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发现!骨骼能提前预知糖尿病?!
2017/8/25 医学界骨科频道

     骨骼将成为评断糖尿病风险的重要指标!

     整理丨医学界会议报道组 岳辰

     来源丨医学界内分泌频道

     2017年中华医学会第十六次全国内分泌学学术会议今天在苏州召开,会议云集了国内众多内分泌学大咖,分享交流最新研究发现和临床实用经验。

     今天下午,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瑞金医院的刘建民教授,就与我们分享了他们团队的最新重磅发现:糖尿病风险新指标——骨吸收指数。

    

     刘建民教授

     暗藏玄机的骨骼细胞

     一提起骨骼细胞,相信大部分人都会脱口而出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其实,人体骨骼中超过90%的细胞是骨陷窝细胞,目前研究发现,除了与重建有关,骨陷窝细胞在骨代谢中也发挥了很大作用。

    

     骨骼承担着人类每天的活动,耗能巨大,根据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ET) 结果显示,骨骼的干骺端是吸收葡萄糖最活跃的区域。过去认为,和糖类吸收相关度最高的应该是肌肉、脂肪组织,但根据研究调查现实,股骨、腓骨、胫骨甚至是颅骨的糖吸收量都高于传统认为的肌肉脂肪组织。

     并且随着高脂的产生、年龄的增加,骨骼对于糖类的吸收也有所下降,那么这是否预示着骨骼细胞对于糖代谢起着重要的作用呢?刘建民教授又做了以下研究来验证自己的推测。

     人的成骨细胞中含有胰岛素受体,成骨细胞通过受体与胰岛素结合后主要起到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产生骨钙素,促进成骨;另一方面却令人很困惑,接受胰岛素信号后,成骨细胞抑制骨保护素(OPG),从而促进了破骨细胞活性的增强,骨骼周围产生酸性环境,在这种酸性环境下下,骨钙素会进行脱梭反应,产生的脱梭骨钙素可以直接刺激胰岛β细胞上的受体产生胰岛素。

     同时,研究发现,骨钙素同样可以刺激肠道细胞产生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从而刺激胰岛素的产生;当骨钙素作用于脂肪细胞时,会增加脂肪细胞对于胰岛素的敏感性,从方方面面起到降糖的作用。

     动物实验的新证据

     成骨细胞中有一个关键性基因β-catenin,动物实验敲除了小鼠的β-catenin基因后,小鼠出现了骨质量的明显下降,同时小鼠出现胰岛素分泌减少,血糖升高,糖耐量受损的情况。可以看出,当成骨细胞受损后,全身的糖代谢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今年3月发表的Natural上发表的发布了这样一个研究成果,实验人员敲除了成骨细胞中Lipocalin 2后,小鼠的骨代谢并未受到影响,但小鼠却出现了胰岛素分泌减少、血糖升高的情况,除此之外老鼠还出现了食欲增加的表现。

     研究人员还做了另外一项实验:将Lipocalin 2直接注射到小鼠的中枢中,小鼠出现食欲明显减退,体重下降。研究人员认为来自于骨骼的Lipocalin 2有改善食欲,影响糖代谢的作用。

     除了成骨细胞在糖代谢中的作用,研究人员还对破骨细胞的影响做了深入研究。研究人员破坏了小鼠的破骨细胞后,小鼠的骨骼生长良好,但小鼠也出现了胰岛素分泌减少、血糖升高的情况,同时胰岛β细胞数量明显减少。

     血糖与骨细胞吸收指标相关!

     那么上述实验对于临床的意义有多大呢?刘建民教授带领他的团队在临床做了如下统计:研究人员统计了糖代谢正常的,即糖化血红蛋白(HbA1c

     刘建民教授认为,在糖尿病的发病过程中,骨骼起到一个非常重要的调控作用和预防作用。为了验证这一说法,研究团队对上述人群做了 4 年的跟踪随访。

    

     根据4年前的CTX 指标对上述人群进行三分位随访后发现,基线时CTX中间三分位的HAb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医学界骨科频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