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癌,持续增长的致命疾病
2016/10/27 医学界肿瘤频道

    

     近20年来,我国大肠癌发病率逐年增高,而美国大肠癌发病率却每年下降3%,死亡率也以近3%的比例逐年下降。

     编辑:潇潇

     受访者: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蔡三军教授

     来源:医学界肿瘤频道

     大肠癌在世界各地都存在,但在发达国家更为常见。随着中国等高人口国家迎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大肠癌的发病率正逐年提高,已经跃升为第四大致命癌症。

    

     在我国,大肠癌的发病率已经增长至27/10万,数字还在不断增长,在上海,大肠癌发病率已经位列第二位。

     而近20年来,美国大肠癌发病率每年下降3%,死亡率也以近3%的比例逐年下降。

     “究其原因,不是人家的治疗做得有多好,反而是国家战略层面的疾病早诊早治策略起了很大的作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肠癌多学科协作组首席专家、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蔡三军教授这样说。

     在大肠癌发病率快速增长的大背景下,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的“年会”--“第十三届全国大肠癌学术大会”也即将在上海松江召开。

    

     此次大会的内容非常丰富,从临床、护理、到基础研究都有涉及。大会主席蔡三军教授更是为参会者带来《大肠癌诊治演进--立足历史、展望未来》的精彩演讲。

     会前,《医学界肿瘤频道》采访到蔡三军教授,蔡教授从以下5个层面对大会内容进行精彩剧透!

     由继续教育向反映我国自己的研究成果转型

     一年一度的全国大肠癌学术大会是反映我国1年来大肠癌治疗现状和研究情况的年会。过去是以继续教育为主,近年来逐渐转变为反映我国自己的大肠癌研究成果。

     “虽然还不能达到预定目标 - 2/3都是原创文章,但与过去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蔡教授说。

    

     会议日程一瞥:论文汇报专题

     近年来,大肠癌的诊疗走过了哪些历程?

     谈起自己在此次会议上的讲题,蔡教授表示将把大肠癌的诊治历程划分为3个阶段:

     1990年以前基本以外科为主的时代--90年至今的多学科发展时代--未来的多学科规范和个体化治疗时代。

     而穿插其中的,就是大肠癌的诊断、筛查和防治。

     “重点是回顾和思考。我想让医生们知道,关于我国的大肠癌诊治,我们过去走过了怎样的路,他们就会更加明确,未来会如何发展。”蔡教授说。

     踏踏实实的做好多学科规范治疗

     “对中国肠癌界来说,最务实的事情还是踏踏实实的做好规范的多学科治疗。”

     蔡教授认为,精准医学是未来的一个方向,而对临床医生来说,把眼前的治疗做到规范,是目前就能达到的效果。

     “在肿瘤领域,没有多学科配合的治疗显然已经不适合现在的时代。”蔡教授认为,这一观念已经被普遍接受,接下来就是推广的问题。

     而在多学科配合和规范治疗的推广方面,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做了很多的工作。包括国家水平的培训基地的建设、各种各样的学习班、医院多学科之间的的纽带的建立等。

     作为NCCN大肠癌临床实践指南中国版的执笔人,蔡教授告诉我们,2000年以后NCCN指南引入中国,翻译之后结合中国专家意见进行适当修订,得到了广大肿瘤科医生的认可,才真正建立了中国的规范诊治指南。

     到了2010年,国家卫计委制定我国第一版规范治疗指南-《中国结直肠癌规范诊疗指南》,并于2015年做第二版修订。

     “即使有很多灰色地区,指南仍然是保证治疗基本达到规范的依据。”蔡教授认为,在规范治疗的认知层面,我国较5年前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

     筛查和防治,刻不容缓

     一项调查表明,美国大肠癌死亡率的下降,35%是由一级预防(病因预防:健康的饮食结构、合理的运动)带来的;二级预防(早期的筛查普查)起到53%的作用;因为恰当的治疗而得以缓解的比例仅为12%。

    

     “我们毕竟是发展中国家,把确定能获益的事情做到最大的获益、把能做好的事情做好,这才是一个事半功倍的工作。”

     我国大肠癌筛查工作开始于上世纪70年代,浙江医科大学郑树校长在我国浙江嘉善县进行的探索,由此也奠定了中国的结直肠癌筛查模式。

     90年代以后,大肠癌筛查已经在国际上成为一个标准和常规。我国目前的大肠癌筛查策略是基于2011年国家卫计委制定的《大肠癌早诊早治项目技术方案》。

     方案目标人群为40~74岁者,在结直肠癌高发地区,对目标人群采用问卷检测大便潜血的方法筛选结直肠癌高危人群。

    

     通过对高危人群进行结肠镜检查,以及对可疑病变活检进行病理检查,发现癌前病变及癌患者。

     蔡教授还介绍,目前上海正在进行400万人的筛查项目,已经有270万人群进入了筛查。成绩也是非常可喜的。发现肠癌比例较高,且一半左右属于一期,还发现大量的癌前病变,及时阻断其演变为癌症。

    

     “筛查和普查能改变中国大肠癌的版图,减少大肠癌的发病、降低诊断时的病期,获得比较好的治疗效果。”

     改变生活方式预防大肠癌知易行难,有没有好的破解方法?

     蔡教授认为,改变生活方式一定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临床医生最多能起到的,其实就是一个宣传作用。

     1、在所有病房进行宣传

     2、在学会上进行宣传

     3、与公共媒体进行合作,宣传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段从医路

     蔡教授曾经把自己的从医之路划分为3个阶段:完美的手术-多学科模式的建立-疾病的早诊早治。

     如今,展望未来,蔡教授依然如此认为:“外科医生的成长一定是从做好一台完美的手术,到对疾病综合诊治流程的清晰认知。而当你从医年资逐渐增长,站到一个战略的高度,你就会认识到,‘防范于未然’,疾病的防治一定是最重要的。”

     (本文为“医学界肿瘤频道”原创文章,转载需授权并注明作者和来源。)

     附:点击“阅读原文”查看第十三届全国大肠癌学术大会议程

     投稿请发邮件至 yangxinyuan@yxj.org.cn

     投稿类型:肿瘤科临床经验,知识总结,医学科普,行医感悟等。

     编辑微信y646887231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医学界肿瘤频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