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都去哪儿了?
2017/3/15 医学界精神病学频道

每年医学院那么多毕业生,有多少同学能走上医生的工作岗位?
来源丨大话精神
在敲下这个题目的时候,我的内心是有一些波澜的。5年本科3年硕士的洗礼后,我毅然选择了弃医从文。过去十年中,中国还有近400万人和我一样——完成5年以上的医学教育却没有成为医生。每当有朋友问我为什么,我总会谐谑一句:“学医救不了中国人。”谁都知道这并不是真正的原因所在。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学一门技术,找一份工作,奔一个小康是共同理想。生活在这个幸福年代的人,99.9%不会把学医和救亡图存什么的联系起来。如果非要用四个字概括医学生不能成为医生的原因,最恰当的大概就是“生活所迫”;如果非要说学医救不了中国人也不无道理,学医救不了的那个中国人,就是自己。

2016年10月,《柳叶刀》杂志刊登的一篇文章分析了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05年至2015年的报告和年鉴,涵盖了除港澳台外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章指出,2005年初至2014年底,我国共有431余名五年制临床医学毕业生和41万余名七年制医学毕业生,共计472万。然而,在这一时期,在实践中注册的临床医师总数只增加了75万多(15.91%)。根据这10年的人口统计数据发现,25~34岁的医生比例从31.3%降至22.6%,60岁及以上的医生比例从2.5%攀升至11.6%。作者认为中国10年来医学生的流失率很高,如果任由这种状况持续下去,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明显,中国某些医学专业领域将面临用人荒。那么问题来了,医生都去哪儿了?
医学毕业生≠医生
想从医学生成为真正的医生,必须要过的一道坎是通过执业医师考试,拿到医师资格证。

一般来说,医学生会在学医6年后(5年本科1年实习)参加这个考试。数据显示每年约有80%的人不能通过这个考试。乍一看淘汰率还是蛮高的,其实不然,因为这个考试年年都可以报名,每年过不了的总是那一帮“困难户”。我2013年参加了执业医师考试,班里绝大多数同学都通过了,几个没通过考试的本科同学心早就不在于此了,总的来说85%的医学生能顺利拿到医师资格证。我所就读的学校并不是全国一流院校,但执业医师考试的未通过率仍然远小于大学五年的挂科率。总之在这个环节中掉队的学生要么是能力确实难以达到成为医生的基本要求,要么是已经不对当医生抱有什么念想了。
既然考证对于绝大多数医学生来说不是大问题,那么医学生的流失只能发生在就业上了。原因无非有三:不想干,不能干,没得干。
不想干:心受委屈了
关于不想干,北京的医学圈的大V烧伤超人阿宝前些日子写了一篇题为《拿什么挽留你,我们的医生?》的文章。阿宝的师妹是一个聪明而勤奋的北京女孩,在距离成为专家只有一步之遥的时候毅然选择了“离开全国最好的烧伤科室”。离开的原因既复杂又简单:辛苦的工作没有换来理解,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却得不到最起码的尊重。“我都已经在XX大学读到XX学位了,以我的聪明和勤奋,我做什么养活不了自己,我为什么要忍受这一切?”阿宝的这句话不知说出了多少人的心里话,那些不分白天与深夜的守护,那种转身离开的委屈,更与何人说?
不想干医生这行的人,还包括我和我的妻子。八年同窗,毕业后的我们都未曾再穿起过白大褂,我在这里码字的时候她正在隔壁备课,现在的她是一所专科学校的老师。对上临床这事毫无兴趣的我们在同学们眼中算是异类,但也有不少人佩服我们弃医的勇气,毕竟转行意味着8年的积累都化作云烟。确实,硕士毕业后的这些年我们的生活并不如意,但也能勉强养活自己。我的耳朵早已被“你为什么不去当医生,当医生多好”的叨陪磨出了茧。然而,说这些话的人基本都是对科室里那些事知之甚少的。你可能会笑话我年纪轻轻就怕受委屈,可不是嘛,我不想受委屈。但我得说,加个班熬个夜甚至挣得少什么的对于我们来说,根本算不上委屈,这只是家常便饭。其中的种种我不必明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如果你是一名医生或者医学生,多少应该能理解我。我俩当年也在广场上宣读过希波克拉底誓言,也在教室里啃过无尽的书本,也在病房里下医嘱值夜班。现如今理想撞上了现实。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远方你看不见的苟且,我只不过想活得自在。
我和阿宝的师妹并没有本质上的不同,她是遇难而退,我是在目睹了太多的“难”选择了提前回避。我们都不想再受委屈了。
不能干:钱没给够
“我认识的大夫哪个不是中产以上,你怎么还说钱没给够呢?”没错,给你看专家号的医生收入一点也不低,哪个领域的专家收入都不低。但从一个菜鸟医生蜕变为专家需要的成本不是谁都承担得起的。以我所在的北方某二线城市为例,7岁上小学,中学6年,本科5年,想进医院最起码得再读3年硕士,等你开始挣钱的时候已经26岁了,月薪大概是2800元。这时候你没有存款,面对的却是均价13000/m2的房子。假设你想买一套70平的房子,你可以在工作5年左右后凑够首付款。此时你30多岁两袖清风,而你的高中同学已经硕士毕业一到两年,拿着高出你一到两倍以上的月薪,比你早一到两年买房了。也就是说,医生的生活生活水平是远远低于同等学历的其他行业的。

人非圣贤,都想过更好一点的生活。医生也是人,付出这么多收入这么低,谁干?打开我的朋友圈,铺天盖地的比惨哭穷。我确信医生的生活并没有他们控诉的那般不堪,但我也确信,如果当年把学医的时间用在别的专业上,他们一定会比现在更加幸福。所以有这么一部分人,因为钱的问题放弃了医学之道。用医德来给他们施压未免有点太圣母了,有能力的人选择更好的生活并没有什么不妥。我不否认好多人在入行的时候抱着悬壶之心,根本没考虑过钱多钱少,问题在于仅靠一身正气真的能在寒冬取暖吗?如果医生的收入长此以往的低,医生队伍的整体水平会往什么方向发展呢?不是我不相信穷且益坚,而是我更认为坚当益富。比来比去,医生的收入,真的不高。所以仅从钱的角度看,医生这个职业不能干。
没得干:学校盲目扩招
医生培养体系和医学生教育体系就目前来看很难接轨,原因在于医学生的扩招缺乏计划性,你扩招了,我也跟着扩呗。数据总是这么无情,一边是近400万的人员流失,另一边却是50万的医生缺口。随着高校的扩招,医学生的数量不断增加。我07年上学的时候,专业有两个本科班和一个七年制班,等到我12年本科毕业,已经有5个本科班和两个七年制班,学生数量增长超过一倍。即便大部分医院在原有规模上都进行了扩建,但新增岗位远远不能满足新增医学生的就业需求。这么多无业游民怎么安置呢?考研呗。等大家都硕士毕业了,就更没法安置了。于是乎,今年的招聘中,我们已经很难在三甲医院中看到硕士岗位了——满城尽是博士生。没关系,硕士去低级别的医院也不是不能接受的。问题是,低级别医院中都塞满了硕士了,本科又扩招了,你让这些毕业生去哪呢?继续考研进入无尽的循环吗?现在看来也只能这样了。5个人竞争1个岗位不是问题,4个人另寻出路不难;当500万人竞争100万个岗位时,这可是400万人的就业问题了。

前面不是刚提到还有50万医生缺口吗?不用我说你也能猜到,这50万缺口集中在欠发达地区,本身就没有多少教育影响力,更别提大量建设医学院校了。就算这50万缺口通过各种手段填上了,不还是有300多万人没地方去吗?所以,相当大一部分医学生不是不想干,真的是成为住院医师比看病住院难太多。就算医学生都有一颗成为医生的心,也没得干。
医生都去哪了?考公务员、考教师、下海经商甚至创业,无论哪条路看起来似乎都比自挂医院这东南一枝强。有人不想干,有人不能干,有人没得干,你说400万医学生都去哪了?
说了这么多,该怎么留住这些医学生呢?这一问题短期内没法解决,更不是我在这里谈笑风生能解决的,所以我们看看问题就好。我国的经济发展处在换挡期,人口结构也面临巨大变化。这些年来,政府频频出手,却疗效欠佳。改革不能止步,因为没有量变,质变就无从谈起,但更多的还是要靠医学生自救。经过这么多年的高等教育洗礼,医生和医学生的能力肯定是有的,既然不知道该让他们去哪,不妨就给前路装好信号灯吧。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医学界精神病学频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