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落着移植后的光环、感谢但这家ICU说:我们收获更多!
2018/1/19 医学界急诊与重症频道

     “看起来光环、感谢都不属于我们。但因为干了DCD, 团队救治能力提高了”。

     作者|燕小六

     来源|医学界急诊与重症频道

     8例。

     ——这是两年来,德阳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ICU)协调、完成的DCD例数。

     Tips:什么是DCD?

     DCD:公民在心脏死亡后进行器官捐献,以往也称无心跳器官捐献。

     看着不多?

     2012年我国颁布人体器官无偿捐献条例以来,四川省共施行器官捐献458例。

     “在我们医院OPO服务区内,德阳DCD不仅数量多,供体质量也好。这对我们后续成功移植、提高存活率,意义重大,对供者、受者都是一种尊重。”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器官移植中心协调员鄢伟说。

     Tips:什么是OPO?

     OPO:人体器官捐献获取组织。为确保OPO工作规范有序开展,各地实施OPO服务分区方案。德阳市人民医院属四川大学华西医院OPO服务区。

     前两天,鄢伟特意给德阳市人民医院ICU主任王茂娟发条消息,详细罗列该院的DCD例数、发生时间--细致到日。“这是对医院付出的一种肯定。”鄢伟说。

    

     据悉,德阳市人民医院ICU在DCD过程中,主要做供体预判、前期评估、供体维护等。“我们科室乃至全院,在医疗技术、团队建设和协作等方面,都有长足发展。我们今年有好几例高难度的抢救,就有赖于DCD工作中积累的经验。”王茂娟主任说。

     1

     新官上任“烧火”推动DCD

     德阳市人民医院加入华西医院器官移植协作单位,成立DCD协作组,源于现任院长麦刚的“新官上任三把火”

     2014年年底,原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胰腺外科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麦刚,上任德阳市人民医院院长。

     履职后,麦刚院长第一时间召集ICU、急诊科、神经外科、普外科、麻醉科等科室,还请来华西医院肝脏外科、泌尿外科器官移植团队。大家坐满一屋,深入讨论两院间怎么协作DCD。

     麦刚院长自诩“器官移植老兵”。2001年,在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取得外科学(普外)专业博士学位后,他到瑞士日内瓦大学医院普外科,进行有关胰腺和胰岛移植的博士后研究(4年),其间参加过多例器官移植治疗。

     他深知移植对医院综合实力的“镶金作用”。从了解器官移植知识,在院内推广器官捐赠理念,开展DCD,提升团队协作和技术,到获得资质、开展器官移植,麦刚描绘了一幅发展蓝图。

     他还邀请华西医院器官移植中心杨家印教授、美国哈佛麻省总医院移植中心雷冀教授等移植领域大咖,来院指导工作、开展讲座。这让众多科室了解、掌握DCD协作所需的技术和方法。

     2

     看似外围但技术和团队都成长了

     截至目前,德阳市人民医院尚未获得协调员资质、脑死亡判定资质。

     在DCD协作中,医院主要做4方面工作:

     1.早评估,预估脑死亡风险,发现潜在对象;

     2.探口风,了解家属意愿,侧面传递捐献信息;

     3.递消息,通知华西医院器官移植中心协调员,请其跟进相关工作;

     4.护供体,在整个过程中维护供体器官功能和状态,使其达到移植条件。

     “我们介入环节不多,看起来光环、感谢都不属于我们。但因为干了DCD,团队救治能力提高了,2017年,我们有好几例值得骄傲的抢救成功案例。”王茂娟说。

     1

     年初,一名37岁产妇因分娩时羊水栓塞,被紧急转到该院ICU。彼时,患者昏迷不醒,七窍流血不止。全院50多名医护人员持续72小时接力营救,最终产妇转危为安。

     年中,一名39岁男青年遭遇车祸,因严重创伤腹腔严重感染、感染性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等,被送到德阳。家人一度想放弃。医护人员多次多学科讨论,制定详细治疗方案,经过近一个月的抢救治疗,患者转危为安,成功转回普通病房并康复出院。

     1

     “这些是以前不敢想的。”王茂娟坦言,开展DCD后,首先,大家的临床技能显著提升。

     按我国相关规定,器官捐献者为脑死亡患者。此时,患者自身呼吸、循环都在逐步衰竭。再加上医院要尊重家属意愿,有时供体摘取和脑死亡间,存在时间差。ICU就要通过药物、设备等,确保各种器官都维护在良好状态。

     积累经验多了,ICU的技术、理念不断革新。面对过往认为抢救意义不大、存活几率低的患者,ICU有底气、有经验去拼一拼,最终帮助患者渡过危险期,实现康复。

     其次,医院虽然没有明着奖励DCD工作,但资金支持不断。“如今,我们需要引进新设备,医院调研和审批流程很快。我们现在也是高精尖装备傍身的。”王茂娟说。

     再次,DCD属团队协作,护理、ICU、检验、麻醉、外科等涉入其中。王茂娟很欣喜地看到,一种良性循环正在形成:DCD能帮助人,救回更多生命,医护人员的职业成就感得到满足,使命感增强,团队精气神持续强大→更积极地主动发现潜在供者→临床能力进一步提高,并运用已经掌握的技术救助更多人。

     最后,华西是德阳市人民医院的“大后方”:临床培训、进修是“有求必应;积极响应疑难杂症的病例讨论和技术支援;同步更新诊疗理念,不藏私货。

    

     (图片说明:德阳市ICU开展床旁纤支镜。)

     3

     2.0规划已上线

     DCD数量在增加。医院更多部门也参与进来。

     医院宣传部门配合制作器官捐献海报,张贴在急诊科、抢救室、门诊区等。

    

     各科医护们也当起“信息传递员”。若在亲朋好友中得知潜在信息,都会及时告诉王茂娟等人。不少医护和家属在捐献网站上完成登记,晒在朋友圈里,称是“用行动支持DCD”。

     经过一段时间磨合和实战,德阳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和ICU相关人员已经能默契配合。这都有利于ICU早期行动,维护器官功能。

     “目前我们正在积极储备人才,包括培养自己的协调员,鼓励神经外科一位脑电图专业医师去考取脑死亡判定资质。下一步,我们想学习、尝试开展器官摘取。在条件成熟时,医院会开展肾移植等项目。这些曾是规划、设想,如今是完全能实现的2.0发展目标。”王茂娟说。

     4

     民众更接受器官捐献

     截至目前,德阳市人民医院完成DCD,主要是肝脏、肾脏、角膜捐献。最年轻的捐献者,是一名20出头的孕妇。最年长的,是一位60多岁老者。

     “那位孕妇是因为突发脑出血而入院。手术都没来得及做,就进入脑死亡状态。她的父母得知消息后,主动提出捐献。这是我们接触过最快的一例。”王茂娟回忆。

     当时,这对老夫妻流着泪告诉王茂娟:女儿人不在了,但还能帮助别人,我们也能留点念想。

     这种思想高度和境界,让众人佩服、感动。

     鄢伟也表示,如今,公众对器官捐献的认识和看法,已经改变。大家的接受度、理解度更高,主动要捐的人也多了。

     “这对我们是个督促。要想尽办法维护好供体,避免最后想捐但器官不能用的遗憾。”王茂娟说。

    

     (图片说明:ICU医护人员为住院老人庆生。)

     资料来源:

     1.http://www.scmdp.com/juanxian/四川省人体器官(遗体、组织)捐献网站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医学界急诊与重症频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