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影响血气分析结果的因素分析
2015/9/1 医学界呼吸频道

     ↑点击上方蓝色“医学界呼吸频道”加关注哦↑

    

    


     我们对病人诊治时,往往需要综合病史、查体、辅助检查结果等多方面综合考量。尤其是面对越来越繁多复杂的辅助检查时,医师更应该保持冷静客观的头脑,充分分析手头上的资料,识别出哪些是可信的,哪些又是容易让人混淆的信息。

     作者:李鸿政

     来源:医学界呼吸频道

     例如动脉血气分析结果的解读。有很多因素可以影响血气分析的结果,所以我们见到的结果未必就是可信的,需要擦亮我们的火眼金睛。

     (1)收集到的病人情况和信息错误:一个其他医院的同行说,有一次白班较忙,让实习生给15床做个血气分析(动脉血),20分钟后看结果,呼衰老爷子的SPO2竟然200 mmHg以上(之前一直都是70mmHg左右)。我很诧异,查看氧流量,跟之前一样,3L/min,那就奇怪了,为什么这么高,看呼吸情况也差不多。后来发现原来是实习生采集的是隔壁床的年轻肺炎患者。这真是一个致命的错误!

     (2)误采静脉血当动脉血:一般来讲,抽股动脉血还是相对简单的,动脉搏动最明显的地方进针,没大问题。但因为股动脉、静脉相邻,误抽股静脉血的概率还是存在的,特别是对新手而言。如何判断动、静脉血?

     ⑴可以通过SPO2和SaO2综合判断;

     ⑵若患者有严重心衰或呼衰,其SPO2、SaO2可能均处于较低水平,单凭这两个指标是不足以鉴别动、静脉血的。此时的鉴别方法有:①观察抽血时血管内压力,动脉压力大,抽血时可观察针头是否快速喷血;②使用专门的血气针,动脉血会自动将血液压入血气针中,而静脉血一般不会这么大的压力。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若是严重循环衰竭的患者,此方法也不那么可靠,需要综合分析。若留有动脉置管,就比较容易鉴别。

     (3)血样采集后放置时间过长:一般要求动脉血气分析标本在采集后20min内进行检测,因为血液中的血细胞是活细胞,即使是标本也会消耗氧气排出二氧化碳,用冰水冷保存的话,细胞活动减低,变化较小,但也最好在3h内进行检测。大部分医院可能都是支持系统人员过来接标本送检,如果他们未能及时赶到,医务人员应该采取相应的处置措施,确保在有效时间内进行检测。

     (4)注明血气采集时的情况(如吸氧浓度、采集时间、体温):转科病人既往的血气分析结果,多是标着“吸入氧浓度为21%”,笔者认为这是值得商榷的。若用鼻导管吸氧,则吸入氧浓度FiO2为21+4x氧流量(L/min),怎么会是21%,除非患者真的没有吸氧。吸入空气和吸入氧浓度为40%的患者其血气结果大不相同,如果混淆,则容易引起对病情判断的失误,应予以避免。

     有的患者可能一天需要做好几次血气,标明采血时间是非常重要的。

     发热也会影响血气结果,所以体温也是需要记录的。

     (5)以上都是血气测定前可能发生的差错,其实在血气测定时也会发生误差。比如传感器准确性的偏移、校准不当,或者血气分析仪内有血凝块进入或形成,气泡进入血气分析仪等。这些因素需要检验科医务人员注意。

     总之,血气分析的准确解读有很多细节需要注意。检查结果毕竟都是人在操作,难免会有差错,这就更加需要我们临床医生综合判断了,不要过度依赖辅助检查结果,忽略对患者的动态观察。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医学界呼吸频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