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CT平扫低密度应想到的10种病
2017/3/9 医学界神经病学频道

    

     图文并茂,从脑囊虫病到多发性硬化,十大疾病颅内CT平扫低密度结果,看好了!

     作者 | 叶平

     来源|新乡医学影像诊断中心

     一

     脑囊虫病

     1、临床表现:食生菜生猪肉、便绦虫史。临床出现癫痫发作和颅高压,皮下肌肉可有多发囊虫结节

    

    

     2、CT表现:

     脑实质型:

     急性脑炎型:幕上半球广泛低密度,多位于白质,全脑肿胀,脑沟变窄,一般无钙化。

     多发小囊型:半球区多发散在小圆形低密度影,直径5-10mm,内可见小经结节影,无钙化。

     单发大囊型:圆形或分叶状低密度,边清,周围可有轻度环形钙化。

     脑室型:脑室形态异常或局限性扩大,有时可呈环状钙化。

     脑膜型:外侧裂池、鞍 上池囊状扩大,囊壁环状或结节状强化。

     3、MRI表现:

     脑实质型:多为圆形,大小2-8mm,囊性病变,有壁结节,长T1长T2信号。

     脑室型:长T1长T2信号,但不常见头节

     二

     脑出血囊变期

     1、临床表现:既往有高血压病史,现头痛、神志不清,流涎甚至一侧肢体偏瘫。

     2、CT表现:残腔呈脑积液密度,为圆形或条带状,无水肿及占位。

     3、MRI表现:囊肿形成后长T1长T2信号,周边稍高信号。

    

    

     三

     脑脓肿

     1、临床表现:有开放性或穿透性脑外伤或其它部位化脓感染史,表现为脑膜炎及颅高压症状。

     2、CT表现:

     急性脑炎期:平扫为边界不清的低密度区,有占位,一般无强化。

     脓肿形成期:平扫壁为等密度,腔为低密度,周围低密度水肿带,增强壁 明显强化,完整、光滑、均匀、薄壁特点。

     3、MRI表现:

     急性脑炎期:长T1长T2信号,占位效应明显。

     脓肿形成期:T1脓肿和周围水肿为低信号,壁 为环形信号。T2脓肿和周围水肿呈高信号。

    

    

     四

     脑挫裂伤

     1、临床表现:外伤后立即昏迷,时间较长。颅高压症状明显,可有偏瘫、失语等。

     2、CT表现:局部呈大小、形态不一、边缘模糊的低密度区,内散在分布的片状高密度影。

     3、MRI表现:同脑出血不同时期信号。

    

     五

     脑梗死

     1、临床表现:肢体乏力,跌倒或瘫痪,言语不清甚至失语。

     2、CT表现:

     脑组织内低密度区,其范围与闭塞血管供血区一致,同时累及灰白质,可呈三角形(大脑中动脉主干),矩形(豆纹动脉)、半圆形(大脑后动脉),急性期占位效应明显。增强呈不均匀脑回状、条状强化。

     3、MRI表现:

     早期血管内无流空信号,皮髓质界面消失,脑沟变浅消失,T1WI为略低信号,T2WI高信号

    

    

     六

     颅咽管瘤

     1、临床表现:20Y以下多见,具有内分泌代谢视觉障碍表现,儿童期可为侏儒,部分有颅高压表现。

     2、CT表现:囊性多为圆形肿块,含胆固醇多CT值低,含钙质和蛋白质CT值高,大多囊壁有钙化,呈壳状,多环状强化。实体瘤内点状或不规则钙化。

     3、MRI表现:T1WI为高、中、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

    

    

    

     七

     蛛网膜囊肿

     1、临床表现:分为先天性或后天性,后天的多有炎症和外伤史。临床有头痛、呕吐,视力减退等。

     2、CT表现:平扫局部脑裂或脑池扩大,密度与脑脊液密度一致,无强化,不显示囊壁。

     3、MRI表现:呈长T1长T2信号,一般与脑脊液信号一致。

    

    

     八

     星形细胞瘤

     1、临床表现: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年轻人。成人好发于幕上,儿童发于幕下。有颅高压和肿瘤占位的局部症状。

     2、CT表现:

     幕上:I、II级星形细胞瘤,多为低密度,似水肿,边界多不清,常无明为强化及占位效应。III、IV级病灶密度不均,低或等为主混合,多有脑水肿,呈不规则环状或花环状强化,可见壁结节,占位明显。

     幕下:平扫为均匀低密度,边清,壁可有钙化,囊壁呈不规则强化。

     3、MRI表现:

     幕上:稍长T1长T2信号,信号常不均匀,瘤周水肿长T1长T2信号。

     幕下:囊状边清,水肿轻,长T1长T2信号。

     下图为I级星形细胞瘤:

    

    

     九

     病毒性脑炎

     1、临床表现:起病快,多有上呼吸道及消化道症状,意识改变,瘫痪,脑膜刺激征及颅高压症状,脑脊液改变轻,可有细胞数多和蛋白轻度高

     2、CT表现:颞叶、岛叶、额叶低密度灶,增强见局灶性、线样或脑回状强化。

     3、MRI表现:长T1长T2信号。

    

     十

     多发性硬化

     1、临床表现:多见于20-40Y中青年,女性多于男性。起病急,病程短,表现为哭闹无常、站立不稳、视力下降等。

     2、CT表现:平扫脑白质内低密度灶,多位于侧脑室周边,单发或多发,边清,无占位,增强呈斑点、片状或环状强化。

     3、MRI表现:T1WI为低信号,T2WI高信号。横断面为圆形,冠状呈条状,垂直于侧脑室,称“直角脱髓鞘征象”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医学界神经病学频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