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型糖尿病患者中儿童及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不容小觑
2018/1/9 医学界内分泌频道

    

     在治疗糖尿病的同时,对患儿及家庭进行社会心理干预,可以帮助他们,从而促进疾病的康复,提高患儿的生存质量,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作者丨淮安市中医院内分泌科 于一江 神经内科 张克飞

     来源丨医学界内分泌频道

     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中提到“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也是民族的希望,亿万儿童能否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

     虽然我国的1型糖尿病患病率低,但1型糖尿病在全球范围正以每年3%的速度增长,另外我国的人口基数大,1型糖尿病的绝对人数仍是一个庞大的人群。儿童及青少年所患的糖尿病来说大多数是1型糖尿病,需要终身注射胰岛素。

    

     1型糖尿病目前是一种无法根治的疾病,其治疗周期非常长。无法治愈疾病的现状及长期的治疗给患儿及家长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极易影响患儿的身心健康发育,如果不加以疏导,很可能发展为焦虑抑郁等心理疾病,不利于糖尿病的治疗。所以良好的心理干预不仅仅能使患儿获得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来正常的成长,还能帮助患儿提升治疗效果,有研究表明心理干预对于1型糖尿病患儿的治疗可以产生良好的促进效果。

     因患1型糖尿病的儿童及青少年为未成年人,需要家长和学校老师的照顾与关心。家长对待疾病的态度和患儿心理发育有着密切的关系。父母不良的心理反应和软弱行为使患儿有不安全感。

     首先,父母过度焦虑情绪不仅会夸大患儿病情,而且容易造成患儿内心对疾病的担忧和恐惧心理。这样的情况下,父母容易低估了患儿的适应能力,试图给其更多的保护。而父母对患儿的过度保护,又会导致患儿产生依赖性,从而影响患儿的心理健康发育;

     其次,父母的内疚心理使得他们总想给患儿“补偿”,这样的行为无疑加重了对患儿的“过度保护”,不利于其心理的独立。

     再次,部分父母对1型糖尿病的认识不足不但影响疾病的治疗效果,而且会导致患儿心理恐惧,加大了患儿的心理压力。

     此外,长期的就医过程容易造成父母疲倦、抑郁和社会隔离,造成父母对患儿照顾不周,甚至产生嫌弃及其愤怒情绪。这种态度使患儿感到无价值、自尊心差,甚至导致其发生过激行为。父母长期的不良情绪可能会致家庭模式改变,这也是影响患儿心理行为的关键所在。

     针对以上情况,治疗措施包括:

     1、对儿童及青少年:

     (1)积极治疗基础疾病---糖尿病;

     (2)正确的糖尿病健康教育;

     (3)加强其心理教育,在其成长过程中,积极的鼓励、理解和接纳都会有助于心理健康的发展,获得自信;

     (4)避免以“血糖”为标准的单一评价方式(每天围着血糖转,情绪随着血糖的波动而波动),要发展各种兴趣爱好,多交朋友,让生活丰富多彩。

     2、对家长:

     (1)为患儿父母进行心理咨询服务,帮助他们度过疾病对他们的打击的这个心理难关;指导父母正确对待患儿的疾病,同时指导其对待患儿发脾气、不服从、抑郁等不良情绪采取应对措施;

     (2)增强父母的角色意识以及帮助患儿家庭建立支持网络如微信群,互相关爱、互相支持等。

     3、对学校:

     (1)与教育部门配合,和老师做好沟通,减轻因疾病导致的儿童及青少年的学业影响等等;

     (2)老师做好患儿同学的工作,教育她们关爱患儿,不得歧视患儿,促进同学间友好的相处。

     总之,1型糖尿病作为慢性病会导致儿童及青少年有很多的心理行为问题,尤其是情绪障碍如抑郁、焦虑、社交退缩等。糖尿病控制的稳定程度以及家庭成员的功能状况都是影响糖尿病儿童及青少年心理行为的重要因素。在治疗糖尿病的同时,对患儿及家庭进行社会心理干预,可以帮助他们,从而促进疾病的康复,提高患儿的生存质量,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王惠梅,李庆鳞,贺淑珍,等.慢性病儿童心理行为特征及影响因素探讨[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5,13(1):13-16.

     2.牛文忠,丁显春.1型糖尿病儿童合并抑郁的患病现状调查及危险因素分析[J]. 中国糖尿病杂志,2017,25(6):527-531.

     3.任恒杰,杨玲,王秀丽.网络心理教育在1型糖尿病青少年患者自我管理中的作用[J].疾病的心理治疗,2014,35(2):74-76.

     4. 侯凌,罗小平.儿童1型糖尿病的发病现状与诊疗进展[J]. 中国糖尿病杂志. 2016,24(5):472-474.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医学界内分泌频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