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奥:运动里的自然与人文的中国画卷
2024/1/20 玉姐的生活美学
作者 / 玉姐
1月7日,冬奥会官网宣布:
曾执导过北京2008年奥运会开闭幕式的张艺谋再挑重担,成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开闭幕式总导演,他也成为世界第一位执导夏奥和冬奥开闭幕式的“双奥”总导演。
面对记者,张艺谋说:“因为国家的发展、地位的提升,中国有能力在这么近的时间内举办两次奥运会,所以才有了我成为‘双奥’导演的可能性。”

2月4日,北京冬奥会将正式拉开序幕。
冬奥前夕,同样的赛场——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筹办迎来奋力冲刺的阶段。这里没有硝烟,只是幕后;不是单人,而是全民;看不到比赛场景,却分外精彩。
此时,银装素裹的北京,已张开双臂‘冰雪之约’世界各国的健儿。让我们聚集北京冬奥会,摘取冬奥的花絮和故事,先睹为快,感受同心办冬奥的动人画面。

文化之美
奥运会在不同的国家举办,让每一届奥运会具有不同国界的文化特质,立体呈现奥运的魅力。
本届冬奥会,从各个场馆,视觉设计,颁奖器具各个细节传递着中华文化,让人品味到独有的华夏文明。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来华访问时,曾感慨道:“2000多年前中国人就懂得了环保,真了不起。”他提到就是长信宫灯。
长信宫灯,被称为“中华第一灯”,它是西汉时期的宫灯,青铜打造的鎏金外形。
选型是一个宫女手执宫灯跪坐的姿势。左手持灯托,右手提灯罩,并连接灯盖成虹管。这种虹吸原理的运用,能把燃烧通过宫女的袖子吸入体内,连同环保的动物油脂,减少环境的污染。
它精巧的设计还体现在灯的头部、灯座等多个可拆卸、可组装部位。灯罩由两块狐形的瓦状铜板合拢后为圆形,嵌于灯盘的槽之中,左右开合,任意调节灯光的照射亮度和强弱。
这件智慧的瑰宝,经过挖掘,借鉴,创新,改造,赋予它新的生命,被成功运用到冬奥会的火种灯中,既有传统中华的韵味,又具有现代感。
俗话说,只有读懂了文化的内涵,才能够不断创新,创造出新的奇迹。经过无数人的实验,总结,不断地突破,昭示着激情与拼搏的火种灯荣耀登场。

飞舞的红色丝带环绕在火种灯顶部,与火炬“飞扬”视觉形象统一;方圆嵌套象征天圆地方,银色金属光泽与晶莹剔透的玻璃形成对比,表达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的完美契合;
灯体使用环保材料再生铝合金,采用双层玻璃结构,保障火种灯在低温、严寒、大风等自然环境下不会熄灭。
长信宫灯与火种灯,不同时期的灯具,与中华文明一脉相承。长信宫灯以火种灯的新形象出现在冬奥会的舞台,带给世人的是中国文化的包容并蓄,文化的自信和生命力。

创新无止境
创新是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冬奥会赛场的创新,体现在冬奥的全过程,也是冬奥会精彩的秘诀。
首钢滑雪大跳台,老百姓俗称“高跟鞋”。
其实,它是单板大跳台运动(Big Air)在全球的第一座永久跳台,也是冬奥历史上第一座与工业遗产再利用直接结合的竞赛场馆。冬奥会后,它将继续作为全球最重要的大跳台竞赛与训练场馆存在。

担任该场馆设计的是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张利率领的团队。
张利作为建筑权威人士之一,在教学与实践中深耕多年,很多设计已鲜明地打上他的设计理念和风格标签。他关注人体与空间的互动,在“人体工程学”的领域不停地探索。
在央视《开讲了》栏目中,他与嘉宾面对面,大跳台的设计理念,建筑关注的视角,焦点问题等……让观众了解到破旧的遗址如何化腐朽为神奇,焕发新生。
冬奥的滑雪大跳台选择在首钢工业遗址建造。如何注入新活力,又要维持其原有的底蕴?在变与不变之间,如何让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工业遗址变得温暖而富有生机?是张利主持的建筑团队一直思考的问题。
在随后的工作中,创新,让这座人与自然和谐之美的建筑完美呈现。
在跳台造型设计方面,灵感结合跳台竞赛剖面曲线与敦煌“飞天”飘带形象;
在跳台整体颜色选择上,经历了无色、单色、多色、暖色、冷色、拼色、双面色、渐变色等多种方向的尝试,最终选用了以冬奥会徽色彩为基调的渐变方式;
整体颜色偏冷,起跳区黄色和红色的渐变节奏加快,使较暖的颜色在接近地面时结束,将“飞天”飘带概念体现得淋漓尽致。
考虑到大跳台在首钢园区整体偏灰的工业背景下,不能显得跳脱突兀。张利表示,跳台整体高度不能够超过其旁边的冷却塔,并且不能够让跳台深入水中太远,做到尽量少去侵占湖面面积。这样,“冰雪飘带”在湖中倒影的映衬下才会显得灵动而飘逸。
实际建设中,破解技术难题,一次次的创新与突破,让一个个奇思妙想成为现实。场馆不仅仅是美丽的艺术品,同时是科技含量与新技术、新材料运用的结晶。

永不凋谢的奥运之花
跨年之夜,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颁奖元素——‘绒耀之花’正式亮相。
此次冬奥,为了践行节俭、可持续的办奥理念,颁奖花束将采用绒线花束,而非传统的鲜切花。
所谓绒线花束,就是纯手工制作的绒线编织的花束,它的诞生也成为冬奥会史无前例的创举。既保留了奥运颁奖仪式中花束的形制,又践行了环保的理念,寓意着温暖、祥和,可永久保存,成为名副其实的“永不凋谢的奥运之花”。

美丽的花朵,千姿百态,姹紫嫣红。不同的花语,则是寄托人们对未来的无限遐想和祝愿。
本次冬奥会颁奖花束包括了玫瑰、月季、铃兰、绣球、月桂和橄榄6种寓意美好的花型,它们象征着友爱、坚韧、幸福、团结、胜利与和平。花束丝带是北京冬奥会色彩系统中的蓝色,深浅搭配,突显冰雪运动元素。
为了同时体现冬残奥会的特色,设计团队别出心裁在冬奥会花束的基础上,增加了一枝蓝色波斯菊,花束丝带则为北京冬奥会色彩系统中的黄色,深浅搭配,寓意着无限的生机与蓬勃向上的力量。
这些独一无二的花束,谁能想到设计者和编结总负责,竟然是一位70岁的老人?它就是“海派绒线编结技艺”上海市级传承人、恒源祥绒线编结师——励美丽。
在冬奥筹备的半年多时间里,从设计到培训,从质量把关到最终组装,她的“姐妹团”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智慧。
以一枝玫瑰花为例,编结一片花瓣需要20分钟,而整枝玫瑰要由十片花瓣组成,加上三片叶子和花茎,一位编结师至少要耗费五小时。

而为了确保手工制品外形统一,需要事先为各地的编织社团设计出编结图样,按照统一工艺和技法来传授。
因疫情影响不能够现场指导,就网络连线指导。编织好的样花,励美丽总会逐个检查花朵,扎成花束,确保整体的尺寸、精致、舒适等多项标准。
看着这些美丽的花束,人们亲切地称呼它们是“永不凋谢的奥运之花”。
据悉,在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颁奖使用的花束将为1251束,累计花材16731枝。这些永不凋谢的纯手工艺术,有叶有花,精美独到,更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海派绒线编结技艺”的传世之作,是匠人精神和聪明智慧的展现。

2015年7月31日,北京获得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举办权开始,近8年的时间,全国总动员,诠释着奥运精神,谱写了一曲运动之美、自然之美、人文之美的画卷。
冬奥,世界级的体育赛事,筹办的过程,艰苦曲折,却有机会让我们追本溯源,从历史文化中寻找灵感,感知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同心凝聚力量,跨越文化和国界。
北京冬奥,恰逢春节,更多的人有机会关注和欣赏这场盛世,感知奥运的台前幕后,感悟奥运的精神,传承智慧、拼搏、力量与激情。
让我们跟随冬奥的脚步,一起踏上美丽的北京冬奥之旅,见证穿越21座的冰雪之城,更高、更远、更强。
- END -
作者 / 玉姐编审 / 雷千墨
图片 / 网络
▼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玉姐的生活美学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