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填报志愿,是人生职业规划的开始
2022/6/30 17:39:55 玉姐的生活美学

     (本文由玉姐朗读,点击上方即可收听)

     又到了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

     朋友孩子的成绩上了540分,报考什么学校,就读什么专业,选择相对宽松。另一位孩子的分数不理想,家长十分焦虑。

     作为过来人,特别理解家长此刻的心情。

     大学填报志愿是孩子职业发展的开始,事实上却是从家长手中描绘的,以至于孩子上了大学,才认识到专业不是自己喜爱的,不能发挥自身的优势,制约了职业的发展。

     你有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吗?这件寻常的事,却可以清晰预见未来,思考职业的方向,喜好,优势,路径。好的职业规划,是拉开人生差距的开始。

     有调查数据显示:

     95%的职场人都对外面的新职位感兴趣,但只有22%的人真正付诸了行动。原因正是缺乏职业生涯思考框架,没想着动,也不敢动。

    

     古典老师的职业发展规划理念,我深受启发。再次捧读,从中提炼容易忽视的细节,希望带你拆除思维的墙,打开认知,规划职业。

     01

     高价值领域就是未来的发展和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未来岗位很多会被人工智能代替,面临失业的风险。

     银行办事是最直接的体验,前几年排队叫号的窗口很多,现在只有少量的几个,大多数业务在柜机上就可以轻松处理,节省时间,减少人力。

     能够留用的员工也存在竞争,年富力强,专业科班,服务意识等相关的综合评估。

     “稀缺”是针对个人价值而言,人无我有,人有我精,做到无可替代,有自己的优势,发挥真正的价值,达到自我实现。

     高价值领域*稀缺是重要的资源在优势行业,高价值的运用。历练把握趋势的能力,看准行业和赛道,不断积累,成为高价值领域的稀缺人才,才可能乘风而上。

     大家热议的“东方甄选”,20天里,粉丝从100多万突破2000万,新东方走出直播带货的困境。老师们带货不过半年,但知识却是多年的修炼,并非一日之功。

     与董宇辉老师一样,很多带货老师都是新东方的金牌和骨干,在长期的教学中,积累了充分的才干和智慧,成为网友追逐的对象,就象那句经典点评:“长着颗粒无收的脸,却有着五谷丰登的灵魂。”

    

     显然,直播和农产品是高价值趋势,新东方抓住了这个热潮,探索出知识带货的模式,特色就是老师们身怀绝技的海量知识,人格魅力,这正是稀缺的资源。

     02

     华为的招聘有这样的现象:

     如果面试者应聘的岗位不确定,面试官会分析其专业和能力,岗位的匹配与胜任力,决定是否调配到其它岗位。

     所学专业与岗位大相径庭,让心仪的岗位望而却步。若能够从交叉学科领域发现通用的知识,经过一定的培训进入跨领域的岗位,这就是知识的迁移能力。

     刘润是国内知名的战略咨询专家,在成立润米咨询公司前,在微软服务近14年。

     数学出身的他,起初从事技术类的工作,后来主动调整到市场部门,开始了他的跨界锻炼。

     通常,做技术出身的人不懂市场,而做市场的人又缺乏技术,相互不搭界,没有交集,他却希望成为技术与市场的双料人才。

    

     难能可贵的是他对职业清晰的规划。微软之前就有创业的愿望,打算服务3年离开。最终,难以割舍优秀的团队,持续成长学习。

     这期间不同的岗位,他收获的不仅是专业技术能力,更有核心才干、通用能力。这种有意识的能力培养,为创业奠定了基础。

     公司起步阶段,他义无反顾坚持战略咨询的业务方向,而不是走一条容易走的管理咨询道路。

     他说:“难走的路,从不拥挤”。

     有了明晰的职业方向,能力培养环环相扣。转型跨界时,专业知识很难迁移,但是核心才干和通用能力切换自如。如果职场长期累积可迁移知识,打造底层思维,职业生涯就会更加宽阔、顺畅。

     03

     有一位面试者:

     计算机专业出身,在网络兴起时工作不愁,待遇很高。后来5年4次跳槽,奔着高薪,缺乏积累,更无业绩,职场生涯草草收兵。

     职场最忌讳的就是这山望着那山高,没有定力,没有考虑自己喜欢干,擅长干,值得干的事情,在数字化时代,不断迭代,深度思考,坚持耕耘,才能够持续发展。

     有句话说:“你永远赚不到认知以外的钱。”

     财经作家吴晓波深受年轻人喜爱,他的890学院,商业洞察有着广泛的客户群。

     《每天听到吴晓波》是天天5分钟的视频栏目,当我初次听到时,它已连续播出5年。

     疫情来临,赶上互联网知识付费的形式,不仅未受影响,反而增长迅猛,原因就在于:长期站在赛道奔跑,大风来临自然迎风飞扬。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看准自己的优势,确定努力的方向,持续地投入,坚持一会儿,再坚持一会儿,才会喜获丰收。

     04

     人们常用“35岁现象”来形容职业道路的分水岭,并非没有道理。

     毕业到35岁近10年,顺利的话可以达到中高层职务,是职场最活力、最丰硕的时期。之后社会角色的叠加,精力体力分散,逐渐走下坡路。

     初入职场的3—5年,是成长的关键期。如果工作不是热爱,发挥不了特长,就会丧失动力,上升空间受阻。不能快速调整,很快迎来新的竞争,“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

    

     古典老师说:

     “职场上的竞争,有不同的层面。最基础的竞争是体力层面的竞争,往上就是脑力层面,再往上就是技能,到社会资源的竞争。

     我们所要努力的就是在35岁之前,从人力资本到社会资本的跃升。”

     这也说明了:人生的各个发展阶段打组合策略,不要盯着别人的优势,看到自己拥有的,擅用亮点做出调整。

     人到中年,体力、精力、知识更新都拼不过年轻人。但是,社会资本中组织能力,人脉,品牌等岁月积淀,是通过时间换来的,不可能速成。利用好这些独有的资本,就能够从容行走于职场。

     05

     如果从战略的高度审视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就会站在更高的制高点把控未来。

     把握趋势,就是锁定高价值领域,不断寻找和培养相匹配的稀缺能力和资源,成为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

     打磨专业能力更精更强,强化通用知识和核心才干这些迁移能力,未来的你因此而不同;

     职业也有风险。系统思考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不同阶段采取应对的策略,跨越职业瓶颈,成为生活的智者。

    

     黎巴嫩诗人纪伯伦在他的诗歌《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写道: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最后别忘了,孩子才是他自己命运的主宰,试着松松手,他会飞得更高,更远……

     - END -

     作者 | 我是玉姐

     我是玉姐,感谢您的阅读,欢迎走进【玉姐的生活美学】。

     专注于形象设计,日式收纳整理,田园插花;

     线下线上培训,网络课程,沙龙面对面。

    

    
玉姐”生活美学,优雅于心“

     ▼今日推荐

    

     更多走心原创美文点击下方卡片关注【玉姐的生活美学】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玉姐的生活美学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