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查房丨直击肿瘤诊疗三大疑难要点!
2017/11/10 医学界肿瘤频道

    

     肿瘤诊断存“疑”、肿瘤治疗困“难”?今天,肿瘤学人在这里直面“疑难”挑战!

     编辑丨Joy

     来源丨医学界肿瘤频道

     恶性肿瘤已经成为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主要病因,也给我们肿瘤学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恶性肿瘤的诊治过程中,“诊断疑、治疗难”的情况无法避免,如何给疑难肿瘤患者提供最佳的诊治,常考验着医者的智慧。

     为加强经验交流,提高诊治水平,共促学术提升,造福肿瘤患者,由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肿瘤科创办的“长征疑难肿瘤论坛暨肿瘤临床新进展大师讲坛”第二届年度会议于11月10日至11日在上海隆重召开。

    

     图左:大会名誉主席 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王杰军教授

     图右:大会主席 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臧远胜教授

     今天上午的“疑难论坛”精心设计了三个教授查房专题,特邀我国疑难肿瘤诊治领域具有深厚临床造诣和学术声望的专家亲临授课,与参会学者共同探讨了“恶性肿瘤脑实质及脑膜转移的综合治疗”、“无标准治疗方案晚期恶性肿瘤的新希望”以及“如何正确应用二代基因测序”等热点问题。

     1

     恶性肿瘤脑实质及脑膜转移的综合治疗:

     新观点、新策略?

     脑膜转移是肿瘤转移中比较少见的一类,但却因极为凶险而难于诊治,成为恶性肿瘤致死的重要原因。在中国患者中,脑膜转移按发生几率的高低依次为:肺癌、胃癌、乳腺癌、恶性淋巴瘤、恶性黑色素瘤和胰腺癌等,其中肺癌又以非小细胞腺癌更易发生。

     此专题由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肿瘤科梁晓华教授主持,黄若凡教授向大家介绍了一例肺癌脑转移患者的治疗情况,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疗科朱正飞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庄冬晓教授参与讨论,大家围绕肺癌脑转移的综合治疗及鞘内注射对脑膜转移的实体瘤患者的治疗意义分享了精彩观点。

     肺癌脑转移患者的治疗应该在全身治疗的基础上,进行针对脑转移的治疗,包括手术、全脑放疗、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化疗和分子靶向治疗在内的多学科综合治疗,其目的是治疗转移病灶、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最大程度地延长患者生存时间。而鞘内注射化疗可将药物直接注入蛛网膜下腔,提高脑脊液内药物浓度,杀伤肿瘤细胞,是非小细胞肺癌脑膜转移的重要治疗手段,而对于脑实质转移,目前尚无明确支持证据。

     2

     无标准治疗方案晚期恶性肿瘤的新希望:

     篮子理论?

     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者均进行了一些“异病同治”的临床试验,并且十分形象的称之为“篮子试验”,成为难治性疑难肿瘤领域一大热门理论。其概念就是不考虑肿瘤的解剖学位置,给内在特征类似(主要是具有相同驱动基因突变)的患者尝试相同的治疗方案。

     今年5月,FDA 更是首次批准了免疫调控点治疗药物 KEYTRUDA (pembrolizumab) 用于治疗携带微卫星高度不稳定性(MSI-H)或错配修复基因缺陷(dMMR)的成人和儿童实体瘤患者。也就是任何一种实体瘤只要携带 MSI-H 或 dMMR 就可以用 KEYTRUDA 进行治疗,这意味着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等精准医学概念已经为恶性肿瘤患者带来新希望。

     对于这一问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肿瘤科张俊教授、吴珺玮副教授以及江苏省肿瘤医院肿瘤内科朱梁军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内科陈治宇教授发表了各自的观点及看法。大家共同期待在精准医学时代,不拘泥于癌肿的更多治疗方法可以应用于临床实践,造福肿瘤患者。

     3

     对肿瘤诊断愈发重要的二代基因测序:

     我们用对了吗?

     临床肿瘤学实践中,基因检测已成为精准诊治的前提和核心之一。二代测序技术飞速发展,越来越多地应用到临床研究、诊断以及预后评估等方面,更好的帮助临床医生在实际临床患者诊疗中,提升诊断水平,做出合理正确决策,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但临床实践中,我们真的用对二代基因测序了吗?

     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肿瘤科臧远胜教授、焦晓栋教授、秦保东主治医师以及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内科朱晓东教授针对二代基因测序临床实践中的诸多问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为了让测序分析与解读结果尽可能标准化和规范化,目前国内外权威机构都颁布了一些指南和标准以供临床参考,希望能够帮助疑难肿瘤患者在抗癌路上走得更好,走得更远!

     (本文为医学界肿瘤频道原创文章,转载需经授权并标明作者和来源。)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医学界肿瘤频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