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中国宛如一幅画卷:天地玄黄,先秦泼墨,大美!
2022/5/15 15:02:35 玉姐的生活美学

     (点击上方音乐,阅读更美好)

     600年故宫,世界的瑰宝。

     但,你是否了解故宫里的建筑,蕴含了多少种色彩?

     据相关的研究整理表明,共有384种。这些中国传统色彩,与雄伟的建筑交相辉映,共同缔造了这座辉煌的世界文化遗产的庄严、博大、文明。

     384种色彩,多么宏大的色谱,堪称色彩美学集大成者。它们是我国文献古籍的传统色,色彩中的中国味儿。

     或许,它们中的大多数你从未听说,也未曾见过。但是一经朗诵,相信就会被它动听的音韵所吸引:

     酡颜、妃红、苍青、月白、十样锦、远山如黛、桥下春波、青梅煮酒、龙战、太师青、香皮、千山翠……

     这些穿过岁月的色彩,镶嵌于建筑,或是昔日物候,流传至今,是一份厚重的文化馈赠。让我们有机会感知先贤的生活,感受色彩带来的美好。

    

     而中国的文字皆有颜色。

     张爱玲曾说:中国的文字有颜色、有声音、有美感、有感情。喜欢中国的文字,喜欢中国的文字写成的诗篇,更喜欢写诗的诗人,他们是人间最美的颜色,倾城倾国。

     今天,让我们以色彩为媒,共同感受中国古典文化的魅力。以色明史实,以色观人间,以色叙深情。

     窥,中国文化蕴含的丰富色彩;观,色彩斑斓背后的万千世界。

    

     以色明史实

     色彩是个万花筒。色彩斑斓,引人入胜。

     而中国的古典文化,历史悠久,如同这缤纷多彩的丰富世界。喜爱人文经典的人,在浩瀚的史学中,观他池之龙,开拓视野;采他山之石,转变思路;以古为鉴,以人为镜。

     这让我想到了诺贝尔获得者——百岁老人杨振宁的智慧。

     1957年,年仅35岁的杨振宁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与李政道一起成为华人首次获奖者。

     鲜为人知的是:他获得诺奖63年来,世界有7个诺奖是沿用了杨振宁的科学研究而而获奖。

     当年世界的领奖台上,他将自己收获的成就,归结于年轻时候的人文教育,在父母的影响下,饱读了中国古典文学:

     “我愿意说我既以我的中国传统为骄傲,同样的,我又专心致于现代科学。”

    

     △

     祖冲之与圆周率 张文新

     杨振宁院士在物理学的举世成就,却来源于不同于物理学的滋养——在古典文化熏陶下,汲取的智慧思想,奠定了他的思维方式。

     其实,汲取古典文化的精髓,还在于培养一种lollapalooza效应的多元思维模型。

     即:任何一个东西都和其他的东西有着普遍的关联性,而这种普遍的关联性就有可能需要用到不同学科的重要知识。

     芒格先生,是这种模型的发明者,如今97岁的他仍然使用它工作和学习,引导人们用多种思维方式和手法来思想问题。

     比如说,作为理工科的学生,相对工科学科更加熟悉,人文知识相对欠缺。

     如果我们试着使用多元思维模型来解决,在短板的人文科学、中国古籍文化,或是其它领域有所涉猎,储备关联的知识,提供崭新的思维角度,将有助于拓展你的知识结构,提升综合水平。

     华夏绵延5000年,历代更替与变迁,谱写了一部恢宏巨著,有待于我们深入了解,学习体会,挖掘其中的奥秘,博古通今,古为今用。

    

    

     以色观人间

     《芥子园画谱》中说:天有云霞,烂然成锦,此天之设色也;地生草树,斐然有章,此地之设色也;人有眉目唇齿,明皓红黑,错陈于面,此人之设色也。

     在画家的眼里,人间的美好是大美的色彩。天,地,人自然的色彩,绘就了笔下栩栩如生的人物和风景。

     诗歌里,又怎能没有色彩!

     《中国诗词大会》是一档普及诗词知识的竞技类节目。除了诗歌普及,观看的趣味性之外,节目呈现的“色彩盛宴”也是一大特色。

     每场不同的色彩变化,不仅让我们体验到诗歌描绘的自然,诗人写诗的背景,诗人此时的心情,甚至联想到在同一地方,不同诗人赋诗吟唱的意象。

     在读诗,学诗,赛诗的环节,上演着精彩的色彩大戏,以‘色’为媒介走进诗人内心,静观人间。

    

    

    

    

    

    

    

    

    

     左右滑动查看图片

     在儿童团与家庭团成员对决中,第二环节的题目是‘颜色’,双方需要分别说出一句诗词,其中包含有‘颜色’,谁说出的诗词多,则获胜。

     第三环节,同样是有关色彩的命题:请说出一句植物的诗词,其中含有‘红’的字。

     经过紧张的角逐,儿童团的小学生最终打败了家庭团的城市规划师。在双方你一句,我一句的诗词对接中,感受到诗歌里无处不在的色彩,繁衍生息。

     色彩与自然相联,带给诗人更多的遐想,借物抒情,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品尝诗词的美妙,尽在不言中。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孔子主张,幼儿学习从读诗开始。因为它朗朗上口,容易记忆,文字精炼美妙。不知不觉朗读中,进入佳境,呈现出声音、画面、想象的三维人间剧,文化滋养,浇灌苍生。

     如今,我们从诗词,古籍,名著等古典文化的百花园中,感知色彩赋予文字的声音、情感和美感,内心却多了一份慰藉与从容,淡定与自信。

    

     以色叙深情

     中国古代的色彩,很早就确立了色彩结构。以黄、青、赤、黑、白五色为正色,与五行中的土、木、金、火、水相联系,具有特别的意义。

     比如:苍黄色代表春之初立;天缥代表着烟雨的天青色;缥碧代表着一种大色,出现在宫苑瓦上,江河的水里……

    

     图 | 星球研究所

     这些传统色彩,是历代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民俗风情的反映,无一体现着对生活的体悟,汉语的美感。

     在《不如不遇倾城色》一书中,我们阅读到活色生香的历史。作者笔下的历史,以倾城之色诉说:

     中国人,经这片黄土地上生长,最后魂魄也皆散入黄泉,生于斯而终于斯,睿智而清醒的老祖宗还煮了一把黄粱,说这俗世红尘里的繁华困苦,悲欢离合看起来是人的一生,而实际上不过是一把黄粱未熟的时间。

     有意思的是,它以中国传统色彩的审美为底色,通过色彩,来隐喻朝代。将中国历史,融入时尚色彩中,在阅读中体验到意境之美,传神之韵——

     文明初萌于黄;周朝有紫;汉代成蓝;三国成白;

     魏是一抹清晨的青山色;而晋的绿,是回眸绿水波初起……

    

     图 | 克拉斯诺

     人物出场有声有色:

     “战国时期,屈原挟一朵兰而来。江边暮色正好,兰花还还开在紫茎上,屈原叹一声自己:‘秋兰兮青青,绿叶兮紫茎’。”

     “嵇康,是个美男子,风姿特秀。他的为人如松,他的美如松下的风,而他的醉竟如玉山崩塌。那明晃晃的‘哐啷’一声倾倒,那气势那人真让人遐想。”

     古典文学的魅力无限。徜徉于故事里的深情,一如看见鲜活的历史人物。体验到历史与自然一种诗意的组合,串起了人世间最美妙的风情,至美的色彩。

    

     尾声

     《不如不遇倾城色》的作者倾蓝紫说:

     “如今,中国的古典文化成了绿水对岸的青山,我愿扑地为桥,引入渡水近青山,若有人因踏上我的桥,而靠近了青山,我当是幸福的和幸运的。”

    

    


     中华文化渗透着中国人的精神气节。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这份文化的自信始终流淌在我们的血脉。

     传承文化,不是照搬,而是力求创新。

     如果在弘扬中国文化,传承和发扬古典文化的过程,领略到不同的文化形式,感受到不同的阅读体验,也是进一寸有进一寸的欢喜。

     中国独有的传统色,是中国人定义颜色的方式,更是中国人看待世界的方式。

     颜色的背后,蕴藏着中国式的审美、智慧,博大精深的精神文化。

     愿你走进中国古典文化的世界,参悟人生真谛,体验生活美好。

     作者 | 玉姐

     图片 | 网络

     我是玉姐,感谢您的阅读,欢迎走进【玉姐的生活美学】。

    
玉姐”生活美学,优雅于心“

     写作爱好者:一位10年资深人力资源师的生活记录。职场成长,人生感悟,影视点评,管理思想......都是点滴生活的原创。

     生活美学设计:专注于形象设计,衣橱管理,田园插花。线下线上培训,网络课程,沙龙面对面。

     ▼今日推荐

    

     更多走心原创美文点击下方卡片关注【玉姐的生活美学】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玉姐的生活美学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