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勋破解《米开朗基罗》:为美落泪
2022/11/8 16:15:10 玉姐的生活美学


(本文由玉姐朗读,点击上方即可收听)
蒋勋年轻的时候为了研究文艺复兴的艺术,前往意大利,第一站他选择了心中的圣地米兰。
这是一次真正的旅行。他回忆:
身上只有两件换洗的T恤,一条牛仔裤,投宿在青年民宿。民宿客满,只好在教堂和火车站过夜,随身重要的东西就是一本笔记。
虽说是四处为家的流浪,但目的很明确,要去看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就这样,他一路快乐且满足,终于站在了心心念念、日夜向往的画像前。
30年后,蒋勋破解《米开朗基罗》出版发行,书中记述的正是这次流浪旅行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悟。
业界评价蒋勋的文字是:“文笔清丽流畅,说理明白无碍,兼备理性和感性之美。”
我的感受是,在与他温润的文字对话中,除了鉴赏大师之作,了解艺术的历史背景,他更向一位向导,带领我们走入美,一起品读美的世界。



01美,为之流泪
一个沉浸在书中的人,会不时发出笑声,而置身其外的人却不知为何发笑。同样,面对世界名作,驻足观赏的人被美感动得流泪。
世界著名的博物馆,需要提前一到两年预约,为了亲临大师遗作,进行面对面的观赏、学习,更是经过充足的准备,千里迢迢奔赴“约会”。
一位大学老师,有着这样的亲身经历,他说:
从早上一开门就进馆,然后找个位置近距离的观看,一直坐到晚上闭馆,如饥似渴地看着、画着。长时间一动不动地凝视,甚至会引起巡逻的注意,担心会有什么违规的举动。
在佛罗伦萨,蒋勋观赏着米开朗基罗命名为《囚》的作品,看到多少次图片都没有的感觉,这次站在画像面前,他落泪了。
这时,一位老人走过来,拍着他的肩膀,微笑地说:“我二十五岁的时候,也在这里哭过!”
美,吸引着你,痴迷、发狂,带你走入艺术至高的境界,感动得流下了眼泪。美,没有国界,是人类共同的语言,“眼泪”成为共鸣,搭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02美,需要探寻
俗话说,无限美景在险峰。
不远万里,是对美的探索,克服种种困难,历经千辛万苦,也要追求自己心中的向往。
就像外国人面对一个背包族,好奇而不解的目光问:为什么来米兰?蒋勋的回答是:“看达芬奇《最后的晚餐》!”
旅行如果只是打卡,到此一游,或是多一点谈资,甚至停留在:上车睡觉,下车拍照,再发发朋友圈,这样的游玩就达不到旅行真正的意义。
人在旅途,不仅让蒋勋感知异国他乡的人和事,更加深了美的感悟:
“作品像在呼吸,你不站在它面前,不知道它是会呼吸的。史料与考证不会告诉我们,‘美’是一种呼吸。”
旅行是体验,是成长,不经历痛苦的体验就少了一些生活的磨练,深层的思考 ,也就没有痛彻心扉的领悟。
关于美的发现,丰子恺说:“ 一粒沙里看出世界,一朵野花里见天国,在你掌中盛住无限,一时间里便是永结。”
花艺师在创作作品时,会根据花材和花器来创意不同的作品。没有灵感时,最好的办法就是走出去,去发现。
闭门造车难免有佳作。在大自然的树木、花草中感受色彩缤纷,千姿百态。再回来创作时,已有饱满的素材,不吐不快的创作冲动。
美是一种能力,如果有了美的眼光、心境、审美、艺术,生活中就会增添无限的快乐,在美的氛围中愉悦身心,滋养心灵,有别于过去的自己。



03美,滋养内心
美,或许是儿时的记忆,一种体验,生活里息息相关的触碰。但无论如何,一旦被美唤醒,你的内心就会变得丰盈起来。
董卿采访作家余华。余华是浙江海盐人,在北京生活30几年,他的作品无时不在写故乡,离不开根植于内心的情愫,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
“我不写作的时候,才感觉生活在北京。”
他笔下的生活是熟悉的场景,父母繁忙的工作,没人照看的童年,牙医的经历,文化馆的工作,都化作朴素温情的笔端,形成了余式风格的文学艺术。
记录生活,亲历成长,回归真实,体验过程。不管是快乐,忧伤,痛苦,焦虑,都是生活的给予。无关好坏,全然接纳,以平和的心态处之泰然,一颗“归来仍是少年的心”。
正如蒋勋书中所言:“三十多年后写米开朗基罗,有许多笔记里的片段浮现出来,我害怕自己衰老了,老到不会为美落泪。”
当记忆的碎片一遍遍重复,那些曾经的、年轻的美好,种种经历和体验,随着时间的变迁,回馈你的是精神的财富。




04美,在于培养
年轻时,精力旺盛,敢于开拓,有着一颗勇敢的心,保护这种心境,持续这种精神,难能可贵。
张爱玲曾说:出名要趁早。
这句话虽说是出名,但是“出名”可以泛指生活中的梦想。成为名人或是有影响力的人毕竟少数,每个人都可以设置自己的人生航线。
蒋勋在年轻时对美的探寻,对美的培养和自我完善,无疑成为他人生重要的印记。以至于30年后整理这段往事,仍然带着温热的真实,朴素的感动。
知乎上有一个《人生十大遗憾之事排行榜》的调查,结果是:
排在第1的是“未能珍惜年少考入好大学以致此生碌碌无为”;第6的是“浪费太多年少时光跟精力”,第9的是“家庭、子女、工作缠身再无年少轻狂”。
这几项排行,无不指向年轻时应该做而却能完成的事情,铸成终身遗憾。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出名要趁早”。
想做的事情就放手去做吧,哪怕失败也是尝试,至少自己体验和经历过,也就没有什么遗憾了。
美的教育亦然。一个人的知识与审美并无关联。只有发自内心认识到美育的重要,进而培养、发展成为自己的一种能力,发挥美学的价值。
最后的话:
蒋勋的《米开朗基罗》,虽然讲述了是自己对一代雕塑大师身世,作品的破解,却让我们看到艺术之外的丰富,窥见了他一路追逐艺术梦想的执着。
美学大师朱光潜说:“有审美的眼睛才能见到美。”
美,存在于生活的各个角落,需要用自己的眼光去发现,去识别,去亲历,去探索。
培养美的能力,利用美的视角,美的情感,美的艺术装点生活,让美成为生活不可或缺的料理,这正是从美学中获益的生活智慧。
- END -
作者 | 我是玉姐
我是玉姐,感谢您的阅读
欢迎走进【玉姐的生活美学】
精于收纳整理,田园插花,形象设计
线下线上培训,网络课程,沙龙面对面

玉姐”生活美学,优雅于心“
▼今日推荐

更多走心原创美文点击下方卡片关注【玉姐的生活美学】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玉姐的生活美学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