到位。[1]

图1:五城竞争升级的重点产业链
(人民数据研究院据各地2023年战新产业规划整理)

图2:五城“未来产业”新赛道布局
(人民数据研究院据各地2023年战新产业规划整理)
未来,越是步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区域产业规划越要具备更加清晰的定位,区域产业品牌塑造更要突出核心优势。那么,如何融合经济工作和新闻宣传工作的专业化思路,善用品牌化思维,突出区域产业竞争的差异化“软实力”,进而为地方招商引资带来更多“真金白银”呢?
01
摸清现状:坚持实事求是,借助调研咨询“知己知彼”
成功的区域产业品牌塑造离不开对本地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现状、竞争对象情况的全面了解,也要持续回应对投资者和市场主体的新期待,这方面可考虑策划“高质量产业调研行”“投资者满意度调查”,并借助权威战略咨询机构和研究机构,提升城市宜商环境的社会影响力。
观察沪深两大国际化都市的做法,不难发现,无论是上海已经举办了33次的“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还是深圳将“一家战略咨询支撑机构”纳入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六个一”工作体系,地方政府与权威咨询机构加强合作互动,搭建政企社沟通平台,可以摸清投资发展需求、打通政策堵点、补足配套缺口,通过“有效沟通”带来更多“有效投资”。同时,公开新闻报道也传递了尊重企业家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开放包容姿态,无形之中提升了宜商环境“软实力”。
02
区分主次:项目为王、数据说话、会讲故事,突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塑造别具一格的产业品牌,区分主次很关键。区域产业宣传须避免成为政策原文的“复读机”,而是集中优势传播力量,当好解读主导产业优势、创新配套资源、营商环境服务的“扩音器”。如何当好“扩音器”而不做“复读机”?项目、数据、故事三个元素缺一不可,少了项目没依据,少了数据干巴巴,少了故事没印象。
以“用数据说话”为例,用好数据这个“解码器”,有利于提升经济工作的舆论引导成效。不过,如若单纯地“数据堆砌”,反而会让受众难以抓住重点。[2]对于普通受众而言,一个段落中超出三组数据,文章的可读性便会“打折”。因此,区域产业的数据宣传“贵精不在多”。
2023年开年以来,多地发布了“建圈强链补链”的最新政策,不少产业政策类宣传倾向于“一键全转”,区域产业的招牌形象塑造并不鲜明。抓住最具优势的先导产业、最能用项目为王和数据说话的重点产业链来做文章,才能让人读下去、信得过、记得住。
03
双向奔赴:紧贴“高质量发展”主线,充分激发“名企塑名城”效能
一个企业品牌的成长史背后,往往承载着一座城市的产业发展史。无论当前还是未来,谁能更加娴熟地运用“名企塑名城”思维,用“评价者叙事”讲好企业创新创业的故事,谁就能在高质量的区域产业IP塑造上更胜一筹。这其中,除了土生土长的本土龙头企业,也要鼓励更多重点产业链上的制造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从幕后走向台前,成为区域产业品牌推广的“代言人”。
以合肥为例,梳理发现,蔚来汽车负责人曾多次提及与合肥的“双向奔赴”,为企业与落地城市的品牌建设带来了双赢。同时,针对一些产业投资类不实消息,有时企业家帮忙解释前因后果,较之于政府“自圆其说”,澄清谬误的效果会更好。
不久前,我国开始实施《质量强国建设纲要》,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日后,哪些企业品牌的成长轨迹更符合中国创造、中国质量、中国品牌的战略方向,更要多邀请它们走进“聚光灯”下,当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推销员”。

图3:五城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数量
(数据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
04
自下而上:尊重社会创造力,善用融媒培育社会创新支持
美国“硅谷”成长为世界高科技产业“风向标”,除了产学研环境上的优越条件,也离不开鼓励支持创新创业的社会文化,包括新闻传媒的积极参与。实际上,“硅谷”并非由政府命名,而是由当地的一家报纸于1971年首次提出,增加了外界对其代表着高科技产业前沿的首因效应。[3]犹如新闻标题要“准确而传神”一样,“产业地标”的命名也是一门艺术,对塑造差异化的区域经济形象颇为关键,不妨让社会创造力帮着一起出谋划策。
在融媒体时代,诸如“产业地标”命名和视觉形象标识,都可以借助短视频、“双微”等渠道公开征求社会意见,借助互联网“流量”不仅能够汇聚民智,还能增进社会参与感。培育具有创新特色的区域产业品牌不容易,而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厚植于城市精神的内核,更离不开自下而上的参与。
参考文献:
1.长三角议事厅·周报|未来已来?长三角如何孵化未来产业
https://mp.weixin.qq.com/s/ss25rYkMLRQXZ0PMJQtlYw
2.璩竹林.“让数据在经济新闻中‘活’起来.”采写编3(2022):53-54.
3.启示|城市品牌如何塑造?全球城市竞争力项目主席眼中的四种范式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00876357104793054&wfr=spider&for=pc
作者:人民数据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刘聪
编辑:武昊璇 | 责编: 刘鹏飞



你的每个赞和在看,我都喜欢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