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谈“雷洋之死”时,我们在谈些什么?
2016/5/11 传媒1号

     点击上方蓝字,订阅“传媒1号”

    

     (图片点击可放大)

     来源:长安剑微信公众号(ID:changan-j)

     29岁的人大硕士雷洋涉嫖猝死,“刷爆”了所有人的朋友圈。

     它很难不火爆。因为,实在太具戏剧性:一个孩子刚出生的高材生爸爸,在夜里出发去机场接亲属途中,被警方以涉嫌嫖娼抓捕。而后,雷洋激烈拒捕、不惜跳车,致心脏病突发猝死。一夜间,大喜变大悲,留下唏嘘无数。

     随后,昌平警方公布了初步案情。但各种讨论、质疑,仍在持续攀升--

    

     为什么几乎每一个人,都在谈“雷洋之死”?因为它的讲述方式,暗含了隐喻,而这些隐喻,轻易地击碎了许多人内心的安全感。

     当我们谈“雷洋之死”时,我们首先谈的是无名之火。近期,一个个普通人“之死”,在朋友圈里,频繁发酵为热点。“魏则西之死”、“陈医生之死”、“雷洋之死”,没有任何联系的三者,偶然地,在时间上前赴后继,也成为了舆情联想效应的天然主角。安全感是人的第一层次需求,这一敏感神经若短期内被一再触碰,人们内心中便会不断积聚起一种越来越强烈的不满。地火在地下运行,一旦找到出口,很难不喷发成冲天的明焰。

     当我们谈“雷洋之死”时,我们很多时候谈的是标签。“人大硕士”、“环境专家”、“孩子刚出生”、“结婚纪念日”......围绕着雷洋之死,很多媒体、自媒体的讲述,都不自觉地以上述标签起始;与之对照的是,分配给警方的标签,多是“孙志刚之死”、“暴力执法”......这,也许是新闻规律。在真相水落石出以前,媒体的追问,是所有人逼近真相的利器。可惜,当所有人都通过标签,认定了雷洋是一个“美满的、上进的好人”时,“嫖娼”、“猝死”似乎就只能被认定为警方的阴谋,别无他途。如果你还在等待真相,那很遗憾。这时,标签,却成了通往真相的路障。

     当我们谈“雷洋之死”时,我们本质上谈的是自己。年轻、高材生、留京工作、新晋爸爸,如果我们认定雷洋--这位雷锋的老乡,是一个“美满、上进的好人”,那么,他真的离我们如此之近。他的猝死,也就格外令人不堪忍受。正如今天一篇爆文所说:“屏幕背后的眼睛们一边读着新闻,一边总会在心里拿个镊子,在命运的天平上调整筹码,自觉或不自觉地测算自己和不幸的潜在距离。”我们关注雷洋之死,是同理心让我们都在自问:“我,会不会是下一个雷洋?”

    

     雷洋家人接受记者采访

     从这个意义上,“雷洋之死”像一面镜子,我们在上面投射情感、各取所需。但剥离重重的口水、质疑、阴谋论,我们必须回归一个本质问题:谈雷洋之死时,真正该谈的是什么?长安君觉得,首先是事实。不被舆论迷雾所裹的事实。

     为什么警察一定是坏人?一定会“暴力执法”?为什么人大硕士一定是无辜?为什么平素看上去身体健硕就一定不会突发心脏病?……“刻板印象”啊“刻板印象”,这些年中国舆论场总是挥之不去的梦魇!

     在长安君眼里,事实是:“人大硕士”身份,跟雷洋是否会嫖娼有关吗?无关。毕竟,学养不能替代私德。

     雷洋身上的淤伤,乃至其死亡,跟警方暴力执法有关吗?有可能。目前,检方已介入调查、北京市公安局督察部门也在全力工作,据媒体报道,执法现场还有众多围观群众。如果有执法记录、证人证言,公布出来,肯定比“脑补情节”更有说服力。

     雷洋平时“身体很好”,跟心脏病突发猝死有关吗?有一定关联,但概率不是零。有谁能够了解雷洋的病史?你我说了都不算,更深入的调查,特别是尸检结果的认定会给出权威的答案。而这么万众瞩目的案子,要彻底搞清,需要时间。

     ......

     今天,有一句话同样刷爆朋友圈:“每当有了热点事件,微信群就成了编剧群。”咱们不能苛责舆论。因为截至目前,除了昌平警方不够详尽的官方回应,能够一举解答家属所有疑点的证据,迟迟未公布。尽管那么焦急、迫切,我们的确处在真相的“空窗期”。

    

     媒体公布的雷洋涉嫖娼被抓的足疗店,在其小区附近,已停业供警方取证。

     而“当真相还在穿鞋,臆断往往已经跑遍半个舆论场。”根据家属提出的疑点,很多人心中的“雷洋之死”,估计是这样的:雷洋出发接机,遇到警察构陷,被扣上“嫖娼”的帽子后,雷洋激烈反抗,被警察暴力执法活活打死。之后,警方为了隐瞒事实,破解了雷洋的手机密码,删除了里面的很多信息。并故意拖延了通知家属的时间。

     这个版本,很符合大众的“一贯印象”。尤其是“活活打死”四个字,警察凶神恶煞草菅人命的丑恶嘴脸立马就形象了起来。但在首都北京,在那么多围观群众眼前,警察这样戏剧性地执法,实在是,有点不合逻辑。今天,不少警察开帖用技术流去“分析”上述疑点为何不靠谱。有犯罪心理学专家也推测了另一种可能:

     比如,雷洋出发去接机前,在小区附近的足疗店里嫖娼后,出来时,被已经接到举报的警察抓捕。适逢“结婚纪念日”、“刚做父亲”、“亲属到来前夕”,自己又一向声誉良好。出于对“前途尽毁”、无颜面对家人和同事的恐惧,雷洋拼全力拒捕,在心理压力和体力的双重透支下,心脏病突发。送医后,雷洋不治身亡。

     再也许,这些都不是真相,也未可知。

     其实,无论是哪个版本,对雷洋和他的家庭来说,都是悲剧。死者为大,一个妻子失去了丈夫,一个孩子失去了父亲,值得我们每个人悲伤和惋惜。但这不意味着,此事不会反转。因为社会经不起一个个“背锅侠”,真相,对哪一方都很重要。而我们的关注,就构成了拷问真相的力量。不隐瞒、不护短、不迎合、不迁就的依法办事精神,则是真相之路上,最不可或缺的东西。

     但是,心若被标签充满,真相即使到来,也很难有容身之处。

     令人担心的是,在当下舆论场的食物链中,立场会变得比真相重要。当“你为谁说话?你的立场是什么?”取代了以是非为锚,“雷洋之死”会不会变成一场“以屁股定事实”的站队?有一则评论这样说:“与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生物食物链逻辑相反,舆论食物链的逻辑是弱者吃强者。”在雷洋-警方二者中,警方因“强者的原罪”,而很容易成为舆论场上天然的弱者。如果早在真相抵达前,“疑者恒不信”就已成定局。那么,事实、道理、证据,又有何益?只要看看各自身份标签,就决定了赢家。

     若真如此,我们将退回到一种新的丛林规则。可贵的是,今天,在舆情高热质疑声重的时候,还是有一些理性的声音在生长。不少网民在呼吁,“给真相留些时间”。这种宝贵的理性,让长安君觉得,其实我们并不孤独。

     最后,用个人很喜欢一句话作结:“在众声喧哗的时代,所有杯子彼此注水。在注水与被注水的大循环中,随时准备自我清空,是一只杯子的修养。”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传媒1号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