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适状态:从怕尴尬的“社恐”到高情商的“社牛”
2023/2/24 20:34:36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点击上方蓝字 可以订阅哦!
“社牛”拥有不俗的控场能力。自B站UP主“双喜哥”视频评论区首次出现“社牛”一词,众多与“社牛”相关的视频开始出现在短视频平台,彼时的“社牛”将“只要我不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这种旁若无人、放飞自我、无所畏惧的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相关视频多以诸如“海底捞工作人员举牌、唱歌、表演为顾客庆祝生日”“在餐馆吃包子时,旁若无人地大喊‘太感动了,是妈妈的味道’”等内容为主,吸引一批人开启哗众取宠式营销,“社牛”行为被作为“流量密码”为短视频创作者增加关注量。由于视频中刻意呈现的内容通常“令人尴尬或不适”,使得最初的“社牛”有些偏贬义,部分网民还将其称为“社交恐怖症”。经过网民的二次创作与传播,“社牛”变成更加贴近生活的“社交牛人”的简称,也一跃成为众多网民羡慕的角色。
在豆瓣“社交牛X症小组!”的讨论中,理发师、出租车司机都是“社牛”高发群体,这些人群的共同点是热衷且擅长社交,即使面对陌生人,也能轻松切入话题并开启滔滔不绝的聊天。在微博平台,话题#长辈才是人类社交天花板#也成功引出了“靠着一条狗认识了四条街”“小区适龄老人全认识”“遇到谁都能聊半个小时”的“社牛”长辈们;#我和我的社牛朋友##高考后的社牛名场面##全红婵社牛症有多牛#等与“社牛”紧密关联的微博话题,阅读量超亿次。B站上,和“社牛”相关的视频经常被羡慕,“自信的味道”“好想得社牛症”等弹幕霸屏。
爆火的“社牛”隐藏着深层次的表达焦虑
除了初期和后期的区分外,在令人羡慕的“社牛”中,有人还将其分为拥有坚实自信、由衷热爱社交的“实牛”和表面自信、内心自卑、表演型社交的“虚牛”两种。如此看来,“虚牛”和“社恐”似乎又有了相似之处——自卑,不同的是,“虚牛”有社交动力。
无论是最初让人不适的哗众取宠,还是后来让人羡慕的“社交牛人”,“社牛”被迅速传播,是网民渴望表达以及对敢于表达内心想法的一种期望和支持,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心理诉求和情感宣泄。那些“好想得社牛症”的人想要表达的,也许是现代人来自社交场合的焦虑和压力,也许是对快节奏生活下压抑环境的一种反抗。
事实上,和社交压力有关的东西,本身就容易引发广泛关注。“社牛”的火爆是因为这类人展示了一种游刃有余的高情商社交技能,让人看了很解压。从这个角度看,网络上的“社牛”没有给人们制造压力,反而帮助人们消解了部分压力。当屏幕前的人沉浸式观看“社牛”在社交活动中如鱼得水的表现时,将自己带入“社牛”角色,在精神上获得短时间的、虚拟的满分社交体验,这也许就是看“社牛”解压的原因。
不必对号入座,找自己的舒适状态
相比于旁观者视角对“社牛”毫不费力的羡慕和消费,“虚牛”更容易被情绪高昂的社交表演所累,“社恐”则更容易在不停进行的思想斗争中崩溃,两者都会让人产生巨大精神内耗,从而加剧自身在面对社交活动时的疲惫感。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社交疲惫,是因为眼前的社交阻力大于社交动力,导致社交行为带来的价值感低于其带来的恐惧感,从而产生消极的社交压力。在适当条件下,一旦社交动力被激发,对社交的抗拒和抵触将随即破除。寻找和发现社交行为价值,提升社交动力,是对抗社交阻力、达成有效社交的重要途径。
值得庆幸的是,“社恐”不是悲观厌世、不是失败者、也不是一种病,我们不必因为自己是“社恐”而感到焦虑,也不必因为别人是“社恐”而对其产生同情;同样的,“社牛”不代表积极阳光,成功人士也并不是有效社交的通行证,我们不必为自己是“社牛”而感到优越,也不必因为别人是“社牛”而对其盲目崇拜。在纷繁广袤的社会生活中,“社恐”和“社牛”没有好坏之分,大多数人都既非无法忍受尴尬的“社恐”,又非能够逢人皆友的“社牛”,而是处于中间状态——跟熟悉的人有话聊,跟陌生的人没话说。不必急于根据各种标签对号入座,只要找到让自己舒适的状态,实现社交价值,便已迈出最牛社交的第一步。
作者: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舆情分析师 沈韩笑
来源:《网络舆情》杂志
编辑:武昊璇 | 责编: 王晓彤 刘鹏飞



你的每个赞和在看,我都喜欢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之建议、推荐或指引。文章版权属于原著作权人,若您认为此文不宜被收录供大家免费阅读,请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我们收到通知后,会立即将您的作品从本网站删除。
返回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