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人民日报》两度长文评论 《中国民歌大会》高度何在?
2016/10/20 传媒1号

    

     央视国庆特别节目《中国民歌大会》可谓刷屏了整个假期综艺档,引发了社交媒体的广泛讨论,收获了观众及媒体的一致好评。10月10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刊发《<中国民歌大会>:中国民歌的纪录片》点评节目,今天《人民日报》又撰写近3000字名为《用民歌接通历史血脉》的长篇评论高度赞扬节目,认为其:充分挖掘了民歌背后的历史脉络与人文内涵,是对民歌原生态的高度呈现。获得《人民日报》两度长文评论,《中国民歌大会》凭借了什么呢?

    

    

     追本溯源,自始至终坚持原生态

     10月20日,《人民日报》第24版头条“艺文观察”见刊半版文章《用民歌接通历史血脉》,对国庆期间在央视综合频道、综艺频道联袂热播的《中国民歌大会》进行了深度点评。文章通过对节目中一些民歌节目示例的展示,对节目自始至终强调的“原生态”进行了高度赞扬。

     节目一共包括“河水天上来”、“长歌万里行”、“共饮一江水”、“大海故乡情”四辑八集,其最大特色便是对民歌的原生态呈现、以最原始的方式为广大观众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中国民歌地图。

    

     在节目中,观众欣赏到的是真实质朴、元气淋漓,饱含着浓郁生活气息与地域特色的民歌民调。它们之中,有的是为我们所耳熟能详的歌曲——如江西民歌《十送红军》,它取材于赣南的采茶调,早已家喻户晓;有的还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因此也带给人们耳目一新的惊喜——如贵州黎平的“侗族大歌”,成百上千的人聚在一起放声歌唱,欢快时如百鸟扑林,豪迈时又如万马奔腾,充分体现了侗族人民以歌为乐、以歌为宝,在歌声中交流感情的风俗民情。

    

    

     无处不在的“匠人、匠心、匠事”

     每一首民歌,都是一段至诚至信的故事,而如何将这些情感从真实的生活场景移植到舞台之上?此次《中国民歌大会》的团队着实花了很多心思,无处不在的匠人、匠心、匠事是节目大获成功的又一关键点。

     在节目录制期间,安排综艺频道当家主持人全部亲自带队跋山涉水,寻找原生态的民歌和歌者进行采访交流,只为让观众在欣赏歌曲时能够产生一种代入感,宛若在看一部宏大的民族风情纪录片。其设置的传承人方阵,更是让目前最高水平的民歌传承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全部亮相,用最淳朴、最天然的声音为观众演唱经典民歌,展现自己家乡的风采。另外,节目还设置点评嘉宾阵容,由田青、李松、王黎光等人担任, 讲述民歌故事,用言简意赅、通俗易懂的语言普及民俗文化知识。

    

     无论是台前还是幕后,《中国民歌大会》都拿出了最具备“工匠精神”的团队全力打造,其以民族民间原生歌曲为内容主体,通过准确的思想定位、精心的总体设计、丰富的艺术手段、精美的舞台呈现,来唱响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好声音,体现民歌与祖国秀丽山川、人民生活劳作的紧密关系,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全方位展示中国民歌艺术的魅力。

    

    

     以文化之名重新定义“现象级”

     正如《人民日报》引用的学者田青“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是维护民族国家统一的最坚实基础。而我们的文化自豪感,是团结、凝聚、唤起一个民族精神力量的最核心的东西”的点评,其以“民歌在我们的耳边响起,都会在我们的血液里引起回响,让我们听到共同祖先的遥远召唤,感受到民族同胞的血肉亲情”对民歌在传承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进行了高度赞扬。

    

     短短几天,《中国民歌大会》成为了国内外众多媒体及网友、观众热议的焦点,在电视市场“明星霸屏”的时下,《中国民歌大会》选择以传统民歌文化切入,以前所未有的规模重新定义了“现象级”节目。完美为观众呈现了节目的创新模式、制作团队及艺术家阵容,客观体现了央视作为国家级媒体平台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决心和实力。

     早在节目播毕的第二天,《人民日报海外版》便以“一部中国民歌的纪录片”报道了《中国民歌大会》。文章评论道:这个节目在合适的时间,提供了合适的平台,让观众有机会走近民歌,接触和感受真正的文化国粹。

    

     据悉,《中国民歌大会》受到观众的广泛好评,在社交媒体引发了观众的热烈讨论,很多年轻网友纷纷为这台节目点赞,认为这台节目“让我们年轻人听到了来自历史、来自乡土的歌声”。相信那来自生活深处的歌声,会使一代代人对自己的历史传统、民族同胞、脚下土地,都生出永不泯灭的敬畏之心与感激之情。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传媒1号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