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文徵明,何以读懂苏州古城的风雅传奇?
2022/6/5 14:45:01 玉姐的生活美学
(本文由玉姐朗读,点击上方即可收听)
去年夏天,专程到苏州游园,不想中途遭遇台风,眼看旅行计划搁浅。
转念一想,何不风雨之中游园,说不定也会有“雨中登泰山”的妙境?
一路打着斜伞,对抗四面来风。
先抵沧浪亭。园区异常清静,寥寥几人,古典气息浓厚,此情此景,美不胜收。
爬上亭子,钻入假山,围绕长廊,观赏布局,沉浸在步移景换的美景中,所拍画面绝美,真正体验到有山、有水、有诗意的苏州文人生活。

了解一座城市,追溯它的沧桑巨变,通过人物观生活,穿过市井窥民俗,透过百态叹社会是直接、有效的路径。
400年前的明代苏州,文徵明,宛如一颗灿烂星辰,他兼善书、诗、画,是苏州城人人皆知的“文先生”。
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今天,我们请文徵明为“向导”,聚集当时的苏州,了解文徵明和这座古城的风雅传奇。通过他,还原一个更加立体、丰富、有趣的苏州,从中感受一段文化历史的亘古魅力。
01“文先生”其人
明宪宗成化六年,苏州城东部长洲县的曹家巷里,儒士文林的二儿子出生,他就是文徵明。
文家是苏州的小康之家,薄有资产。他的父亲文林先后考上举人、进士,是文家第一个科举成功的士人。
受苏州重视文教风气的熏染,祖上一直奉行儒学启蒙和科举应试的教育,其家族也因文教科举为特色,在苏州城有了较高地位。

他的母亲,擅长绘画,温柔贤德,是文徵明的第一位老师。
7岁母亲病故,他和哥哥被送回祖母身边。11岁才学会说话,开始就读外塾。
亲友以为他愚笨,不看好他的前途。父亲却器重他,认为他的智慧还没有显露出来,未来的成就会超越他的兄长。
13岁开始,跟随父亲在各地为官。16岁,第一次随同父亲进京吏部考核,帮助父亲做些杂事,父亲的生活圈和行事风格潜移默化影响、塑造着他。
与同时代的祝允明、都穆、唐寅这些青年才俊相比,文徵明显然属于大器晚成的人。
他学习书法,有这样的记载:每天临写几遍智永的《千字文》,还临摹宋元名家的行草、小楷,兼济各种风格。
在学习考试的章句和文法中,他更喜爱古文。常常阅读《左传》、《史记》、《汉书》等名家古籍。

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
文徵明的成长之路,离不开三位名师的指引。
对于恩人,他晚年还经常称呼为“我家沈先生”、“我家李先生”、“我家吴先生”,对老师的敬爱之情可见一斑。
“沈先生”沈周,是名满江南的文人画家。文徵明走上绘画之路,就是观摩了他的画作《长江万里图》。
“李先生”就是当时的苏州书法名家李应祯,22岁的文徵明在他的指点下,掌握了书法的奥秘,形成了“温纯精绝“的个人风貌。
“吴先生”,事实上有两人:一是指导文徵明文章撰写的吴宽;另一位是他的岳父吴愈。
文徵明虽然仕途坎坷,九次乡试失败,但性情理性,能够克制自己的晦暗情绪,诗文书画从不懈怠。
在以赠诗、送画、题跋ba、和诗为主流的士大夫交际中,他在文人圈里广泛积累名声。后来,举荐入京到翰林院任职,最终成为一代名仕,在辞职回到苏州的32年里,更是苏州的文化偶像。
02“文艺复兴”的苏州

文徵明鲜活有趣的生活场景,正是其社会环境的真实写照。
《文徵明传》的作者周文翰,借用同时代的欧洲“文艺复兴”,来讲述15世纪至16世纪,苏州文艺最为繁荣的百年。
明朝中后期的苏州,以纺织业、贸易快速发展。之后近200年,成为全国性的纺织业和手工业中心,东南地区最繁荣的商业贸易城市,也是当时文艺时尚的生产基地和传播中心。
富足的苏州人普遍重视教育,这也成为苏州文艺复兴的肥沃土壤和根基。成化年间,更是苏州文人科举耀眼的光芒。据史料记载:
仅48年间,52次考试中,苏州有799人名列进士榜单,占江南总数的42.5%。也就是说,平均每次会试、殿试就有约15名苏州进士。

这些科举路上形成的庞大关系网、文人圈,催生了各类文化类别的蓬勃发展。如:书籍、书画、古董、家具以及保存至今的苏州园林,正是吴门画派得以兴起的背景。
文徵明作为苏州的“吴门四家”之一,即: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联结16世纪前后的苏州名人,可谓是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
有趣的是,各个时期涌现的不同画家,或以职业追求,或以爱好生存,怡然自得。
第一代画家徐贲和陈汝言,后来的谢缙和沈遇,更是以高超的画技服务宫廷或当画师,名声远扬。
这些喜爱绘画的苏州人,很多是为官之人,同时喜爱收藏。有的辞官之后回到苏州,成为职业画家延续自己的技艺。不同的画风,交流融合,共同催生了苏州的文化繁荣。
作为历史悠久的商业城市,在文化与商业的交织中,浸透着独特的生活方式和人文思想。
漫步苏州园林,一草一石,一亭一湖,一房一物,文明底蕴扑面而来。

行走在古巷,观赏刺绣工艺,精细装饰,设计布局,收藏摆件,让你不由得赞叹文明的延续;
公交站台古色古香,儿童书法映入眼帘,文化基因默默传承;
市井街头繁华依旧。老字号食品,特色小吃勾起你的味蕾,一探其中的食文化;听一曲苏州评弹余音绕梁;觅一件钟情小物,收藏亦是美事……
“文艺复兴”虽已远去,终成历史。但它以新的方式,不同的呈现在苏州上演、传承、发展,复元了苏州古城的全貌。
03诗情画意皆人生
我们常说:文如其人,见字如面。对于文徵明的一生,可谓诗情画意的人生。
他兼善山水、兰竹、人物、花卉诸科。精于山水画,擅长小楷和行书,所书《千字文》名震海外;他倡导古文辞,散文虽少,却给世人留下了许多反映生活场景的序文、传记和墓志铭。
85岁高龄书写《滕王阁序》。笔端之下,整卷行书收放有致,隽秀奔畅,神韵十足,堪称极品,成为后世竞相临摹的佳作。

人们常用“人书俱老”来形容技能的高超。品读他的行书,感受炉火纯青的境界,如同亲临滕王阁之大观,浩浩荡荡,横无际涯。
在苏州的文化圈,同一爱好的文人,带着自己的作品相互评论和鉴赏是一大雅事,文徵明更是乐在其中。他会一一打开每件作品鉴赏到傍晚,常常是进入书房来来回回,捧四卷书画供同行欣赏。
作为当地的名人,他是地方文化工程的发起人和推动者。为县学重修撰写文字、碑文,在各种雅集文化盛会中,赠画、赠诗,帮助大家鉴定和题跋藏品。
嘉靖16年间,他将晋唐小楷作品刻为《停去馆贴》第一卷,陆续刻石11卷,成为后世象征明代和吴地书家集大成者。

关于鉴赏,他会为交好的收藏家提供参考意见。对于不值的价格直言“过此不必收也”;而对于稀世之宝,他也坦诚“更有肯出高价者,吾不论也”。
晚年的“文先生”倍受敬仰,前来求画,求书、求题跋的人络绎不绝。对于各种请托,只要情理通顺,他通常来者不拒;
一些上进的年轻雅士无不以能得到他的赞誉为荣,对于才华出众者,他总是青睐有加,甚至倾囊相助。
文徵明一生以诗、书、画作伴,留给后人的不仅是“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的艺术珍品,更是快意人生的通达睿智。
04
苏州的美,美在园林;园林之趣,在于风雅;风雅之人,意在传奇。
《文徵明传》的作者周文翰,以“横切”的方式从原始文献入手,抽丝剥茧如匠人,向我们讲述了一代艺术家的生活全貌。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序中说:
“求“真”,是把人物放在他所处的文化生态中严肃审视,勾勒形貌,点染精神,写人物的成长,内心的挣扎,命运的遇合,紧要处间或为之心中一沉;
见“新”,是以当代的历史和美学观念看待艺术家和他们的时代。以视觉的文字风格描画历史景观,探究前人容易忽视的侧面,叙述中不时让人眼前一亮。”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透过文徵明的艺术生活,穿越历史,以古为新,感受文化精神的无穷力量,点燃你的精神世界,蓄能远航。
- END -
作者 |我是玉姐
我是玉姐,感谢您的阅读,欢迎走进【玉姐的生活美学】。
专注于形象设计,日式收纳整理,田园插花;
线下线上培训,网络课程,沙龙面对面。

玉姐”生活美学,优雅于心“
▼ 今日推荐

更多走心原创美文点击下方卡片关注【玉姐的生活美学】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玉姐的生活美学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