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清主演的电影“抹黑中国”?
2022/7/24 22:11:20 雨中红莲

    

     来源:综合为你写一个故事、 喀秋莎来信、视觉志等

     《隐入尘烟》是海清主演的一部电影,也是2022年度截至目前豆瓣最高分的华语院线电影。

     在关起门大拍的年代,这部电影入选柏林电影节等欧洲电影节,算是给中国电影一点颜面,而文艺青年们也在豆瓣给出了高分。它斩获今年国产最高分,票房却寥寥无几,刚上映就因没排期即将“消失”。

    

    

     电影讲述西北农村,两个被各自家庭抛弃的农民夫妇,在日复一日的耕耘中相濡以沫的故事,是完成度很高的乡土电影。

     事实上《隐入尘烟》的导演李睿珺本来就是甘肃人,他也一直把镜头对准自己的家乡甘肃花墙子村,他还经常让村民客串电影演员。比如影片中和海清演对手戏的武仁林是李睿珺的姨父。

     为了真实感,电影甚至完整记录了庄稼土地的四季周期,主角在电影里反复考虑的是一年能种多少苞谷,能收多少麦子,又要去买什么肥料。

     《隐入尘烟》得到国际认可,也成了它被诟病的原罪。

     电影上映以后,观众不相信的却不是“这些农民不劳动”,而是“这些农民打扮太土”。比如某条笔记中,有博主表示自己2007年读初中就拥有手机,邻居们家家买小汽车。

     中国最不缺的就是拿着放大镜到处找汉奸的“杠精、喷子”,他们一看镜头中的人物,马上发现了问题:乳滑!

    

    我对一贯演上海小媳妇的海清能否演好女主人公,其实是抱有怀疑态度的,结果有人说,海清下面这个形象,就是为了迎合西方而设置的。

     既然这么说,我知道了,海清的演出肯定是突破了以往的自己,成功了!

    

    

    

    

    

    

    

     看了许多剧照,了解相关信息(拍摄地点在甘肃农村高台县罗城镇花墙子村)后,舆论奔向了更为激烈的方向。

    

     他们大骂,无耻的电影主创,为了拿奖,什么都干得出来:

     打造出了苦、丑、穷的不存在的中国的形象。

    

     一定要让外国评委觉得中国没发展起来。

    

     总之一句话,在他们看来,电影歪曲农村妇女,抹黑中国现实,无耻谄媚西方。

    

    

     其实,类似的政治攻击,只要你出了名,都会有红眼病患者搭弓射箭。莫言的小说,和根据他的小说拍摄的电影《红高粱》,也都遭遇过。在高校的讲台上,这样的论调也一直没断过。

    

     但如果一个进入社会工作的成年人还持有这种充满“头巾气”的观点,也太不长进了。

     如果你试图对这些人讲事实,他们会有一句话等着你,今年特别流行:

     抛开事实不谈!

     这句话,有人说,可能是继“法律不是挡箭牌”之后,最振聋发聩的时代最强音了。

     其实,过去另一位电影导演贾樟柯也在北美碰到过一位大陆女生的质问:

     你有没有考虑,你的电影被外国人看到,会影响他们对上海、对中国的印象,甚至会影响外国人对中国投资的信心?

     贾回答说:想那么多外国人干嘛?就为了那些投资,为了外国人怎么看中国,我们就忽视一种真实的存在吗?中国十三亿人口中有很多人依旧生活在贫穷的环境中,难道我们可以无视吗?

     短暂的沉默后,女生对他轻蔑地一笑,说道:

     是啊!为了祖国的尊严,我们当然不应该描述那些人的情况。

     听到如此“无情”的答案,我的心一下子沉了下来。在她眼中,我这样的穷人,会丢祖国的脸,存在的价值应该为负,能量当然也是负的……

     虽然如此,我还是要讲一下事实。

     去年白银冻死人时,那位好心的放羊大叔朱可铭,形象与电影中的海清老公差不太大。看下面这张甘肃日报网站发表的采访照片,可不就像刚挖出来的土豆一样纯朴么?

    

     后来,获救选手回头来感谢恩人,女主人可不就戴着头巾么?

    

     朱大叔所属的村子叫常生村,当地妇女在红柳滩收麦子,就像电影《隐入尘烟》一样,戴了头巾,满脸沧桑。

     这还是近两年的图。

    

     我们也能找到2012年左右甘肃天祝农村的景象。

     村里需要依靠牲畜来运输物资。

    

    对比这些现实中的影像,电影真的是在“抹黑农村”吗?

     我们之前还提到过,河北张家口有一个村叫玉狗梁村,村民们靠着瑜伽强身健体,慢慢脱贫致富。

     存下钱来了,他们的生活和工作场景不过如此,难以称得上漂亮。

    

    

     农民如果没有很好的致富路子,拮据的生活以及节俭的习惯,会让他们放弃保养,身体形态上便不会那么精致。

     他们一个月收入可能一千元,一辈子没有走出县城。

    

     如果你从小生长在东部沿海的某些富庶农村,或者生活在城市里只从热搜里看世界,可能会觉得农村人都住这样宛如宫殿的房子:

    

    

     那你看电影,自然会觉得在看另一个世界的故事,无法与电影里的角色共情。

     现在讲述北上广深的都市电影已经够多了,我们也经常能在网剧里看到在外滩住豪华别墅的男女主角以及分分钟几百万上下的霸道总裁。你大可以去看那些作品,没人逼你一定要理解《隐入尘烟》里记录的农民爱情。

     但不要忘了,还有不少人曾经的生活状态就是这样,甚至有些人至今也还过着这样的生活。他们也需要影片去记录,去表达。

     你过着光鲜亮丽的生活不要紧,但你一边过着美好生活一边指责别人的生活脏,那就有点太过分了。

     农民,像一株长在地里的庄稼,白发随着麦穗拔节,皱纹伴着犁耙勾勒。

     他们挥动着锄头,数十年如一日,将力气和生命砸进泥土里,直到再也弯不下腰、抡不动镰刀。

     下面,我想为这群被“消音”的人发声。别说他们不配是主角。

     面朝黄土地的他们

     临近中午,集市上的喧嚣早已散去。

     一位卖菜的老爷爷,守着一摊没卖完的菜,还舍不得回家。

     有人问爷爷:“今天上午卖了多少钱?”

     爷爷竖起两根手指:“两块钱。”

    

     眼看烈日炎炎,一位好心阿姨想买下所有菜,让爷爷回家吃饭。

     爷爷先是担心她是否能吃完,又免去香菜的钱,还主动抹了零:“十三块。”

     阿姨寄给他一张百元大钞,爷爷无奈摆手:“找不开。”

     阿姨说:“找不开不找了,你就拿着。”爷爷连忙推开:“没有零钱就不要钱了。”

    

     85岁的朴实老农民,膝盖变形,脚肿到鞋子都穿不上,却还在为几块钱奔波。

     你发现了吗?物价飞涨,农民的价格观念,却仿佛停留在旧时光里。

     数十年间,一碗面的价格早已从一块五,飙升到十五块。

     而一斤小麦,依旧是一块二。

     他们挑着扁担、拉着板车,走十几里的山路,在集市上苦等半天,收入可能不到十块钱。

     山东滨州,一位失去独子的白发爷爷,卖着2毛钱一斤的洋葱,他一上午卖了两块二毛钱。

    

     河北邯郸,一对中年夫妇拉了满满一车菠菜去集市售卖,直到罢市也没售出。

     一位菜贩挑剔菠菜品质,用15元——不到一杯奶茶钱的,便将夫妻俩辛苦种出的菠菜全部买走了。

    

    如此微薄的收入,真的对得起他们一年到头的辛勤付出吗?

     我们很少知道,餐桌上的一粒大米,到底从何而来。

     农民们先得插秧。

     迎着炙烤的烈日,农民耙去杂草,在长满水蛭的水里,弯数万次腰去插秧。

    

    再是施肥、除杂草、打农药的反复循环。

     我们待在空调屋里不敢出门的盛夏,他们背着四、五十斤的农药桶、肥料桶,穿梭在蚊虫乱飞的稻田,汗水滴进田里,手臂、腿被稻叶刮得伤痕累累。

    

    图源:袁隆平爷爷在田间劳作

     四五个月后,水稻进入收割期。

     在骄阳似火的晴天,他们弯腰弓背,俯身将稻穗割下,再进行脱粒、去糠、暴晒、脱壳,这才有了我们从未在意过的一粒米。

    

    餐桌上寻常的一菜一蔬,需要付出多少汗水?

     “种小麦,400亩地15天种完,每天平均要走30多公里。”

     “剪蒜胡一整天蹲着,腰疼手疼全身痛。”

     “凌晨三点醒来,去地里摘黄瓜,六点才能赶到菜市场去卖。”

     “种花生对腰的伤害特别大,这也是农村有的老人腰都弯成八九十度的原因。”

    

    有人将农民称为最辛苦的工作,但也有人质疑: “不是早就机械化种植了吗?哪有这么累?”

     机器或许适用于平原地区,但中国存在许多山坡、丘陵,只能靠人力耕种。

     更何况,很多人根本负担不起机器的费用。

    

     除却体力的艰辛,种地更是一场与老天的赌局。

     哪怕倾尽心力,他们也可能颗粒无收。

     河南大旱,地里的花生苗奄奄一息,农民只得提着一桶桶水去往地里,一边浇水一边焦急祈祷。

    

     山西冰雹,苹果、桃子被打成了“麻子脸”,无法上市,果农一年的辛苦化为泡沫。

    

     湖南暴雨,农田被洪水淹没,茄子、苦瓜等农作物全部毁于一旦,农民欲哭无泪。

    

    这片黄土地的农民,他们喂饱了十四亿人,却唯独照顾不了自己。 他们忍受了日月风霜,却抵御不了任何风险。 当种地的惨淡收入,实在无法覆盖子女的学费、父母的医药费,他们不得不背井离乡,进城务工。

     他们被称为“农民工”,在工地、高架上,他们面容黝黑、洒尽汗水、布满灰尘,活成城市的灰暗底色。

     向前没有出路,向后没有退路你听说过热射病吗? 56岁的建筑工人王建禄,倒在了西安的高温下。

     为了给儿子挣大学学费,他不顾酷暑炎热,抢着干脏活累活。

     那天他挣到了260元工钱,却因为重度中暑,“肾脏像是煮过一般”,再也没有醒来。

    

     很难想象,他是如何在极端的炎热环境下,忍着痛苦工作了整整九个小时。

     都市水泥的阴影里,还有太多“王建禄”们。

     近40度的高温,他们住在城中村里,因为心疼电费,舍不得开电扇,却对家人报喜不报忧。

    

     有人采访过一位农民工。

     他平常啃着硬馒头,配着加油站打来的免费开水。

     舍不得租房,就住在天桥下的泥巴地上,任凭夏日蚊虫在脸上乱爬、冬日寒风吹得皮肤开裂。

     由于连续四五天没有工作,虽然明知雇主克扣工钱,他也急忙跟着去。

    

     当问道:“你孩子知道你在外面过得什么样吗?”

     他摇摇头:“他们还小,不用给知道。”

     如果还有选择,谁愿意离开家人、居无定所,过着毫无体面的生活?

    

     工地的农民工,包里大多装着两样东西——白砂糖和廉价止疼片。

     前者是防止干体力活时,体力不支头晕,后者是因为体力劳动者,大多有各种病痛。他们两手空空,徒有一身力气。

     或在烈日下扛着100斤一袋的水泥,或在寒冬里爬上50米的高空装电线。

    

     他们清清白白挣钱,却经常连应得的收入都拿不到。

     王建禄去世时,他兜里有一张小心翼翼保管着的欠条,那是他去年被拖欠的五万元工资。

     除夕夜里,有农民工缩在寒风瑟瑟的马路上,因为工资未发,“没钱也没脸回去过年”。

    

    他们是城市里的弱势群体,似乎谁都敢欺负,谁都不拿正眼瞧。

     可他们也是被心疼的丈夫、是被尊重的父亲,他们背井离乡,拼尽全力,不过是为了给家人幸福的生活。

     别用恶意和嘲笑,绊住他们努力向上的人生。

    

     北京大学博士后、央财教授王某,更是公然评价农民:

     “农民没有什么贡献可言,出大力流大汗,这是愚蠢和懒惰的表现。”

    

     他们看不起农民,更不愿意任何政策向农民倾斜。

     得知国家给农村60岁的老人每月发70块钱,有网友阴阳怪气:

     “凭什么给他们,他们又没交养老金,又不交税!”

    

    图源:农民讨要工资 温铁军教授曾说:“农民之所以穷,很大程度是为追求工业化,曾大量向农村提取剩余。”如果你记得农民曾经的付出,就不会嘲笑他现在的窘迫。 如今,国家也在极力帮扶农民生活,我们更没有资格嘲笑他们,将他们踩在脚下。 世界上仍有很多国家的人民食不饱腹,我们衣食无忧的生活,是他们甘愿成为坚实的后盾。

     我们身处的大厦楼宇,是他们如拓荒者般,一砖一瓦地搭建而成。

    

    图源:春节期间留在“环球影城”工地过年的农民工

     荧幕上向来歌舞升平,我们太容易忽略普通人真实而粗粝的人生。

     但镁光灯聚焦的,不该只是日入数万的流量明星,更应该是为我们当下生活出力的朴实劳作者。

     海清和她主演的电影没有“抹黑中国”,更没有乳滑,那是一种真实的存在。

    

    退一万步讲,一个社会对弱势群体的态度,决定着它的道德水平。 今天被抛弃在主流视线外的农民,可能就是未来的你我!

     点个「在看」,为农民呐喊,也愿我们所有人,都有生而为人的尊严。

    

     做号不易,打赏随意

     赞赏

     真心感谢每位打赏的朋友

     防失联关注红莲观潮

     “华为军师”与“野鸡大学”

     你以为你是谁

     吓人,中国第一钢筋水泥丛林

     网红王澄澄炫富坑爹,26岁身家两亿住400平豪宅,疑警用直升机拍段子翻车!

     4000万00后摩擦性失业,他们本想整顿职场……除了过苦日子,你别无选择!

     见微知著:改变命运的那点勇气和预见

     一次告密,一生的背负:我含泪读完这个故事

     一个被枪决的高考状元

     穿西装伤了谁的民族自尊?清华教授何以如此玻璃心?

    

    公众号商务合作请加微信2150111或加qq2150111

     留言请理性讲技巧未关注,不上墙

     ?阅读原文支持本号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雨中红莲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