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的审判长——消化年会病理学专场有感
2015/9/11 医学界消化频道

    

    

     在美国,病理系是与内外科并肩的三大医学专业之一,病理科的地位在许多大学医院排名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来源:医学界消化频道

     作者:唐雪婵

     随着内镜技术的飞速发展、消化道早癌镜下发现率的提高,消化内镜医师对病理学的依赖、需求也逐步提高。而在我国,病理是乡卫生院式的全科病理学模式,不受临床重视。众多病理学学者呼吁广大医师、医疗机构、政府等对病理学、病理科投予应有的重视,甚至有学者写下《七宗罪:逐一击破病理科危机》警醒界内。为此笔者天津会议期间,专门留出时间,恭听纪小龙前辈等多位病理学专家的讲座,并将其精神传递给大家。

     消化道早癌是,癌细胞局限于黏膜层,不论有无淋巴转移。其中仅局限于黏膜层的称为黏膜内癌。范围<10mm的为小胃癌,<5mm的为微小胃癌。在此笔者不得不指出,这样的定义还是不够细致。就如早癌的定义中存在“不论有无淋巴转移”一句,但有淋巴结转移和无淋巴结转移者,预后肯定不一样,甚至相差甚远。现在已有多种多样的发现及治疗甚至治愈早癌的方法、手段,“早癌”一词对患者而言可能是类似于免死金牌一样的存在,但部分有淋巴转移者不免到最后发现其实自己是得到了一张空头支票。而黏膜内癌是以是否突破黏膜层为基准划分,然而癌细胞突破黏膜层后在食管及胃内发生淋巴转移的风险较高,但在结肠内发生淋巴转移的风险较低,故这一概念依旧不能良好的反应消化道肿瘤的预后。而小胃癌和微小胃癌概念可能更是有些鸡肋了,并不能有效的帮助医师判断疾病性质。

     张澍田院长在关于消化系统重大疾病防治报告中及各病理专场讲座中均提及,病理医师在诊断癌方面,日本与西方的标准存在着极大的不同。其中最主要的区别在于,西方标准中,只有出现了间质浸润才能称之为癌,而在日本标准中,只要出现了细胞和结构的异型,无论是否有间质的浸润,均可称之为癌。一个病变,是否断之为癌,对其将来的治疗选择影响极大极深。西方标准是的早癌诊断少,但易漏诊;日本标准使得早癌诊断多,但易过度治疗。中国病理界目前是不统一的,两个标准均有应用,但已逐渐开始倾向日本标准。

     纪小龙前辈做了关于胃早(早)癌(起始阶段癌)的报告,提出存在着比微小胃癌更小的病灶,该病灶在胃镜下观察不到,组织学上可能在1mm以下,仅累及数个腺体的显微镜下的癌。对此我们该如何定义?萌萌的一个名字“早早癌”是否合适?而依据癌症产生的机理学说(体细胞突变学说、基因外癌变学说、癌干细胞学说),胃癌的起始之处又是哪里?

     对进展期或晚期癌的束手无策使得早癌成为了消化内镜、病理显微镜镜下的宠儿,而在对其积极的早诊早治中,太多的问题逐步浮现,我们期待内镜及病理更快速的合作与发展,以救助更多的患者和家庭。

     (本文系医学界杂志原创,转载需授权并注明来源作者,欢迎投稿和版权合作,小编联系方式:邮箱liushiyi@yxj.org.cn,微信choudan110)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医学界消化频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