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好生意:秋交会影视大佬的算盘如何打?
2015/10/22 传媒1号

     点击上方蓝字,订阅“传媒1号”

     作者 | 浅度

     本文为学院专栏作者原创文章,转载须经授权。

     这两天的2015秋季“北京电视节目交易会”(简称“秋交会”)可谓热闹非凡,一共有600多部电视剧亮相,吸引各方关注。会间三场高峰对话更是聚焦内容产业的新空间。

    

     北京光线传媒董事长王长田

     王长田说,光线以综艺起家,然而这个自1999年7月1日起,他苦心运营了16年的综艺时代,这个承担光线3、4百人的昨日支柱,却也情非得已地由他一手终结。面对向综艺大门蜂拥而入的海内外牛鬼蛇神,光线却似乎成了这波浪潮里唯一一股逆流,它虽壮大却在洪流之中显得如此孱弱与不足挂齿。人们只会一边挤破头地往前冲,一边惊讶地回问,长田兄,您干嘛呢?王长田一半苦笑一半解脱地回应:因为你没有样本户。

    

     北京国立常升公司董事长张国立

     张国立说,一剧两星来了,一剧一星还会远吗?他要趁广电总局彻底拍死电视剧之前,给自己再谋出路。于是,综艺圈,他来了。

     那么,是否有一套公允的标准,客观的决断,市场的法则,容我们在观点对立的左右,寻找到自己的坐标呢?

    

     政策

     中国的影视人真是世上抗变数能力最强的一群活物,咱要面对的不但来自市场的蝴蝶效应,更要扛得住政策的风晴雨雪。而往往,两者之间还非得打对台戏,让我们在夹缝中像极了夹在婆媳关系里叫苦连天的丈夫。不,咱连叫苦的权利也没有,因为影视人的天职之一是娱乐。

     若要以政策货比三家,电影显然是广电捧在手里的宝儿。前有电影国产保护月,后有尺度的宽松处理,在政策上占尽上风。但政策的利好也与竞争的态势有关:电影竞争的是国际级的电影公司,高大上的气息迎面扑来;电视剧、综艺节目,毕竟还是关着门的自家事儿,当然政策上要给电影穿上金丝软甲,以护我国威。

     电视剧呢?纵观二十余载国产电视剧的发展史,或许就是一场广电老爹对电视剧的家庭管教史,政策的一再缩紧,播出的体量减小了,内容的尺度紧箍着,于是电视剧人的活动范围就是广电老爹为你画好的四方格子,敢越雷池一步?打!

     电影有百年史,电视剧有成年史,综艺虽说稀稀拉拉地跟随了多年,但真能说长成一枚疏阔蔚然而有对话能力的影视家族成员,的确也只有这三年的光景。虽然,广电老爹也毫不吝啬对这枚新生儿的管教,但对比综艺的长兄电视剧,怎么也还是相对宽松些的。

    

     行业风气

     本文开篇就以王长田之口,道出了综艺圈的难处,买收视。然而,这何尝不是整个影视圈的痛脚?有人买收视,就有人买票房;有人雇水军,就有人做黑子。影视圈里的坑糜一气在我看来收尾贯通,并不存在着电影更加干净,电视节目更加黑暗的高下之分。也许,唯一一块最公允的自净地,就是网络了吧!

     然而,虽然咱的评估系统像极了市场上注了水的猪肉,但的确还是赶不尽潜心修炼鹤立鸡群的业界良心。电影界在被诟病了多年之后,近两年拿出来的作品大抵还是把故事给说明白了,电视剧圈最讲担当的当属山影,前有《闯关东》《北平无战事》今有《琅琊榜》《伪装者》,即使做流行也做得够情怀。而综艺呢?它不是“艺术”,没有电影、电视剧的自带光环;它不是“作品”,没有电影、电视剧的成就斐然。然而,我仍相信综艺仍可以有情怀、有担当,只要有情怀、有担当的人来做,综艺只是表露出来的载体。只是,容我闭眼,等他来。

    

     吸金能力

     王长田为大伙算了一笔账,电视剧的收益规模在150个亿左右,电影的收益规模预期可在未来达到1200个亿,其中细致的推导模型可能只有王总自己最清楚。虽说可能有放大之嫌,但电视剧的紧缩是不争之实,电影的壮大也是眼见之景。而综艺,近年来的水涨船高更是有目共睹,冠名费为什么能要出天价?明星出场费为什么能跌破眼镜,明明这付出的劳动力与电影、电视剧的辛勤不成正比。不是泡沫,不是虚高,答案很简单,这是需求啊!市场的需求当然明明白白地铺开在市场的价格之上,且不以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

     因此,让我们对比一下电影、电视剧、综艺到底哪家强。电影虽说在王总描绘中规模宏达,然而真能盈利的电影就只有10%;电视剧在电视平台上收缩了成本,因此也许未来更好的出路是与网络平台的深度合作,然而,这也是一条正在前行的路;综艺有广告商保驾护航,有IP延伸的可持续发展,却也有从蓝海转红的一点堪忧。

     于是乎,选择无外乎是一种投资模式与投资心态的择选。选择电影的,大抵有几分豪赌豪迈的胆识,选择电视剧、网剧的,大抵有几分共同成长的较劲,选择综艺的,大抵有几分短线回收的中国大妈式投资的求稳。

    

     发展阶段

     从《定军山》至今,中国电影史已逾百年,除了奥斯卡,基本重量级的电影奖中国电影人也都沾沾手,站站台过了。而在时代的转向下,电影也开出了老树新花:风格从沉郁厚重转向了轻快戏虐,运营从面向大奖转向了面向观众。在已然有海量教材、海量案例的成熟体系中,它是难度最高却师法有门的影视产品。

     中国是全球电视剧剧集产量最高的国家之一,千锤百炼的反复作业下,虽然业内中人不知何以还是没有形成细致的产业分工,还是没有形成完善的编剧体系,侥幸的是,多少还是积淀下了一些成熟的剧种,一些优秀的行业精英(虽然,当精英只是独角英雄而非可复制的体制,仍让人扼腕)。

     综艺呢?则像极了嗷嗷待哺的婴儿,既没有成熟的大脑(咱仍然还是大规模依赖国外模式),又没有强壮的四肢(国内优秀执行团队顶多3支半,湖南1支,灿星1支,江苏、浙江、东方各半支)。

     而偏偏,这个最孱弱的影视小弟碰上了最旺盛的市场需求,当“一剧两星”提高了电视剧的单集报价,当两集连播缩短了广告容量,当广告主顺着政策的风向纷纷转场,当综艺自个儿也非常争气地出了多个全民现象级的大热IP,哥哥们忙不迭地挽起袖口,仗义大喝:兄弟,我来!

     纪录片出身的哥哥们说,我们最会抓人物,抓细节,我们来教你怎么把真人秀做得够“真“;电影出生的哥哥们说,我们最会讲情怀,我们来教你怎么把真人秀做的够“人”;电视剧出身的哥哥们说,我们最会玩剧情,编人物,我们来教你怎么把真人秀做得够“秀”;于是乎,影视一家人因为综艺这个小弟弟呼啦啦地大团圆了,无怪乎人家综艺叫“综艺”。

     但不管是处于怎样的初衷与目的,这的确是中国综艺圈的幸事,缺团队,缺创意,缺经验,在这场影视圈里的小迁徙下,似乎有了弥合的可能。而无论其中带来几多竞争,几多萧条,受惠的的确是天朝的观众们。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传媒1号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