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不够会抑郁,晚睡晚起就安全了吗?
2017/6/7 医学界精神病学频道

每个人都会形成一个大致固定的睡眠习惯。而之前研究也发现,“夜猫子”的抑郁率较高。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晚睡型”更容易出现抑郁症状。
来源 | 大话精神
以往的很多研究已经证实,严重的睡眠功能障碍与心理/精神健康之间存在密切联系;而新的研究表明,即使是轻度睡眠不足也会同样对心理精神健康产生负面作用,显着增加抑郁、焦虑等不良精神症状的发病风险。那么,是不是睡眠充足就可以了呢?在相同睡眠时间的背景下,早睡早起型与晚睡晚起型有何不同?
上个月在弗罗里达州举办的内分泌协会年会的一项研究报告称,晚睡型的二型糖尿病患者比早睡早起的患者更容易出现抑郁症。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这可不算个好消息。之前研究表明,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联用抗抑郁药会增加代谢综合征和糖尿病的发病风险,泰国曼谷医学院副教授,首席研究员Sirimon Reutrakul教授说,先前研究显示,未经治疗的抑郁症可能导致糖尿病患者自我保健、血糖控制和糖尿病并发症的不良结果。同时,二型糖尿病患者比一般人群抑郁症的风险更大。
“晚睡型”的特征是晚上睡得晚,早上起的也晚(小编恰恰是这类人),“早睡型”的人恰恰相反。不管是工作原因还是个人原因,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基本上都倾向于做个“早睡型”的人,这也是遗传-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每个人都会形成一个大致固定的睡眠习惯。而之前研究也发现,“夜猫子”的抑郁率较高。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晚睡型”更容易出现抑郁症状。

地理位置也可能会影响睡眠时间(赤道附近的人更容易成为“早起的鸟儿”),研究人员同时对芝加哥和泰国两个地区的糖尿病患者进行研究。泰国小组使用“晨型人和夜型人调查问卷(Morningness-Eveningness)”进行评估,抑郁症状由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nter for Epidemiologic Studies Depression Scale,CES-D)评估,使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估睡眠质量,并收集人口统计学、糖尿病史和并发症,以及从医疗记录中心检索HbA1c值。
研究人员发现“晚睡型”与较高的CES-D评分显着相关。即使研究人员调整了睡眠质量、年龄、性别、种族、胰岛素使用情况、PSQI评分和其他可能影响抑郁症的因素,这一发现仍然保持不变。
美国组涉及194名患者,70%为女性。泰国组涉及282名患者,67%是女性。芝加哥患者在2月至四月上旬回答调查问卷,而在几乎没有季节性气候的泰国,患者全年参加。
Reutrakul说,这些发现支持二型糖尿病患者的昼夜节律调节和心理功能之间的关联。同时,她也强调,这项研究并不能证明二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她说:“我们需要进一步在昼夜节律的帮助下探索二型糖尿病的干预措施,比如光疗法和使用褪黑激素。对抑郁症和昼夜节律功能之间关系的了解有助于我们找到改善糖尿病患者身心健康的策略。”
参考文献
JoAnn Blake. ‘Night Owl’ Schedule Linked to Depression inType 2 Diabetes. 2017 Psychiatric news.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医学界精神病学频道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