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元喜:为了让“中国北斗”闪耀世界
2022/3/23 16:06:33 玉姐的生活美学

     (点击上方音乐,阅读更美好)

     在冬奥开幕式中,精彩的画面,缤纷的创意,让世界赞叹,“双奥之城”北京再一次展现了中华文明,传递着爱与温暖。

     开场时,一滴水墨蓝从天而降,黄河之水天上来,浩瀚奔腾,凝结冰立方,破冰之后生成五环图形;

     小剪影吹向蒲公英,在天空中散落成片片雪花;

     手举和平鸽的小朋友,在雪地里追着光欢乐玩耍……

     科技如此亲近生活,带来便捷与迭代,让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质的转变。

     一个犄角旮旯的地方,通过导航你可以找到它;外卖小哥通过导航将订单准确送达;出租司机在导航的帮助下,快速搜索客户;户外营救中,导航更是解救生命的密码……

     GPS导航,早已是人们熟悉的应用工具。但你可曾知道?这导航背后的科学支持,就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它是中国为全人类建设的一项重大空间基础设施,而负责此项工程的副总设计师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元喜。

    

     他游刃于测绘与航天两个领域,先后留学美国、德国,获得著名的 “洪堡奖学金”、“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钱学森杰出贡献奖”。

     新年伊始,阅读杨元喜院士的科研之路,他的崇高追求,坚毅顽强,平凡质朴,似一幅幅写生画作,廖廖数笔,却给人以生活的力量,智慧的光亮,是科学与生活交织的精彩人生。

     01中国北斗,世界的北斗

     1956年,杨元喜出生在江苏泰州农村,他从小唯一的爱好就是读书,也因此一辈子与读书、科研结下不解之缘,一步步走上科学之巅。

     高中毕业,为了减轻家里负担,报考测绘兵,远赴边疆沙漠。在极端恶劣的环境,克服常人难以忍受的困苦和磨难,携带简易的测绘工具,用脚步丈量着大地。而1973年的美国,国防卫星系统已经建立。

     1977年,恢复高考,他先后考入大学、研究生,在大地测绘专业努力钻研。而后在郑州测绘学院执教,边教学边科研,由测绘到航天,到北斗追梦,实现着自己的人生理想。

     1993年7月23日,美国无端指控中国“银河”号货轮,将制造化学武器的原料运往伊朗,局部关闭了该海区的GPS,滞留三周之久。

     这件事,深深镌刻在杨元喜心中,结下了中国人应该有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的宏志。

     航天领域有句话:“测绘是导航的基础,导航是测绘的升华。”杨元喜所学是测绘专业,背着仪器测绘大地的艰苦经历,积淀了扎实的基础。

     而建造中国人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一旦生根,他的研究方向就从大地转向了苍穹,转移到祖国亟待发展的领域。

    

     尽管面临的是未知的前沿科学,是高压力、高强度的研究,但心中的使命感,让险途变坦途。从’北斗无用论’到认可,遭遇的重重困难,最终用实力,向世界宣告了中国北斗的科学贡献。

     1994年开始研制北斗一号;

     2012年北斗二号系统覆盖亚太大部分地区;

     2018年北斗三号开始向全球提供服务。

     2020年7月31日上午,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

     目前,全球范围内已经有137个国家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签下了合作协议。其中覆盖“一带一路”国家达到30余个。泰国、印尼、巴基斯坦、老挝、尼日利亚等国家都是中国北斗的使用和受惠者。

     中国北斗,成为继GPS、GLONASS之后的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是联合国卫星导航委员会已认定的供应商。在20多年的建设历程,走完了其他全球卫星导航系统40多年的发展之路,为世界卫星导航发展贡献了“中国方案”。

     中国的北斗,真正成为世界的北斗。

     02自己成为巨人

     北斗星,被看成是指引方向的星星。科学家们将中国的卫星导航系统命名为:“北斗”,同样意味深长。

     1994年我国开始研制北斗一号,核心难题就是原子钟的破译。

     原子钟,相当于北斗心脏。哪怕只是一秒的时间差,定位都会偏差30万公里,而原子钟就是保证时间统一的核心。

     北斗一号研究之前,原子钟一直依赖进口,当我国开始正式研究时,进口原子钟戛然而止。

     在与外商的交谈中,对方的一句话警醒了杨元喜:如果给你们,我们就会被制裁。

     我国“水稻杂交之父”袁隆平在研究水稻时,心中不变的信念就是: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对于北斗而言,原子钟的研制,就是一场自己掌握航天‘命脉’的智慧大战,“不让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那我们就自己成为巨人。”

     北斗人怀揣梦想,开始了艰苦的科研跋涉。试验,失败,再试验,再失败,持续研究了很多年,终于找到了原子钟的物理原理,实现了中国的原子钟自主且可控。

     ‘中国北斗’一经亮相,震惊世界:

     原子钟精度远高于国际,达到了每300万年差一秒的时间差。优于美国的GPS、欧盟的伽利略,跃上了国际公认的新台阶。

     杨元喜曾三次参加国际会议,会议代表曾说:“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对世界没有任何作用,只会增加噪音。”

     第一次参加这样的会议,只能回应对方的偏见;第二次会议,因未能计算出准确的数据,还击对方的论调;第三次在圣彼得堡举行的联合国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会议上,北斗无用论再次被提及。

     这次的杨元喜有备而来,信心满满,他起身发言说:“我们有一个实实在在的计算告诉你,中国的北斗导航系统贡献有多大,我们贡献率是23.6%,即使国外的三大卫星导航系统都同时开启,我们也可以将导航的精度提高23.6%以上。”

     至此,中国的北斗闪耀世界,实现了将自己变成巨人的夙愿。

     03“我一往情深啊,一直追”

     俗话说,每一位成功的男人背后都站着一位成功的女人。

     而杨元喜院士的身后,是与他并肩前行、默默奉献的贤良女性——王志红。

     杨元喜,家里兄妹7人,为了支持他读书,其他兄妹尽管成绩突出,却只能辍学。

     高考时,他以瓶盖当圆规,书本画辅助线,以总分第一的成绩进入大学;考研时,虽然总分第一,但因没有学过英语,英语成绩不合格。

     于是,他浸泡式地学习英语,自制卡片,听英语入睡,主动与外国人交流,拼命练习口语、听力。毕业时,英语已是第一名的成绩。

     这种吃苦钻研,积极上进的精神,深深感动着身边的王志红。从那里起,院士身边就多了一名特殊的爱慕者,跟随者,好伴侣。

     在《朗读者》节目,董卿问:

     “杨院士个子不高,家境贫寒,您看中他什么?”

     她说:“我一心追求的就是学习刻苦、积极努力的人。我一往情深啊,一直追。”

     杨院士腼腆地、机智地回应:“我就非常地努力,争取成为她希望的那种人,就是为了等到这一天她能爱上我。”

    

     不经意的对话,却让观众感动于相濡以沫、心心相印的美好。徐志摩笔下:‘我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来形容爱情的至高境界,他们则是灵魂伴侣最好的诠释。

     两人‘牛郎织女’的生活长达15年,妻子包揽了所有的家务:做你的事情,这些事情不用你做。她还会给他做家乡的烧粯子粥,一粥一饭的乡愁,编织着幸福。

     在郑州测绘学院,杨元喜一边教学,一边搞科研,在进行跨省三角网络数据处理时,需要大量的计算,而当时学校仅有一台电脑。

     为了完成计算,不影响他人工作,他主动提出值班。大门被锁,王志红就连日里从门缝里递上食物,计算结果出来,他才心满意足地回家。

     “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他们相依、相知、付出和理解,是爱情的另一种浪漫,平平淡淡却倍感温馨,充满着雅致与美好。

     我们总是赞叹成功人士的“幕后英雄”、“贤内助”,羡慕那一方岁月静好。

     其实,所谓的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负重前行,舍小家为大家,坚定信念,不懈余力地付出罢了。

     04

     在中国航天大会的颁奖典礼,杨元喜说:

     “让我发言可能是因为我有特色,我年龄最长,长得有特色,普通话也有特色;

     关键是我干的北斗事业更有特色,作为代表,不是讲特色,而是发表共同心声。”

     这是一位科学家的心声。干的是前所未有、造福人类的事业,却丝毫没有神坛的光影。他真切,睿智,却有着一颗常人心,质实情。

    

     奥地利作家茨威格说:

     “在一个民族内部,总是需要有几百万人,才能产生一个天才;同样,总是需要有无数的光阴无谓地流逝,才能等到一个真正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一个人类群星闪耀的时刻出现。”

     科技飞速,迎来群星闪耀的时刻。这种不畏艰难,献身科学的身影彰显着时代精神,民族气概,推进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愿中国北斗,服务于全球,实现“天涯若比邻”。愿北斗精神,传递和激励着我们,拥抱未来。

     - END -

     作者 / 我是玉姐

     我是玉姐,感谢您的阅读,欢迎走进【玉姐的生活美学】。

    
玉姐”生活美学,优雅于心“

     写作爱好者:一位10年资深人力资源师的生活记录。职场成长,人生感悟,影视点评,管理思想......都是点滴生活的原创。

     生活美学设计:专注于形象设计,穿搭指导,衣橱管理,田园插花。线下线上培训,网络课程,沙龙面对面。

     ▼今日推荐

    

     更多走心原创美文点击下方卡片关注【玉姐的生活美学】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玉姐的生活美学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