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冉的“精品网剧”模式真是中国娱乐业的最大机会?
2017/2/15 传媒1号

    

     以王冉为代表的资本行业,对于中国娱乐产业(具体到本文的语境就是视频网站与网络剧)的未来是否过分乐观了?

    

     ▲易凯资本有限公司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王冉

     这几天,知名投资人易凯资本CEO王冉的一篇关于网络剧于中国娱乐产业未来发展的长文,引起了不小的波澜。一时间文娱口的各大微信公号纷纷跟进,有赞同的,有质疑反驳的,好不热闹。

     其实,王冉的核心观点概括起来,主要意思是,未来最大最好的机会是网络剧,钱多人可能不傻,速来。另外现在网络剧有点Low,以后不能这么玩了,得搞精品。

     怎么说呢?尽管王冉先生是本土投行的老前辈,又喝过哈佛的洋墨水,可谓中西合璧。但这篇文章恰恰说明,资本行业固有的那种“精英”视角用来考量“草根”,未免有些理想主义了。

     但是王先生再理想主义,他的本职工作毕竟是做投行,或者再具体点,是做并购业务。理想主义显然只是表层。百度一下王冉先生与其旗下的易凯资本,你会发现他和文化娱乐产业的渊源颇深。从几年前轰动业内的优酷土豆合并案,到去年乐视体育收购章鱼TV,都能看到易凯资本的身影。那么,这说明王先生应该是对行业发展有较深了解的。这样说来,他得出这一结论,显然不会是一时头脑发热,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是站在自身立场有利益考量的,当然这也无可厚非。

     问题在于,以王冉为代表的资本行业,对于中国娱乐产业(具体到本文的语境就是视频网站与网络剧)的未来是否过分乐观了?关于王先生在文中提到的“付费用户增长拉动娱乐产业唯一高速引擎”这方面我就不多说了。考虑到笔者不具备经济学背景,故不想在此点上涉及太多。下面我想与王冉先生及其拥趸商榷的,主要是他提出的“中国娱乐产业虽然会有很多商业机会,但最大最主流最成气候的商业机会就是用电影的商业模式做精品网剧”。

    

     雄文就是雄文,一句话里连续“三个最”,气势不可谓不磅礴。但是,我一直深信不疑的是,凡真理都不需要加上那么多绝对意义的字眼去强调。精品网剧这个概念,看似很新,实则是“旧瓶装新酒”。首先,精品的标准尚未确立,这点本身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次,网络剧目前的现状和未来的前景,都不太可能是所谓美剧式的精品网剧占主流。只要用户相对年轻化低学历的属性不变,精品就只能是小众的。小众内容,不太可能像他所言,成为增长引擎。

    

     诚然,他在后面也给出了自己的论据,如所谓“用电影的商业模式”做精品网剧,指的就是像电影一样从C端内容消费者获得收入,而不是依赖于B端广告客户或者视频网站掏钱买单。这也就要求网剧的制作方能够用内容吸引用户为内容本身付费或者成为内容播出平台的付费会员。

     “我相信今年年内,这种过度依靠版权售卖、利益割裂的利益分配模式一定会发生改变,取而代之的将是‘版权费保底+拉新分账+观看分账’这种三位一体的利益共享模式”。这个论证逻辑虽然严密,但还是说明不了问题。各大视频网站,确如王冉所言,未来的最大机会在于付费用户的增长。想必爱奇艺优酷腾讯等也会举双手赞成。但实现这种增长,王冉给出的办法是“钻研美剧的成功经验”。

     这观点不错,问题是真的可行吗?首先,本人也很爱美剧,但美剧在国内比起韩剧仍然是小众的。按我看,学美剧可能还没有学韩剧来的现实。美剧背后有强大的工业体系支撑,光这一点我们和它的差距就得以光年计。这种差距,再多资本也不可能短期内弥补,就像再多美元也打造不出一支能夺世界杯的国足一样。这是其一。

     其二,就是审查体制。这是我们的国情决定的。其实,不少受欢迎的网络剧,恰恰是钻了此前政策不严的空子,等于是打了个“时间差”,比如《太子妃升职记》,比如《余罪》。这些剧放到审查趋紧的今天,恐怕很难和观众见面。这也是我们的创作者只能羡慕美剧的。就算你有那个脑洞,《西部世界》在中国能过审吗?更不要说什么《纸牌屋》这样直接揭露政府高层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了。所以网络剧未来的发展,题材选择上就已经受到了很大局限。美剧《绝命毒师》那样的人物塑造,我们可以学技巧,但是学不了精髓。不说别的,就拿《余罪》《灭罪师》为例:张一山饰演的卧底刑警余罪,其形象无非是像好莱坞类型片美剧港剧里那种生活乃至工作有点玩世不恭但是其实内心正义感倍儿强烈的警察形象靠了靠,就得下架修改。《灭罪师》的创作者聪明地都把故事背景设定在韩国了,男主角也不是警察,结果呢,“表现韩国警方和监狱黑幕”还是逃不过被整改的命运。这就很能说明问题了。所以大家也就明白,为什么中国也很难有很好的科幻/悬疑/推理类作品,因为创作受到的束缚太大。戴着镣铐当然能跳舞,跳个广场舞问题不大,跳芭蕾恐怕就是痴人说梦了。

    

     ▲《西部世界》海报

     其三,美剧之所以吸引力大,在于类型化做得好,同时还在于个性化,差异化竞争。包括美国几大电视网以及HBO等频道和诸如Hulu/Amazon/Netflix等网站(需要注意的是Amazon即亚马逊,是综合性电商平台,内容制作只是其业务一部分),他们一般树立了鲜明的品牌特点。比如HBO就以大制作的历史正剧著称,比如隶属于NBC公司旗下的SYFY频道,就以长年播出科幻剧集闻名。如此种种,各自也都在一个特定的群体里形成了稳定的用户群体。可在咱们这儿,各大视频网站尽管努力地在营造自己的品牌,但是资本的耐心是有限的,一看到别家播出了一部玄幻仙侠,咱家也不能落下。一说起大IP,大家就都去买网文,甚至动辄以自己买下多少多少个IP来炫耀。在这样的背景下,用户的忠诚度自然会打折扣。因为你这有的人家也有。那为什么非要在你这里付费呢?他之所以愿意花钱,不就是因为你这有别人没有的优质内容吗?也正因此,国产网络剧想要精品,首先你得让平台也就是视频网站树立起能够培养忠诚度的品牌来。我甚至有个想法,如果能够测算出几大视频网站用户群体有多大的比例是重合的,也就能看出付费用户增长有多任重道远(笔者就买了腾讯与乐视两家的会员)。

     个性化需要为类型化补课。这点网络剧和电视剧都需要完成,只不过网络剧稍稍领先一些,而类型化又需要视频网站舍得投入前期的试错成本。也就是说,精品网剧能否成立,取决于作为主要玩家的视频网站割肉(个人认为分账的别名),与制作方来共同培育用户,培育市场。这背后需要相当复杂的利益博弈。

     说了这么多,要克服以上几点,10年的时间恐怕就不会显得那么长了。因此笔者愚见,精品网剧恐怕在相当长时间内很难出现,或即使出现,也是蜻蜓点水,难有大作为。

     当然,文章长了就容易前后矛盾,比如王冉一方面强调要走精品路线,一方面又不忘提醒大家“控制成本”,因为目前全国也只有几千万用户,不能过高地估计一部剧的拉新能力。这样的例子还有不少。这其实也侧面说明了许多资本市场人士以及网络剧业内人士的“人格分裂”现象:既要马儿跑,又希望马儿尽量少吃草。

     说了这么多,有一点我和王冉先生是没有分歧的。那就是国产网络剧需要做分众用户,这是它的生存之本。也就是说不要奢望一部戏像当年的《渴望》那样万人空巷老少咸宜。网络剧之于传统电视剧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够满足用户对一些电视台上无法提供的类型与题材的需求。所以最明智的办法,就是细分你的用户,把类型元素推到极致。在这一点上,其实很早就被下架的《上瘾》倒是一个不错的案例,它一开始就明确了自己的受众人群,心无旁骛。

    

     △《上瘾》海报

     当然,在最后笔者想说的是,网络剧和传统电视剧之间的界限其实已经越来越模糊了。以后的“网台联动”可能也会成为大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其实一味去突出强调网络剧与电视剧的差异并没有太大意义。当然资本市场需要明确的概念,这点可以理解。在我看来,兴许某一天,网络剧独立于电视剧的必要性都会越来越小。

     在文化娱乐产业如此发达的美国,观众并不把在ABC电视台看到的《国土安全》,与在Netflix上播出的《女子监狱》看成电视剧和网络剧,它们不都是“Drama”吗?

     我想,不拘泥于概念和几个名词,可能是更好的选择。可能有人会说比起电视剧,网络剧更讲究所谓网感,我认为网感固然存在,但不是绝对的。毕竟,网络剧也罢,电视剧也好,最大的使命都在于在罗振宇所言“国民休闲时间”内争取更多的份额,从而实现对一代人乃至数代人情感上的陪伴与慰藉。做到这一点,具体在网络还是电视台播出,只是媒介不同而已。

    

     今日推送列表

     【头条】王冉的“精品网剧”模式真是中国娱乐业的最大机会?

     【二条】网上说《爱乐之城》不适合跟现任一起看,我说不是这样的

     【三条】1号炮台 | 报表的泄密:被资本驯化的电视节目

     【四条】1号招聘 | 山东影视制作 马东米未传媒 猫眼电影 凤凰网 央视市场研究 麦尔文化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传媒1号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