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告别的不只是”康“与”熙“
2015/10/20 传媒1号

     点击上方蓝字,订阅“传媒1号”

     作者 | 刘丹

     本文为学院专栏作者原创文章,转载须经授权。

    

     前几天刷微博,正巧刷出蔡康永更博,看到他说”我的康熙时光,再见了”,脑子突然挺乱的,心情也一下子变得不知道怎么形容,就这么突然的被迫见证了一个娱乐神话的历史一刻,如鲠在喉。

     记得在上学的时候,每份打包回宿舍的外卖都是为了配一集《康熙》,因此每餐午饭都严格多控制在了45分钟以内,浑然不觉每餐午饭是什么味道,但会记得配着午饭看到节目里的嬉笑打闹的有趣或无趣的各种话题,经常出现在宿舍里的画面是打开的电脑前摆着碗午饭,坐在电脑前边往嘴里送饭边目不转睛的盯着屏幕,还时不时神经质的笑到喷饭。之后,餐桌上拾获的这些话题又演变为饭后的谈资,跟朋友们很多聊天的内容都源自这档节目里的传递出的信息。而面对《康熙来了》的停播,对我来说更有一层特殊的意义,这是我追随这档节目的第七年,刚好到了之痒之际。我是个喜欢研究一切媒体生态中出现的新事物的人,但同样也是个喜欢怀旧的人。因此,面对这样电视综艺里的大事件,又是这样一档包含着私情的节目我不知道能为他做点什么。只好在感性的抒发之后,静下心来好好准备一场正式的告别。

    

     告别一个“陪伴式”节目

     从2003年至2015年,《康熙来了》是一个迄今播出了12年的日播节目,对于电视节目来说,十二年的制作播出不是易事,目前内地综艺节目除了《快乐大本营》几乎没有哪档节目可以如此常青了。可能难得的是日播节目中却仍然保持着较高的话题饱和度,每期节目围绕着不同的话题请到不同的嘉宾,很多嘉宾与主持人的互动其实都是些家长里短的小细节小事情,时不时会丢出笑料,还会夹杂歌舞模仿等表演项目,增添节目看点。很多火爆的话题或者话题中引发的讨论片段,轻易就能博得版面也似乎是这个节目最好的褒奖。很多人会和我一样,把这个节目当成“饭伴“趁着吃饭时候看,或者当作“旅伴”打发坐火车的无聊时光;通过节目走进主持人和嘉宾们的细细碎碎的生活话题,甚至很多节目中的常客都也变成了我们的老熟人,竟然也开始了解他们的喜好以及故事。

     其实台湾做了超过十年的日播节目绝对不只是《康熙来了》,谈到节目做这么久会不会觉得开始重复,是不是到了离开的时候了?蔡康永说,有的节目,比康熙来了集数还要密集一点。那些主持每次到了股票下跌的时候就要聊股票下跌的原因,到了台风来了就要聊台风之后的重建,问题都是一样的,谈一样的事情,还是乐此不疲。他告诉观众:“如果你觉得康熙重复那是你离开康熙的时候到了,表示我们提供的乐趣你已经见识过了,你应该迈向下一步去看更多好玩、跟康熙不同的事情。”这个节目就像是一所学校,念满了该学的课程,就可以毕业做告别了,即使《康熙》还在继续,成长了的观众也会离开。

    

     告别一场以身展演的狂欢

     目前的综艺节目无一例外的企图构建一个巨大的狂欢派对,《康熙来了》也不例外,它的出现展现出了一场场真正的访谈中的狂欢派对。不再中规中矩的你问我答,每期节目都会设置一个狂欢主题,就像是举办主题派对一样,狂欢的工具也不只是单纯给予语言的最大限度自由发挥平台,更是由主持人小S身体力行,带动嘉宾一起最大限度的演绎着夸张搞笑的节目段子,在追捧、嘲讽、调侃中获得快乐的满足。更多时候我们发现令我们捧腹大笑的就是节目开启了这些身体语言与有声语言结合的狂欢模式,从康熙开播初期就上演着小S坐到李敖、马英九的腿上的戏码,最后又有“见色”就趁机“揩油”的与刘德华贴身热舞、顺势摸赵又廷胸肌等出位表现,甚至后来这种“出位”的另类表演成了凡来上节目的男明星们都要经历的“保留项目”;后来,除了小S的随时热舞、随时飙戏、随时飞奔扑怀之外,节目里又添加了擅长模仿的陈汉典,进行各式各样的角色扮演外,加上自我在节目中较低的姿态定位就与其他两位主持人形成了有意识的身份反差,解除了主持人的固定形象,强烈的反差和自由不羁的角色设定给予观众足够的感官刺激。观众被这股狂欢热潮裹挟着自由漂流着。

    

     告别一个制造隐私的公共客厅

     了解更多明星们的隐私也是吸引很多人观看节目的很重要一部分原因。而康熙来了似乎也很热衷于挖掘帮助好奇的观众挖出猛料。也许正是因为狂欢的氛围,总是会在火热的节目气氛中,来参加节目的嘉宾们也毫不吝啬的爆料自己;恋爱状况、夫妻关系、婆媳关系,也成为了节目里的必答题。小S甚至还不惜再以身示范,经常将夫妻关系、婆媳关系、育儿观念等私密的事情挂在嘴边,用自嘲的方式自我揭露。最近一期收视率较高的“小S和黄子佼世纪大和解”节目中,我们真实的见证着小S与前任男友的冰释前嫌,很多网友感慨“见证着小S少女的偏激与成熟后的平和是一件太感人的事情。”节目里已经不再只顾消费明星制造话题,更多正面分享,让明星们由被消费转为主动分享,还原真实。

     “讨厌做作,拒绝崇高”是康熙来了的一贯叙事原则,不按常理出牌,问话犀利辛辣是主持人强烈的个人风格,跟来宾插科打诨,言辞交锋,或互相调侃,自我调侃等建立起了康熙主持人自己的文化制度与访谈规则。面对这类隐私挖掘小S与蔡康永通常一唱一和,他们一起试探、乱闹、直击或者戳破嘉宾们的心理防线。无论多严肃的嘉宾总会被主持人们闹得招架不住,把公共舆论场变为了个人的娱乐化的“公共客厅”,主持人们总会随着嘉宾的故事见缝插针,引爆话题。索性,到后期一些经常上节目的嘉宾干脆放弃抵抗,自己开始掏心窝。

    

     告别闲谈中的人性光辉

     很多学者批评《康熙来了》是一档没有营养的“娱乐快餐”,而作为节目的“死忠粉”大多会反击,因为我们在节目中往往会看到满满正能量,传递出太多的快乐因子,甚至引领着很多时尚潮流,很多人会赞赏小S在节目中流露出的真实与自由,很多人会感叹康永的才气和“和事佬”般的高情商,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若访问的来宾是当下新闻事件中的当事人,他们并不忌讳不躲闪,看似咄咄逼人却点到为止,只问经过,不判断对错,牵扯到礼貌涉及到底线的问题,总会先询问嘉宾们是否可以接受。尽管在狂欢环境中,还是坚持会话中的尊重原则、平等原则,无论是小明星还是大巨星,都愿意耐心去聆听他们的故事。在节目中他们并不直接表达人生观点而是用逗趣的方式让观众在嬉笑怒骂中心领神会。

     如今,我当了老师,再问我的学生们最喜欢的综艺的时候,答案已经五花八门了,包括日韩欧美内地和台湾,但答案的共性是大家现在喜欢的都是能带给我们娱乐又在轻松之余提供给观赏者们多样而又真实的人格特质和人性特点,甚至是生命经验。告别了康熙,对于我而言,像仪式一样,跟节目中的一切优秀品质也一一告别,期望今后这些品质更好组合呈现出更好的新的节目,可以陪伴我们更久。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传媒1号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