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can应用心得及体会
2017/2/12 医学界消化频道

    

     如何使用好这一陌生而又强大的武器?

     来源 | 医学界消化频道

     作者| 丁翔 周刚 谌林杰 何林方 陈卫星(岳阳市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

     奥林巴斯作为内镜的老大哥企业带来了革命性的NBI技术。当然,作为竞争对手的潘泰克斯也不甘示弱,带来了i-Scan。作为一种新型内镜技术,i-Scan虽不如NBI在临床上应用广泛,相关的文献也远不及NBI丰富,但潘泰克斯在价格方面的优势让越来越多的基层医生站在了它的主机面前却不知所措。下文将浅显易懂的介绍如何使用好这一陌生而又强大的武器来完善检查和发现病灶。

     1.与NBI有何不同?

     NBI的成像原理:通过滤光器过滤掉内镜光源所发出的红蓝绿光波中的宽带光谱,仅留下窄带光谱用于诊断消化道的各种疾病。我们现在已经善于利用NBI来发现和诊断食管的早癌,结合放大内镜的使用来观察胃癌的边界及预测组织病理的类型及浸润的深度。但由于其成像原理需遮挡部分光源,导致我们在胃内,尤其是观察直径较大的病变时,视野光源欠佳成像较黑。因为I-scan由于采用的是虚拟染色技术,并未遮挡任何光源,即根据数字成像原理,对图片进行光学后强化及加工染色处理,所以其在观察更大范围病变及胃镜筛查时视野光源较亮。

     2.I-san功能详解 (Figure 1)

    

     A:普通模式观察;B:SE模式下观察;C:CE模式下观察;D:SE+CE模式下观察

     ①SE(surface enhancement):表面增强功能。SE模式通过分析图像中每个像素的亮度信息,动态增加其明暗对比,提供对黏膜表面高低起伏结构的精确观察。共6个增强程度

     ②CE(contrast enhancement):病灶轮廓凸显功能。通过分析图像中每个像素的亮度信息,数字化的向亮度较暗的区域增加蓝色,可精细识别黏膜表面微结构的边界变化。共6个增强程度

     ③TE(Tone enhancement):通过其智能化光学后处理作用突出显示病变及其表面的黏膜纹理和微血管结构。

     3.如何使用I-scan (Figure 2)

    

    

     A:普通模式观察食管,可见一轻微发红的黏膜;B:SE+CE模式下观察病灶,相对于普通模式可以观察到病灶清晰的边界;C:将模式调整为TE-e,病灶的边界更加清晰,与周围黏膜的颜色对比更加明显。

     NBI可以使用一键切换,当我们站在一台潘泰克斯的主机面前,却很少有人会去调整主机的成像参数。往往是在工程人员已经设定好的参数上进行工作,这使得我们并没有完全的利用好这台功能强大的机器。

     综上所述,SE用于观察黏膜表面的高低起伏、CE观察黏膜表面的微结构及轮廓,那么我们在常规的内镜检查时,建议开启SE+CE模式。由于随着增强程度的增加,图片的噪点会随之增加,个人使用体会在常规检查时将强度调整为+2即可,一般不建议超过+3,常规观察时不建议开启TE功能。当发现病灶后对病灶进行仔细观察时,可根据需要选择TE-e(食管模式)、TE-g(胃模式)、TE-c(肠道模式)。在仔细观察病灶的同时根据需要调整SE及CE的强度。

     参考文献:

     Kodashima S, Fujishiro M. Novel image-enhanced endoscopy with i-scan technology. World J Gastroenterol 2010; 16(9): 1043-1049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医学界消化频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