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原则,助力心血管慢病的有效管理!
2016/8/15 医学界心血管频道

    

     控制血压、血脂、血糖和控烟是目前临床实践中对心血管疾病防治的可控制因素,也是主要的治疗手段。

     作者:解放军总医院健康管理研究院 史军

     来源:医学界心血管频道

     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s)作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多年来其防治观念和手段都是医学界重点研究的方向。

     目前,以动脉硬化所导致的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大都笼统地划在心血管疾病这个大的范畴之下,是导致中等以上发达地区主要致死致残的原因之一。对心血管疾病展开的慢病管理,是大健康管理的重要部分和支点。

     动脉硬化导致心血管疾病并非一日发生的,其基础在于年龄、性别、家族史(遗传)、高血压、高血糖、血脂紊乱、吸烟等独立危险因素的持续作用结果。其中前三项作为“不可干预”因素,对临床评估患者风险具有一定意义,而控制血压、血脂、血糖和控烟是目前临床实践中对心血管疾病防治的可控制因素,也是主要的有效手段。

    

     然而,几年来随着网络自媒体的发展,各种针对经典医学理论提出异议的言论盛行。仅文章本身表达的错误观念足以引导大量不明就里的读者放弃规范的防病治病手段,让医疗工作者辛勤建立的、尚不完善的心血管疾病防控体系受到很大破坏,其危害不容小觑。

     由于心血管疾病在其危险因素的推动下,本身病程发展缓慢,后果往往在若干年后体现。各级医疗单位、医务工作者,特别是进行健康管理行业的从业人员应该积极应对,主动应用话语权,给予普通大众比较正确的专业知识引导,努力遏制我国人群心脑血管疾病发病逐年上升的趋势。

     以血脂控制为例。血脂紊乱作为独立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已明确多年,在过去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医学界始终在探寻血脂代谢紊乱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胆固醇——特别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导致动脉硬化的主要元凶之一,已被大量的流行病学研究和临床试验所证实

     在心血管病的一级预防方面(针对有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但未出现临床心血管疾病的患者),WOSCOP研究显示给予6595例患者普伐他汀每日40mg,平均干预4.9年,心血管死亡风险下降32%;非致死性心梗或冠心病死亡风险下降31%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医学界心血管频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