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4》:一档现象级电视节目所走过的路
2016/11/6 传媒1号

    

     本文为学院专栏作者原创文章,转载须经授权。

     在中国,电视节目的发展同样面临特殊国情。首先,政策和导向对电视节目的影响无远弗届,没有从业者敢忽视这一点。其次,中国电视节目竞争的激烈程度在全球范围内也是不遑多让的,比收视,争喜新厌旧的观众,留钱包日趋收紧的广告主。

     我还记得,13年10月份第一次在电视上看到《爸爸去哪儿》这个节目时,大为惊艳。一群明星爸爸带着自家小孩,去山里体验生活,拍得有点像纪录片,又暖又萌,很适合过冬。节目播了一期,微博上就爆了,之后收视线陡峭上升,火遍大江南北,那段时间地铁、公交车、商场里都在唱着《爸爸去哪儿》的主题歌。

    

     说《爸爸去哪儿》是中国综艺的“现象级”节目,这丝毫不为过,其成功带来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节目每播一期,爸爸和孩子们的相处细节都会引发社会上对亲子关系的大讨论。录节目的地方变成知名景点,所谓“爸爸去哪儿哪儿就火”。参加节目的明星们身价大涨,靠晒娃焕发第二重艺术生命,广告代言一波波找上门。以往对家庭、孩子讳莫如深的明星艺人,也不遮掩了,找到了又一条涨粉途径。湖南台开发手游又搞大电影,也就是当下时称的IP开发,赚得盆满钵满。谢涤葵咸鱼翻身,成为炙手可热的综艺导演,甚至带动沉寂已久的《变形计》复播。户外真人秀进入大众视野,亲子类节目扎堆涌现,不少人发现“咦原来韩国模式这么好用”,韩国综艺模式开始被一茬茬收割,于是两年后大家发现“韩国模式几乎快被中国人买光了”。

     率先做出这档节目的谢涤葵团队和湖南台应该感到骄傲,《爸爸去哪儿》达到了一档电视节目所能到达的高度和荣光:它创造的商业收益、对电视业的震动和引领、引发的社会话题和热度,难有匹敌。可以说,从《中国好声音》、《爸爸去哪儿》开始,中国综艺节目就迈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即使这种快速发展,是以从国外引进模式为开端的。

     在中国,电视节目的发展同样面临特殊国情。首先,政策和导向对电视节目的影响无远弗届,没有从业者敢忽视这一点。其次,中国电视节目竞争的激烈程度在全球范围内也是不遑多让的,比收视,争喜新厌旧的观众,留钱包日趋收紧的广告主。在企业广告投放预算整体削减的情况下,为了在这个寒冬活下去,马太效应已经很明显的卫视更加拼命地抢夺能一炮而红的收视利器。比起自主研发,引进或者模仿要来得更安全、更高效。另一边,家底丰厚的互联网企业则在一旁虎视眈眈,切入内容生产领域不断攻城略地,准备干掉电视,占据下一个风口。

     《爸爸去哪儿》很快就面临了政策带来的困境。2015年7月,总局发布《关于加强真人秀节目管理的通知》,此时只是原则性和引导性地要求“真人秀节目应注意加强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尽量减少未成年人参与,对少数有未成年人参与的节目要坚决杜绝商业化、成人化和过度娱乐化的不良倾向以及侵犯未成年人权益的现象”。《爸爸去哪儿》、《爸爸回来了》等亲子类节目初现危机。2016年4月,总局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的通知》,加码要求“严格控制未成年人参与真人秀节目”,原则上上星频道不允许再播出明星子女参与的真人秀节目,业界俗称“限孩令”。“限孩令”之后,《爸爸去哪儿》起初表示不再制作播出,之后决定变成网综换档芒果TV。

     如若不是“限真令”和“限孩令”的接连出台,《爸爸去哪儿》自身也有难以为继之势。事实上,韩国原版节目《爸爸!我们去哪儿?》在2014年播出两季后就停播了,而中国版却熬到了第四季,《爸爸去哪儿》的本土化改造无疑是成功的。但从几乎“零差评”的第一季往后,《爸爸去哪儿》的口碑和收视逐渐下滑,原因有很多:选角问题,同类节目竞争,审美疲劳,模式老化,观众对成名节目更挑剔,制作团队为求突破用力过度反而弄巧成拙,等等。普通观众感受最明显,节目变得不如以前好看了。第一季我是一集不落地追着看的,为了看Kimi、石头、王诗龄、Cindy、天天,周五晚宁愿早点回家,守在电视机前。第二季开始,莫名其妙多了很多无须有的纠纷,剪辑也变得狗血、暧昧起来,看似戏剧冲突变强了,暖心的氛围和底调却弱了。第二季也伴随着不少负面新闻,随着节目的播出,网友对孩子们多了很多臧否和评断,各种谁家娃的粉与谁家娃的黑互掐,以至爸爸们联名发微博抵制网络暴力,不少人认为这个锅该由节目组来背。第三季换了导演,节目形式也有了往剧情式综艺靠拢的创新,但收效一般,剪辑狗血、强组CP(胡军X刘烨的CP是大热点)现象依然存在,后期加入王宝强父女更是突兀。不过因为有诺一、夏天这些流量担当在,《爸爸去哪儿3》的搜索热度看起来还不错。

     从大家熟知的卫视晚间10点档移至自家网络平台播出,这对《爸爸去哪儿》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一部分观众会流失,节目在芒果TV播的影响力和广告效益都远远不及在卫视。今年转道芒果TV的《超级女声》也悄无声息地扑街了。可从另一方面来说,这又是一次创新的机会,毕竟从电视综艺到网络综艺,不只是播出平台的变换,会有很多新玩法,相对地尺度也会宽一些。

    

     《爸爸去哪儿4》果然有不少变化。以往的全明星子女改成了“明星+素人”的组合,考虑到素人因素的可看性,选拔的两个素人小孩崔雅涵(“阿拉蕾”)、李亦航都有着高颜值、高双商和强表现力。节目还首次设置了“实习奶爸”的角色,形成了韩国歌手黄致列和儿子李亦航,演员张伦硕和女儿考拉,国家击剑队队员董力和女儿阿拉蕾这三对新鲜组合。

    

     “实习奶爸”的设置颇受争议。以前《爸爸去哪儿》中有个“交换爸爸”的游戏环节,和这次的“实习奶爸”一样,不少批评者认为让孩子突然接受一个陌生爸爸,会伤害他的心理安全感。而小女孩和陌生成年男子在一起作息更是不妥,因为孩子从四五岁起,就开始有性别意识。即使董力和阿拉蕾的组合再萌,也掩盖不了网友的这种隐忧。近期更有消息称黄致列下车、由向佐替换,不管下车原因是什么,黄致列之前以李亦航的“实习爸爸”身份已经陪伴他度过了一段时间,建立了初步的身份认同和情感联系,如今突然要换一个爸爸,对李亦航来说是对心理和适应能力的考验。

     节目对“星素结合”的尝试、对素人小孩的纳入似乎相当成功。尤其是外型酷似“阿拉蕾”的崔雅涵,呆萌可爱,说话却是“小大人”派头,表演欲和表现力都很强,仿佛有天生的镜头感,成功抢镜“星二代”,为节目带来不少话题和热点。可是正如前文所述,让小孩接受一个陌生爸爸是有难度的,节目中两个素人小孩完全自然、无障碍的表现,反倒让人质疑“表演”的成分过多。

     真人秀,“真”和“秀”的分野再一次摆到了电视人面前。《爸爸去哪儿》作为一个亲子类真人秀,大家爱看的是孩子的天真不设防、父子(女)的真情流露、明星们的真性情,因而“真”的部分比“秀”的部分看起来要多一些。如今的《爸爸去哪儿4》,出于对节目形态的创新,加入了“实习奶爸”和素人小孩的新鲜搭配,“秀”的部分一下增多了。好还是不好,这没有定论,真人秀本身就是在“真”和“秀”之间平衡的艺术,全看观众的心理感受,看电视人是否能在观众心中营造真实氛围。

    

     《爸爸去哪儿4》延续了之前三季的优良传统,每对父子(女)都个性鲜明。“老司机”田亮带着儿子小亮仔又来了,沙溢和他的儿子“东北宋仲基”安吉承担了大部分笑点,甚至连蔡国庆都带着第一次曝光的儿子来参加综艺了,“实习奶爸”队则充满话题。目前人气最高的一对是董力和阿拉蕾的“蕾力”父女组合,有一期阿拉蕾对董力说:“等我长大了,我妈就把我嫁给你啦!”更是萌翻网友。有人认为这种“养成”很萌,都说女儿是爸爸的贴心小棉袄、是爸爸的小情人,可也有人接受不能。节目的游戏尺度也变大了,有个环节是爸爸不用手脱裤子,孩子们在旁边看着,弹幕上网友也目瞪口呆“这尺度是不是太大了”。

     另外,《爸爸去哪儿4》还释放出一个信号:原应在芒果TV独播的《爸爸去哪儿4》,为了扩大影响力,改成由优酷和芒果TV携手联播。

     《爸爸去哪儿4》的变化完全能看出节目组求新求变的努力。韩版原身节目对中国观众来说其实过于舒缓、松弛,观众很容易无聊,《爸爸去哪儿》之所以能走到第四季,有赖于节目组在本土化过程中不断加入刺激因素。这次引入“实习奶爸”,一定程度上与正版老爸形成了对抗,仿佛往水桶里扔进了条鲶鱼,水确实活了。这也帮助节目在转战网络平台后,顺利打开局面。只是,这种创新举措也有需要注意的地方。虽然《爸爸去哪儿4》变成了网综,有一些空间和便利,但不管是哪种形式,节目组都应该把导向作为达摩克利斯之剑长悬头顶,把握好真人秀的“度”,毕竟这是一个有未成年人参加的亲子节目,毕竟“限孩令”言犹在耳,毕竟几次释放出的信号意味着以后电视节目和网络节目将一视同仁将强管理。

     结语

     中国电视从业者很焦虑,既要研习政策,又要号脉市场,没成功的想成功,已经做出成功节目的又在想法设法让观众别厌倦,更要提防一窝蜂涌上的同类节目模仿,创新成为他们的口头禅和座右铭。这种对创新的焦虑其实也是电视工作的魅力,是争先恐后要做出现象级节目的助力。2016年即将过去,都说爆款难寻,但电视节目的整体质量和平均质素已经比三年前拔高一截,行业整体在进步,谁能说下一个现象级节目不在路上呢?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传媒1号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