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针对谁,在座的三家“机器人格斗”都有问题
2018/4/17 23:19:19 传媒1号

    

    

     如果阅读不方便,不妨听语音吧

     1号播音员:张梦婕

     破碎的机甲、飞溅的零件、四射的火焰、强悍的防弹玻璃和机器人爆炸;宿怨、恩仇、科技、父子、撕裂、冲撞、兄弟反目、团体荣誉……这些元素说说都觉得撩人。2018年,观众看到“机器人格斗”这一全新综艺题材以反常的密集疯狂上线。

     1月,浙江卫视首先上线《铁甲雄心》;3月底,爱奇艺上线《机器人争霸》;4月初,优酷上线《这!就是铁甲》。三档同类节目的档期或彼此覆盖,或紧紧相衔。它们的密集,鲜明地反馈出各家平台在科技类综艺市场的迫不及待和焦虑。当然,这同一题材的左右对比,也在一定程度上向我们展示了各家在处理相同题材时的不同特征。

    

    

     需要明确的是,三家节目各自的看点对于国内观众来说都算不错,但这并不值得大书特书。因为这是富含“暴力、科技、竞技”题材元素自带的新鲜魅力。它必将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逝去。三家其实都在共享着相同的后发优势。

     国内机器人格斗类节目相较于国外同题材严重后发。“机器人格斗综艺”或许在国内观众眼中足够新鲜,但实际上此类赛事在欧美国家已经有近三十年的历史。国外对这一题材的综艺化和电视化探索,也有二十多年。在漫长的时间里,早已形成了系统的赛事流程和综艺节目样板。早在九十年代,中央电视台就曾经在少儿节目时段,转播过欧美的机器人格斗大赛,只不过当年看机器人的孩童,今天又通过综艺节目看到了童年熟悉的身影。

     站在后位的三家也无意避讳模仿的痕迹。几乎一样的格斗铁笼、晋级规则、赛场道具甚至经纪人规则都被严格继承着。同时,三个节目也都充斥着大量欧美知名选手、世界机器人格斗的知名人物等,这些人在欧美同类节目中就是常客,他们甚至在中国的这几个月中都开始了“轧戏”……所以如果我们依然以“激烈”、“精彩”、“好看”来描述感受,那么实际上我们只是在评点在国外已经完全成熟的综艺元素。这么评价,基本上算是回顾当代综艺史,意义不大。

     号称“韩国综艺之父”的姜成信曾经说过:“一个PD的真实功力是在于对手下项目的自我翻译”,这句话对应的是一个电视学的专业词汇“本土化”。节目制作团队对于外来题材的本土化能力,才是真正能够评判操作功力的标准。就好比考验一个厨师烹饪水准,应该看他炒家常菜的火候,而不是品尝他蒸熟的一只龙虾。

     这三家确实不约而同地抓住了机器人格斗这只生猛的大龙虾,但各自琢磨出来的吃法截然不同。有的连壳硬嚼,有的容易腹泻,有的干脆龙虾配上方便面……

     1、《铁甲雄心》:专业竞技的“生吃龙虾法”

     《铁甲雄心》《机器人争霸》和《这!就是铁甲》三个节目中大体上分为两派思路:专业赛事竞技和常规综艺思路。浙江卫视的《铁甲雄心》走的就是专业赛事路线。整个节目尽可能的压缩了综艺节目树立人物、铺陈情节部分,只用层层淘汰的赛制不断推进节目进程。有观众甚至根据主持人时而舞台、时而解说台的“闪回剪辑”推测:为了快速完成比赛,主持人舞台口播和格斗内容很可能都是分别录制的。

     体育比赛式的制作思路帮助《铁甲雄心》在客观上极大的增加了信息量,最大限度的放大了机器人格斗的赛场内容,并快速科普了项目的相关专业知识。但与此同时,《铁甲雄心》为了在播出周期内完成复杂的比赛内容,几乎放弃了综艺节目该有的、富有变化的节奏控制和综艺偶像建立,只顾着让赛制如同火车一样“咣当当”地推进。

    

     这种对于“专业赛事”的执念,大概是来源于“争夺国内机器人格斗项目定义权”的焦虑感。一个严格、专业、紧张的赛事框架确实能够帮助节目树立在国内该项目的权威,但与此同时,这也让节目组对“观众接受机器人格斗项目的方式”估算没那么精准。

     首先,“机器人格斗赛事”无论如何顺应潮流,都无法改变现阶段在国内只是小众兴趣点的事实。在这个前提下,就必须要正视“普通大众在这个领域只是入门级”的事实。过于专业化只会抬高收视的门槛,形成在节目有限时间内的“冗余信息”。

     另外,“机器人格斗”在场上打斗的虽然是“机器人”,但背后的根源依然是“人”。在节目表达中,没有基础的观众很难直接跟一堆钢铁和电路建立情感联系。观众感情链接正确路径应该是:感受“机器人操控者”和“机器人”之间的关系后被代入该段关系。因此,节目应该着重树立的,依然应该是有血有肉的“人类”偶像(操控者)。再通过这个偶像链接机器人,并最终跟“机器人格斗”这个项目建立牢固的情感链接——在这里塑造“连接机器人和观众之间的人类偶像”才是重点,强调“机器人专业”只是手段。

     《铁甲雄心》用了大量的篇幅和精力来呈现专业赛事,忽略了综艺手段表达,这就让观众看完节目根本想不起来机器人身后的“人”都是谁,只记住了一堆优秀的机器人。“全国首档机器人格斗真人秀”淡化了“首档”该有的“性格代入”,弱化了人的情感链接,让人们记住了这个项目,而忽略了这个节目,仿佛白白在为后续项目做嫁衣。(事实上后两档节目确实继承了大量在《铁甲雄心》表现优秀的机器人团队。)这让感兴趣的专业观众非常热爱,过来随便看看的观众内心无感。

     问题是大部分人看综艺节目时都是来“随便看看”的。

    

     最终《铁甲雄心》获得了豆瓣8.1分的高评分,但却只有不到500人参与评价。“高评分,低参与”的现状也从另一个角度论证了我们刚刚的分析。

     2、《机器人争霸》的“方便面煮龙虾”和《这!就是铁甲》的“不知道怎么吃的龙虾”

     《机器人争霸》看到《铁甲雄心》陷入了费力不讨好的尴尬后一定会内心哂笑。他们的笑容是有充足理由的,爱奇艺接下来上线的《机器人争霸》确实没有走浙江卫视的路线。

     爱奇艺和优酷在处理机器人格斗题材时坚定不移地走上了综艺真人秀路线,都分别套用了明星嘉宾参与项目、形成人物关系和笑点的常规综艺操作。《机器人争霸》更是在这条路上走的坚定而执拗。

     《机器人争霸》邀请了“九亿少女梦”林更新、“大黑牛”李晨、“宅男女神”杨颖、“流量小鲜肉”盛一伦以及主持人赵立新。乍看这几个名字,放在《奔跑吧》的嘉宾名单里也毫无违和感,但要说跟“机器人”之间有什么关系恐怕就显得有些勉强。《机器人争霸》本着传统真人秀“流量即王道”的思路也无意修饰这份牵强,甚至在节目逻辑中还刻意放大嘉宾们的流量优势和话题优势。

     整个节目最值得夸耀的就是开篇的视觉效果。西部式的、工业感极强的场景、金黄色的背景光和斑驳的金属锈迹,大片式的长镜头仿佛都在孕育着接下来我们将迎接着科技感和剧情感极强的综艺内容。

     但实际上,开篇的专业氛围和表达内容的不专业即将要彼此打脸了。

    

     机器人制造和机器人格斗,这是一个完全建立在工业制造基础上的项目。如果完全抽离出其中的专业感,等于人为将整个项目拆分,会变俗、变low。但《机器人争霸》在表达中毫不忌惮这种抽离,首期节目就呈现出了一种让人瞠目结舌的拧巴逻辑。

     首先,四位明星的身份是专业机器人战队的“队长”。可四位明星的专业性却让人看的头疼。节目开始,赵立新就邀请四个明显啥都不知道的明星“先操作机器人战斗一场”。于是在四位“队长”的操作下,杀气腾腾的格斗机器人仿佛满场乱拱的虫子,完全不着边际。战斗中还时刻穿插着金发碧眼专业选手点评,“他们对机器人一无所知”、“他们的操作简直糟糕极了”……在专业人士不遗余力的贬损下,明星嘉宾算是尴尬到了极致。

    

     捱到比赛结束后,四位队长居然要根据刚刚糟糕赛况的成绩来决定接下来极为重要的赛程……随后,这种高深莫测的节目逻辑还没有结束。在观看选手们激烈、专业的操作过程时,明星们全程用“哇”、“啊”的语气助词表达观点后,就要在胜利者中决定各自战队团员了。节目组特别安排了一个具有“臣服”意味的环节:如果选手和嘉宾达成入队共识,这些极为资深的专业选手要亲手把自己的机器人遥控器,以授勋的姿态“献给队长”,以示入队。于是,刚刚还在镜头里说明星们在项目上“一无所知”的专业选手们,在这个环节却谦卑地双手奉上了自己的遥控器……

    

     ——先把明星邀请来,充分证明他们在专业领域的无知后,再让专业选手“臣服”,并听从他们“领导”和“组织”,外行明星们还能够决定专业选手的命运……这是一条荒谬的故事逻辑。仿佛明星之所以拥有这么大权力的唯一理由,就是他们有名气,所以有特权。

     在现实社会中,这甚至是一个危险的逻辑。

     《机器人争霸》使用这种“高深莫测逻辑”的理由,恐怕来源于互联网企业对于流量市场的臣服和焦虑。爱奇艺如今面临着上市后的市场压力,所以他们急切的需要明星元素能够将自带的流量和话题度导流进项目中,以便能快速提高整个项目的盈利转化率。这种心态上的迫切,直观反映在了他们“为了放大明星,忽视逻辑、忽视内容专业性”做法上。他们需要“流量速食品”明星们,将自身自带的调料包掺进“机器人格斗”这只龙虾的烹饪过程中,而且调料包的味道越大越好,盖住食材的本味或者“窜味”也在所不惜。营销大于了内容。

     同在互联网,《这!就是铁甲》理顺明星和专业人士之间逻辑的方法就显得聪明的多。他们让明星成为专业选手和格斗机器人的“经纪人”。经纪人当然可以不涉及专业只负责统筹经营;“经纪人”当然可以挑选自己满意的客户,当然也可以从“经营”的角度对自己手下的客户排兵布阵……同样是明星元素,这样使用就可以轻巧避开“外行指导内行”的尴尬。

    

     《这!就是铁甲》对于珠玉在前的《铁甲雄心》选手元素继承是鲜明的。如破坏力极强的“极速代码”、工业感和设计感完美协调的“暗影猎手”等。对于这种“继承”《这!就是铁甲》甚至特别安排了“撒贝宁设计”、“同台选手力推”等综艺桥段若有若无地强调。这种大大方方、不避讳“竞品节目成就”的态度让人看着舒服。从前人已经完成的节目中挑选自己想要的元素为我所用,确实也没什么好遮遮掩掩的。

     当然,《这!就是铁甲》也有让观众疑惑的地方。比如首期节目中,花了近三分之二的篇幅拍摄“机器人躺在台子上,让明星嘉宾们去挑选”……作为一个机器人类的节目,首期节目着重拍“嘉宾们斗,不拍机器人斗”是为什么?有人说这是《这!就是铁甲》的疏漏,同样痴迷于明星而忽视了机器人;有人说这是在解决《铁甲雄心》出现的“只有机器没有人”的问题;还有人分析说“这是因为之前已经有两档同类节目,让观众看机器人没有这么迫不及待了,所以可以先立人,再立机器”……这些问题究竟为何,几期后自见分晓。

     3、即将“线下普及”的机器人格斗,杀伤力大于枪支

     “机器人格斗”这是一个集观赏、科技、竞技于一身的高优质项目,有非常广阔的市场潜力。赛事运营、格斗耗材、机器人制造物料、场地开发……怎么算都是“格斗开场,黄金万两。”因此该题材已经入局的平台都无意掩饰对于该项目后续开发的野心和争夺。有平台领导在接受采访时,甚至直接说出了该项目线下开发的成本核算和后续计划方案。

     但,这种考虑提到了市场前景,完全没有提及该项目的安全隐患。

    

     据了解,一百公斤级格斗机器人在武器全开的状态下,瞬时威力能够达到枪支子弹的六到四十倍。如果出现肉体接触,人类基本上会“碰哪碎哪”。而实现安全战斗区域的成本极高,如此类节目中,打造战斗仓的物料需要“超过一百吨的钢材和海量的专业级防弹玻璃”。

    

     如果毫无节制的线下推广,“由此诞生的战斗机器人附加的安全隐患能否得到妥善解决?”这是一个严肃的社会问题。试想,“一个能自由行走的、威力远大于枪械的机器装置”,如果有不法分子利用其作恶会产生多大的安全隐患?另外,该比赛的入局者多次提及了“青少年参与”。在青少年世界观形成时期,引导孩子们“不遗余力地利用技术手段提高机器的杀伤力,破坏力最强最残忍的机器研发者会受到社会的一致赞赏”这种价值观是否毫无问题?没有任何道义节制的战斗和毁灭引导是否完全不会有负面影响?——这些问题,都是商业企业在推广“机器人格斗”前需要想明白的问题。

    

     早在九十年代,就存在一个著名的辩论话题,这个话题对当时机器人格斗圈引也产生了不小影响:技术发展是让人类走向发展还是走向毁灭?

     “不考虑附加的负面影响,只考虑利润前景”——这种生长逻辑就是“野蛮生长”。野蛮生长的互联网产业刚刚经历了什么,还需要具体描述吗?

     “机器人”和“机器人格斗”对于中国观众来说是新鲜事物,但它在它的诞生地也不是完全无争议。国外的公共媒体多年前就通过付费制和分级政策来对它的传播进行限制。就是因为它有源于工业制造和技术创造出的精彩,但也裹挟着不包含价值观的、纯粹的暴力;它触及到人性深处最黑暗的破坏欲,甚至涉及到今天依然是新锐的“技术发展伦理”和“机器人伦理”话题。因此,社会或许需要对这个项目进行更通盘的考虑。

     “好看、精彩、盈利”或许完全符合商家的立场,但并不一定完全符合我们的社会利益。我们不应被漂亮的机器人外壳和商业画出的大饼完全裹挟。再想想,“机器人格斗”真的适合被商家全民推广吗?

    

     文章最后,再提及一点唏嘘,在大资本催化下的爱奇艺和优酷“机器人德比”激斗正酣。表面上是两家视频网站的争斗,但细看其节目风格元素,却依然还是传统电视综艺门派的影子。李晨、杨颖扬名于浙江卫视的《奔跑吧》,对面的郑爽、吴尊和撒贝宁等嘉宾也跟湖南系的众多综艺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这!就是铁甲》首期加在撒贝宁身上的狐狸动画特效,也莫名让“湖南粉们”看的熟悉。而高评分、并由浙江卫视首发的《铁甲雄心》,早已在波澜不惊中落下了帷幕……

    

     欢迎加入“1号社群”,

     每日获取《1号新闻》;

     每月获取《1号月刊》;

     每季获取《1号蓝皮书》

     【入群方式】

    

    


     1号小编——扫码进群

     推送列表

     【头条】这届中国年轻女性观众到底要什么?《凤囚凰》给出了答案

     【二条】不是针对谁,在座的三家“机器人格斗”都有问题

     【三条】1号学术 | 皮尤研究中心:社交媒体和数字新闻的10个关键发现

     【四条】1号招聘 | 传媒1号 南方都市报 少年企画 看电影 巨力影视传媒

     近期推荐阅读:

     1、黑马剧本、偶像养成和抄袭之困

     2、1号专访|张永琛:做不出头部剧的影视公司基本会出局

     3、1号专访|张晓敏:我一直在努力,希望“电影工业化”在中国落地开花

     4、1号专访|卫铁:《厉害了,我的国》是这样打造出来的

     5、1号专访|方斌:国产军事、动作类型电影从“冷遇”到“热捧”, 是一种文化自信的觉醒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传媒1号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