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医生上海做手术”热传背后
2015/12/30 医学界心血管频道

    

     一则发生在2003年的旧闻,为何传的如此火热?

     作者:鲁肃

     来源:医学界

     这阵子,微信朋友圈被一则题为《哈佛医生来上海做了8台手术,中国医生为何汗颜?》的文章刷屏了。文章的大致内容是,哈佛的顶尖手术团队来上海进行手术示范交流,却从手术规范、过程管理、人文护理等多个层面,好好地给中国医护人员上了一课。

     其实,这是一则发生在2003年的旧闻,发表在当时的《新民周刊》上。仅从这则新闻这次的传播路径可以看出,它是在为一家出国医疗机构“背书”。但抛开这点不谈,一则老新闻能传得这么火热,一定是有土壤的。

     笔者想根据自己的经历,及对国内外医疗的了解,从以下4个方面说说。

     国内医生“专业主义”仍待提高

     这则新闻里的哈佛医生,他们身上的特点就包括工作作风极端严谨、管理机制十分严格、追求“零缺陷”的工作追求、以人为本的细节体现。在为这些目标而追求时,所付诸实施的医疗行为,就是专业主义的体现。

     笔者也曾参观过美国麻省总医院等医疗结构,从美国的医生身上,我能明显感受到一股别样的感觉,那就是“专业主义”(professionalism)。简单点说,做什么,像什么。

     既为医者,必须专业。体现自身的专业性,正是医学实践过程的重要特点。而专业主义的内涵里,既包括职业立场(人道主义、利他主义),也包括职业目的(救死扶伤、服务健康),还有职业态度(爱岗敬业、恪尽职守)和职业理想(大医精诚、仁心仁术)。以此对照,路漫漫其修远兮!

     “零缺陷”的背后,是指南与规范

     新闻里还提到,“老外”医生苛刻到要使病人在手术时的收缩压始终稳定在120mmHg上,而不是120-140mmHg。对于手术,要详细制定预案,将术前、术中、术后的各个环节通盘考虑。

     这一点的背后,是对医学实践指南与规范的遵从和执行。他们之所以这样做,正是对医学指南的尊重。而医学指南,又是基于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研究结果所得。

     在国外的手术室参观时,我也会在明显的区域内发现一些流程示意图,比如大出血病人的抢救流程,发生麻醉紧急事件时的处理流程。这一个个流程,正是在医学指南与规范的基础上制定而来。

     这一点,的确是国内医生亟需加强和提高的部分。医生的确应该遵从自己的临床经验,经验可并非单凭自己处理三五病人所积累的那一丁点“感觉”,而更应参照有循证医学基础的证据。这也意味着,医生必然是一个需要终生学习,不断更新自身知识结构的职业。唯独如此,才能将最好的诊疗奉献给患者。

     但客观说,12年过去了,中国当前的医疗水平已有非常大的进步——

     中国已在执行手术安全核查清单

     例如,哈佛医生“对手术规范近乎刻板的严格执行”。他们会准备一份科学、规范、合理的“流程图”,包括麻醉、手术和重症监护流程。在2003年,国内医疗机构的确少见文本化的“流程图”,但在当时的美国,医疗界也才刚认识到提高手术室管理工作对病人安全的重要性。

     比如说,在2004年美国手术室护士协会年会的主题,正是“病人安全及围术期合作伙伴的广泛协作”。人们在会上讨论如何通过五步法达到三避免,也就是避免接错手术病人,避免手术位置发生错误,避免实施的手术发生错误的目的。

     大约在2008年前后,世界卫生组织才全面推荐使用手术安全核查制度。这要归功于美国哈佛大学的阿图?葛文德医生等所进行的全球多中心研究。他们的研究发现,只要在麻醉、手术开始前和结束后,按照核查单的条目内容逐一核对,就能大幅改善病人的手术安全性。

     中国的步伐并未落后。2009年,当时的卫生部下发的《医院手术部(室)管理规范》,明确要求医院要实施手术安全核查制度。这可不是一个花架子,而是实际运转的一个制度。核查单里的内容有很多,比如是否确认了患者身份、手术部位和名称等,麻醉机和麻醉药品是否准备完善,是否完成了术前检查和手术准备等。逐一核对后,还需要手术医生、麻醉医生和护士的签名。

     就此而言,在各种规范性制度的执行之下,中国的医疗行为在规范性和安全性上已经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与改善。

     高大上的手术室条件

     笔者曾参观过几所美国医院的手术室,的确会为他们的手术室配置啧啧称叹。最主要的原因是,这些手术室的最初设计和器械装备,非常的人性化,能充分地发挥各类器械的最大特性,满足医护人员的实际需求。

     在新闻里,“老外”医生非要等到监护仪的副显示屏到位,才肯对病人动刀。说的直白一些,医生就是只要一抬眼,就能瞅见挂在墙壁上大显示屏上的患者生命体征,才能感到放心。

     这一点,眼下中国的大部分手术室均能达到这个条件。一来,大尺寸的液晶显示屏价格已大幅下降;二来,医护人员也很实际:将生命体征的数字曲线呈现在大屏幕上,显然要比盯着小小的监护仪方便许多。可在2003年的中国,中国许多医院的手术市内,所装备的监护仪都很老式笨重,可能连电子化记录系统都没有,更别提价格昂贵的液晶显示器了。

     如上,与12年前相比,中国整体医疗环境已经进步,但与西方发达国家仍存不小差距,继续努力吧。

     (本文为医学界原创文章,转载需经授权并注明作者来源)

     欢迎投稿到小编邮箱:taoyuquan@yxj.org.cn 来稿邮件主题为:【投稿】医院+科室+姓名

     小编微信:tyq952896729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医学界心血管频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