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期刊大V发话:“儿童时期的不幸遭遇会影响成年后的心血管健康”!
2018/1/12 医学界心血管频道

    

     我们不一定非要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但至少不能让童年的不幸影响了他们一生的健康。

     作者 | 佚名

     来源 | 医学界心血管频道

     现在的孩子都是幸福的,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宝贝,享受着父母、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多方面的爱护,用出生在蜜罐里来形容都不为过。快乐的童年都是相似的,但不幸的童年却有着各自的不幸。父母离异、躯体虐待、精神虐待甚至性侵等,来自各个方面的伤害,都会毁掉一个美好的童年。

    

     最近,心血管的顶级期刊发文,呼吁关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遭受的不幸,因为这不但会在短期对孩子的躯体和精神造成强烈的应激,会影响到成年后的心血管健康(图1)。

    

     图1: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的不幸,会影响到成年后的心血管健康

     我们不一定非要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但至少不能让童年的不幸,影响了他们一生的健康。

     1

     哪些不幸会影响到成年后的心血管健康?

    

     从发生的场所来说,不幸的事件可能发生在家庭内部,也可能发生在学校、社会(表1)。

     表1:影响心血管健康的童年不良事件

    

     家庭功能的缺失:父母吸毒、父母使用家庭暴力、父母坐牢、死亡或者离异,使孩子不能正常享受父母的照顾和关爱;

     暴力:无论是孩子目击使用暴力,还是成为暴力的受害者,甚至和同龄孩子一起约会、玩耍时遭受了他们的躯体和言语暴力;

     虐待:包括精神的、躯体的虐待,甚至性侵;以及极度的经济苦难、无家可归、长期的歧视等,这些不良事件,均会对孩子的应激反应产生巨大的影响,不但表现为当时的行为、性格改变,也为将来的心血管健康埋下了巨大的伏笔。

     当前校园霸凌儿童性侵受到广泛的关注,这是这个社会的职责,作为一个家庭,我们希望自己的宝贝可以安全、独立地融入这个社会,我们不希望不幸的事件过早干扰到他们,使他们童年遭受不幸,性格改变,由一个阳光的孩童,成为一个厌恶社会、甚至反社会的人,即使某些孩子内心隐忍,承受住了这些应激事件当时的冲击,而远期的心血管不良预后,也在所难免。

     2

     不良事件如何影响到成年后的心血管健康?

    

     多项研究和荟萃分析均表明,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不良应激事件,可导致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发生率增高。也有研究指出,这些不良事件,除了影响上述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外,还可直接增加冠心病、心梗的发生率,甚至直接增加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具体的机制可参见图2)。

    

     图2:儿童及青少年时期不良事件导致心血管死亡率升高的机制

     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的不良事件,会引起行为和习惯的改变,如日常活动、饮食、睡眠和吸烟等;也可引起激素、内分泌和炎症状态的改变,甚至有人因此而形成药物滥用、吸毒及精神异常等。通过上面各个方面综合作用,导致了高血压、肥胖、糖尿病等发病率增高,加快了动脉粥样硬化、心律失常的发生和进展,最终导致了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升高。

     3

     我们能够做些什么?

    

     说了这些枯燥的理论知识,我们能够学习和做些什么呢?

     关于早期干预儿童和青少年时期不良应激事件的研究还比较少,但进行了不良事件识别、心理干预后,均收到了积极的效果,但评估干预措施的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研究。但无论从应对不良事件的短期影响,还是远期的心血管健康,我们都有很多工作要做。

     就拿校园霸凌来说,当孩子遭遇了这些问题是,我们不能想当然地把这些认为是同龄人之间正常的交流,要好好和孩子沟通,及时与学校、双方家长协商沟通,因为这种暴力,影响的不只是受霸凌者,失败者同样会受到不良的影响,不能因为孩子的无知,家长的“纵容”而损害孩子的身心健康。

     对于处于不幸当中的孩子,要充分发挥父母家庭关爱的作用,通过心理疏导、行为引导等综合作用,让他们从不幸的阴影当中走出来,把这种不幸的影响,降到最低。

     当孩子长大的那一天,我们可以骄傲地和他们说,爸妈没有让你遭受这些不良事件,没有让你的健康输在起跑线上,这是做父母最大的责任吧!

     参考文献:

     1. Shakira F. Suglia, Karestan C. Koenen, Renée Boynton-Jarrett, et al. Childhood and adolescent adversity and cardiometabolic outcomes: a scientific statement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Circulation. 2017;136:00–00. DOI: 10.1161 / CIR. 0000000000000536.

     2. Shonkoff JP, Garner AS; Committee on Psychosocial Aspects of Child and Family Health; Committee on Early Childhood, Adoption, and Dependent Care; Section on Developmental and Behavioral Pediatrics. Th lifelong effects of early childhood adversity and toxic stress. Pediatrics. 2012;129:e232–e246. doi: 10.1542/peds.2011-2663.

     3. Felitti VJ, Anda RF, Nordenberg D, Williamson DF, Spitz AM, Edwards V, Koss MP, Marks JS. Relationship of childhood abuse and household dysfunction to many of the leading causes of death in adults: the 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 (ACE) Study. Am J Prev Med. 1998;14:245–258.

     4. Cronholm PF, Forke CM, Wade R, Bair-Merritt MH, Davis M, Harkins-Schwarz M, Pachter LM, Fein JA. 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 expanding the concept of adversity. Am J Prev Med. 2015;49:354–361. doi: 10.1016/j.amepre.2015.02.001.

     5. Takizawa R, Danese A, Maughan B, Arseneault L. Bullying victimization in childhood predicts inflammation and obesity at mid-life: a five-decade birth cohort study. Psychol Med. 2015;45:2705–2715. doi: 10.1017/ S0033291715000653.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医学界心血管频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