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院院士二进ICU “一听年龄,我们就知道要糟……”
2017/12/27 医学界急诊与重症频道

     当赌注是生命时,病人及家属的配合,显得尤为重要。

     作者|燕小六

     来源|医学界急诊与重症频道

     前言

     两院院士沈志云已近90。

     作为中国高铁的泰斗式人物,老人家最近想写一本微小说,题目叫《天堂医院历险记》。

     这部小说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主人公就是沈老爷子本人。

    

     (图片来源:西南交通大学“老师一笑很倾城”系列)

     1

     “我们有种预感,他很快会转回ICU”

     2017年9月,沈老爷子因为血压很高,被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治入院。

     全面检查后,医生在其直肠内,发现一些“坏东西”。

     沈老爷子过往生活质量高,精神头好,该教书教书、该科研科研、该外事外事。华西组织相关科室,讨论后续可能发生的情况。综合评估认为,老人各项指标都不错,自身意愿也强烈,可以考虑手术切除。但如此高龄,风险极大,术后一定要送重症医学科(ICU)。

     “高龄者的心肺功能大多不理想。就像一台运转多年的机器,零件存在老化、破损。术后进入ICU,是帮助他们扛过手术打击的安全策略。”华西医院综合ICU主治医师邓一芸解释。

     得知沈老爷子的情况,邓一芸第一直觉是“可以想象得难”

     她和治疗小组收过很多围术期的高龄老人。肺扩张、呼吸功能的康复,是一道鬼门关。

     于是,沈老爷子还没进手术室,ICU的监测管理方案等已准备就绪。

     2017年10月25日下午,手术非常顺利。沈老爷子被送进ICU。

     大约18时许,老人基本清醒。

     回忆当时,邓一芸说:“老爷子刚来时,循环不稳定,血压很低。我们第一时间发现并迅速处理,分析原因,动态监测,精确评估,液体及药物治疗一气呵成,把异常消弭于萌芽。”

     这些有效稳住了老爷爷的循环状态。

     “从躺在ICU病床的那一刻起,整个治疗小组就在关注其呼吸和肺部情况。看到老人醒了,护士立马就问,有痰吗?我们鼓励老爷子咳嗽,教他深呼吸、摒气,及早开始肺部锻炼。” 呼吸治疗师王鹏介绍

     术后第一天,一夜无事。

    

     (图片说明:沈志云院士进入ICU的第一天,“无要事记录”)

     第二天一早,沈老爷子提出,想转回外科病房。因为想念家人,需要家人陪伴和安慰;因为ICU的各种机器一直地滴滴作响……

     对此,整个ICU都很为难。

     年龄这么大,围手术期的警戒线要拉长,可能会持续三四天--贸然离开ICU,合适吗?

     结合年龄、手术情况、机体可能出现的炎症反应,老人术后第二三天发生呼吸衰竭的风险值,非常高--未经重症专业训练的人,能不能第一时间预警?

     ICU医生有三板斧:及早发现风险,及时处理,支持手段丰富--这在普通病房如何实现?

     “就在这天晨交班时,我还特别建议,应该提高老人家的呼吸支持力度。最危险的时刻没过去……”王鹏回忆。

     然而,考虑到老人的精神状态,治疗小组最终同意其请求。

     整理病程、交代注意事项时,邓一芸对家人、外科医生等,重复重复再重复:“密切注意呼吸状态的变化,加强呼吸锻炼,动态监测血气及肺部影像学检查。”

     1

     呼吸频率慢慢加快,

     浅快呼吸,呼吸费力,

     氧合指标在下降,

     ——这些都是呼吸衰竭的表现,一定要及早干预。

     1

     王鹏特别提醒家人:“老人清醒时,请他多做深呼吸。若是需要,我们随时能去病房,做呼吸辅助治疗。就一个电话的事儿。”

    

     “最坏的情况未必一定会发生。但干ICU这么多年,我们有一种神奇的预见性。”邓一芸说。

     治疗小组达成默契,给老爷子留张床,以备不时之需。

     他们希望,这是个多余的安排。

     2

     “他二入ICU,我们心里不虚”

     10月27日20时许,沈老爷子回到外科病房近30个小时。

     恶化如ICU预料地,发生了。

     老爷子出现呼吸窘迫进行性加重,氧饱和度进行性降低。外科病房当即气管插管,接上呼吸机。随后,小跑推进ICU。

     回到ICU,治疗小组马上安排影像学检查。老人的肺部情况真是一言难尽。

    

     “双肺不张、感染,都很严重。一切皆在预料之中。但我们有成熟的应对策略和流程。说实话,心里不虚。”邓一芸说。

     1. 医生:密切监测、评估,从细枝末节的异常,去推导、及早发现问题。

     “对老年患者而言,我们监测更频繁。”邓一芸介绍。因为高龄患者器官功能差,代偿空间狭窄,容易发生失代偿,继而进入恶性循环。比如,血压不好,心率增快,意识淡漠,最终都可能指向感染性休克。任何微小变化,都要马上找原因,推测未来走向。

     于是,每天数次,医生一进老爷子的病房,从头到脚,意识心脏容量呼吸肝脏肾脏消化道凝血免疫神经感染指标,全部要过一遍。

     2. 呼吸治疗师:结合医生的评估结果,预判呼吸功能、肌力等全身状况,及时调整呼吸机参数,并分阶段制定锻炼计划。

     “肺部康复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尽早锻炼。”王鹏说,沈老爷子生命体征相对平稳后,就被“盯着”多活动。

     最初,慢慢调低呼吸机的支持力度,鼓励老爷子自己呼吸,尽量做深呼吸。

     然后,由护理人员协助,抬高床头,鼓励老人坐一会儿。

     改戴无创呼吸机后,护理人员会扶着老爷子移动到床边,坐着休息。

     接着,协助其下床,站会儿。再然后,停掉无创呼吸机,鼓励老人走两步、站一站。

     每一次操作前,呼吸治疗师或护理人员都会向老人详细解释,下一步要做什么,为什么这么做。并且,肯定老人的每一点进步。“心理安慰和疏导,对排解老人的紧张、压力,也很重要。”王鹏解释。

     3.护理:日常看护,配合医生、呼吸治疗师完成康复锻炼。

     仅三四天,沈老爷子的氧合等指标,就明显好转。肺打开了。

    

     (图片说明:护士等人的搀扶下,老爷子戴着无创呼吸机下床活动)

     3

     “从来没遇到过这么乖的老爷爷”

     如沈老爷子般,严重肺部感染、呼吸衰竭的,邓一芸接诊过不少。

     但像他一样,二入ICU,待了不到20天,意识、精神状态、脏器功能都调整到稳定局面,并转回普通病房的,不多。

     邓一芸总结:“从没遇过这么乖、这么配合的老爷爷。”

     据悉,为了实现早康复,减少感染风险,提升整体预后,华西ICU坚持浅镇痛镇静。

     这意味着,沈老爷子能和医护技进行交流,配合治疗。同时,也能清醒地感知到身上的各种不适,体会疾病带来的焦虑和苦痛。

     然而,沈老爷子从不抱怨,一贯是医生说啥,照做。

     停机拔管后,护理人员辅助老人做下蹲训练,每天20个。老爷子一个个数着,没有讨价还价,没有事后喊累。“做完后,他总会谢谢护理人员。一点院士的架子都没有。”王鹏说。

     家属每次来探望,也是再三感谢。

     邓一芸感叹,当赌注是生命时,病人及家属和医生间的信任、配合,显得尤为重要。

     从最开始“就是做个体检”,到发现有肿瘤;做了手术,经历从好到不好,再到好转;整个治疗过程让沈老爷子感触良多。出院前,他特别提出,要跑一趟ICU,送锦旗。

     合影时,他坚持不坐轮椅,要和大家站在一起。

     沈老爷子还说,一定要写完《天堂医院历险记》,要把“天堂级别”的华西ICU写给更多人看。

    

     (图片说明:沈志云院士和治疗小组合影)

    

    、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医学界急诊与重症频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