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你的肝,请“嘴下留神”
2015/8/11 医学界健康生活

     现如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大众的消费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在外面吃饭的几率远远大于在家里,尽管在外就餐比较方便快捷,但任何事物都是有利有弊的,而在外就餐往往“风险很大”。

    

     什么“风险”呢?

     大家肯定以为是细菌、病毒等之类东西,当然,这些也是风险,但今天要告诉大家的这个风险叫做——黄曲霉毒素。黄曲霉毒素是黄曲霉和寄生曲霉的代谢产物,它是一种真菌。最早是在20世纪60年代英国发现的。目前已经分离鉴定出12种,包括B1、B2、B2a、G1、G2、GM、H1、M1、M2、P1、Q和毒醇。当食品未能及时晒干或者是储存不当时,往往特别容易被寄生曲霉污染而产生此类毒素。据报道,黄曲霉毒素的毒性比3,4苯并芘大4000倍;比二甲基亚硝胺诱发肝癌的能力大75倍;比砒霜大68倍,仅次于肉毒毒素,是目前已知霉菌中毒性最强的,所以早在1993年黄曲霉毒素就被世界卫生组织划定为1类致癌物,它是一种毒性非常强的物质;它的危害性主要是对人和动物的肝脏组织有破坏致癌作用,严重可能会导致死亡。其中M1和M2主要存在于牛奶中,在天然污染的食品中以黄曲霉毒素B1最为常见,而B1也是毒性及致癌性最强的物质,其半数致死量为0.36毫克/公斤体重。黄曲霉毒素主要容易污染粮油、动植物食品,例如:花生、玉米、大米、坚果类、肉类、乳制品等,其中以花生和玉米最为严重,尤其是在高温湿度较大的地区它的出勤率就更高了。

     其实,黄曲霉毒素最与食品安全相关的一个特性是极具耐热性,一般烹调加工温度是不能将其破坏的,它的裂解温度为280℃。当黄曲霉毒素进入机体后,在肝脏中的含量是最高的,结合其具有的强烈的致癌毒性,故长期食用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食品容易导致肝癌。

    

     当然,大家也不必惊慌,对于正常健康人来说,黄曲霉毒素如果不连续摄入,一般不会在体内蓄积,一次摄入后1周左右可经呼吸、尿液、大便等排出。但有研究报道,对于肝脏本身具有基础疾病的人来说,例如:肝炎、肝硬化、酒精性肝病等患者,黄曲霉毒素对其肝脏的致癌性更强,所以,这类人必需更加提高警惕,因为其本生肝脏的代谢解毒能力就比正常健康人弱,在饮食上更应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和注意平时的饮食卫生。

     无论是正常健康人还是肝病患者,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应该注意尽量减少在外就餐的次数,管好自己的嘴。尤其是现在一些不法的商家,为了盈利便不择手段,用一些化学、工业添加剂、发霉的原料进行食品加工。

     因此,我们应该尽量食用新鲜、绿色食品;平时购买商品时,也应注意保存期;自己存放食品时,注意最大限度避免其霉变,尽量放置在低温、通风的环境中;有的老年人非常节约,连发霉的食品也不舍得丢掉,其实,在节约和健康不能两者都兼顾的情况下,首当其冲还是应该选择健康。

     希望大家都能养成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

     更多精彩内容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医学界健康生活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