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早期癌的内镜筛查(附精彩视频)
2016/4/21 医学界消化频道

    

     今天开始学习《中国早期食管鳞状细胞癌及癌前病变筛查与诊治共识》(以下简称“共识”),第一次内容主要学习食管早期癌的内镜下诊断及辅助检查方面的内容。

     来源:医学界消化频道(内镜学习驿站出品)

     作者:薛润国 承德市中心医院内镜室

     说到食管早期癌已经非常熟悉了,但是对最新的进展和理论仍应该抓紧学习,跟上步伐。对于食管早期癌的诊治技术主要包括诊断和治疗两方面内容。今天学习的是诊断方面的内容。

     在各消化内镜学术会议、文献和网络上,可以见到越来越多的早期癌病例和相关知识讲座。内镜的检查也由粗放式筛查迅速过渡到精细检查,内镜图像也开始由标清时代迅速进展到“高清+放大”的时代。此时内镜精细诊断技术依然没有停止发展,而是继续向更加高精尖的技术迈进。

    

     早期癌在我国的发现率不是很好,在上级医院及国家会议的大力推广下有所进步。在基层医院的发现几率更小,或是内镜检查医师检查过程不够仔细, 或是发现可疑病变又缺乏进一步的检查设备;或是使用的镜子清晰度不足,甚至一些有放大内镜的医院(内镜室),也很难保证每个病人都能够做放大内镜的精细检查。

    

     虽说“白光+细心”是基础也很重要,是我们内镜检查者的“本份”,是工作尽职的基本体现。但是总靠“粗糙的白光+细心”的方式发现的病例还是少数,需要电子染色及放大内镜的帮助进行验证白光检查的经验,这样阶梯式的进步经验才会让我们在白光下检查更小心、更细心。

     内镜诊断食管早期癌的经验也越来越丰富,2015年我国也新出了《中国早期食管鳞状细胞癌及癌前病变筛查与诊治共识》,在2014年也出台过早期癌的相关共识,侧重点有所不同,后续再学习。

     一、食管碘染

     卢戈氏液(复方碘溶液)在配置方法上还是有步骤上的流程,配的步骤不对可以导致配置浓度不准确,碘颗粒不溶等。自己试着做了一回,卢戈氏液染色的效果不好。对于卢戈氏液的浓度我们遇到过几种浓度:1.2%、1.5%、2.0%及3.0%,共识中指出,卢戈氏液的常用浓度为1.2%-2.5%。由于浓度太大了以后会对食管造成烧伤和食管痉挛,所以一般很少用太高浓度的卢戈氏液的。我们一般选择1.5%的卢戈氏液。网络上也有资料显示,卢戈氏液浓度过高还会对食管和胃黏膜造成损伤。所以规范意见里也提了下碘染后应该吸净胃内的碘溶液防止进一步损伤甚至误吸等情况发生。

     食管碘染后的粘膜并不是“不着色就是癌”, 碘染的图像有比较细的分类方法。早些年有文章提出碘染的I-IV类图像分类法,分别对应癌,重度、中度及轻度不典型增生。由于现在都统一为HGIN和LGIN(上皮内瘤变),所以共识中也指出了碘染的分级模式:I级、 II级、 III级、 IV级图像,IV级对应考虑为早期癌。(视频中有提到)。

     二、放大内镜及电子染色

     放大内镜辅助电子染色观察微小病变,变得越来越火热,并不断推出新的进展。主要是放大内镜的分型方法。放大内镜+电子染色主要观察病变:边界、细微结构和微血管。在食管微小病变上面还是观察病变边界及微血管的比较多。最早推出的IPCL分型已经比较经典,近年来又出现了有马分型将微小病变的分为4型并结合无血管区(AVA)进行诊断。现“共识”里推荐JES分型:即typeA及typeB,并结合AVA进行判断是否为癌和浸润深度。

     目前推荐,能在用放大+电子染色的方式对病变区域进行准确推断后,一般避免首次或者多次活检,选择直接应用ESD或者隧道技术将病变粘膜取下,规范病理固定后,等待切缘结果后再决定进一步治疗。所以,国内有些专家已经提出“ESD是早期癌治疗的开始,并不是治疗结束”。

     欢迎投稿到小编邮箱:liushiyi@yxj.org.cn 来稿邮件主题为:【投稿】医院+科室+姓名

     小编微信:choudan110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医学界消化频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