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小细菌也能让孩子变成大身材!
2016/1/26 医学界妇产科频道

    

     肠道菌群利用脑肠肽来“指挥”大脑改变摄食与吸收,让孩子变得“胖胖哒”。

     正常婴幼儿肠道中大约存在400多种细菌,其中拟杆菌及双歧杆菌等有益菌占到细菌总数的90%以上。然而,肠道菌群的平衡也是一出“芈月传”,外来致病微生物、抗生素应用等诸多因素都可能夺去有益菌的优势地位,导致肠道菌群失调。

     肠道内乱,身材遭殃

     肠道菌群失调可引起多种疾病,导致胃肠道感觉和动力异常、粘膜屏障破坏、免疫反应异常等,更可造成体形肥胖。肥胖者远端结肠内拟杆菌较体重正常者明显减少,而厚壁菌则相应增加,其粪便中的厚壁菌门细菌比非肥胖组高20%,而拟杆菌门细菌则要低90%[1]。

     婴儿时期的肠道菌群与儿童时的肥胖有关。有研究从一队列中选择25名7岁超重儿童,并以同一队列中24名体重正常的儿童作为对照,发现超重儿童婴儿期双歧杆菌较少,而葡萄球菌较多[2]。

    

     图1 电镜下的双歧杆菌

     细菌指挥大脑:多吸收点!

     脑肠肽是指在胃肠道产生的肽类物质,作用于下丘脑和脑干来调节食欲,向中枢神经系统的摄食中枢传递机体营养状况,为脑-肠轴组成部分之一。目前发现的家族成员有20多种,包括YY肽、Ghrelin、胰多肽(PP)、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等。肠道菌群就是利用这些脑肠肽来“指挥”大脑改变摄食与吸收,让孩子变得“胖胖哒”。

    

     图2 肠道菌群通过影响脑肠肽分泌调节摄食与吸收

     YY肽由回肠末端的L细胞分泌,在下丘脑髓质也有表达,可抑制肠道蠕动及促进营养吸收。肠道细菌可酵解纤维素产生短链脂肪酸(SCFAs),肥胖患者SCFAs将升高20%,而SCFAs是G蛋白偶联受体(GPR)41及GPR43的配体。研究发现,GPR41-/-与GPR43-/-小鼠相比正常小鼠有更低的体重, 能抵抗饮食导致的肥胖;激活GPR41及GPR43则可引起YY肽释放增加,从而增加肥胖风险[3]。

     如何阻止“疯狂的”细菌?

     除针对致病原进行治疗外,喂养方式也对肠道菌群的平衡起到重要作用,采用母乳喂养的孩子儿童肥胖患病率较从未接受过母乳喂养者下降15%[4]。母乳喂养儿和人工喂养儿肠道菌群有一定差异。母乳喂养儿在出生后第6天,双歧杆菌即成为母乳喂养婴儿粪便中的主要微生物;人工喂养儿此时仍以肠杆菌为主。婴儿1月龄时两者均以双歧杆菌为主,但人工喂养儿双歧杆菌数量仅为母乳喂养儿的10%[5]。

     母乳中的低聚糖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研究表明,在部分水解婴儿配方奶粉中添加4 g/L的低聚果糖(FOS)及低聚半乳糖(GOS)(比例1:9)喂养6周后,实验组(PRE组)肠道内双歧杆菌数量及占所有菌落比例较不添加FOS/GOS组(CON组)更高,并与母乳喂养(BF组)效果无统计学差异(图3)[6]。

    

    

     图3 喂养6周后三组婴儿肠道内双歧杆菌数量(A)及占所有菌落比例(B)

     对付“疯狂的”细菌,妈妈的哺育是最佳的“镇定剂”;无法母乳喂养时,可使用添加低聚糖(如FOS/GOS)的婴儿配方奶粉进行喂养,保护肠道菌群和孩子的健康成长。

    

     欢迎投稿到小编邮箱:yxj-fck@yxj.org.cn 来稿邮件主题为:【投稿】医院+科室+姓名

     小编微信:dq010110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医学界妇产科频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