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汉语桥》总导演杨子扬:这是一场优雅的“民间外交”
2018/8/9 20:29:55 传媒1号

    

     如果阅读不方便,不妨听语音吧

     1号播音员:李秀文

    

     在中国所有的电视节目中,《汉语桥》无疑是身份最特殊的一个。

     一方面,是它非比寻常的重要性——

     首先,它具有全球性。它是国际汉语的顶级赛事,全球学习汉语的年轻人通过这场赛事、这个节目在每年夏天齐聚中国。

     其次,它具有外交性。它不是一场官方的外交,而是一场优雅的、时尚的民间外交,作为中外文化交流的补充与辅助。

     另一方面,则是它相对艰难的操作性——

     由于它的本质是国际比赛,这就意味着它无法按照惯常的电视流程进行制作——其一,选手是由比赛流程选出的,而非按照电视流程选出的,他们的上镜性、表现力就需要更多节目制作者的加持;其二,五大洲的选手只有一个月的时间在中国参赛,赛程必须要完、选手赛后即走,所以留给制作团队的时间非常有限。

     而在《汉语桥》落户湖南卫视的第十一年,他们该如何迎接新一轮重要而艰难的挑战呢?1号通过对《汉语桥》总导演杨子扬的专访,了解到今年的《汉语桥》又将进行一场全方位的创新。

    

     《汉语桥》总导演 杨子扬

     破题创新:“天下一家”

     这是笔者第三次专访刘建立工作室,对该团队最深刻的印象便是——破题功底之深。

     对于一个一做就是超过十年的赛事,节目组如何在每年找到新的破题、新的切入,是决定内容是否能够常做常新的关键所在——而这,也几乎成为他们独树一帜的方法论。

     本届《汉语桥》以“天下一家”作为主题,以“中外交流”作为核心理念,以打造一场优雅的、时尚的民间外交为愿景。优雅,是说以诗词歌赋、文化底蕴作为民间外交的桥梁;时尚,是说以全球的年轻人为主体,做成一个全球青年人交流的盛会。由此,构建新时代中国与世界沟通的桥梁,向全世界展示新时代的中国形象。

     杨导表示,本届《汉语桥》的核心是中外文化交流,当全球的年轻人用同一种语言分享自己国家的故事、自己国家的文化之时,我们可以和而不同,多元互鉴。所以,汉语不仅仅是一个沟通此地与彼地的线性的桥梁,它更进化成为一个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平台。

    

     形式创新:“中外交流大考”

     破题之后,便要围绕着体验进行下一层级的细化创新。

     本届《汉语桥》在调性创新上进行了一次“事件化”的处理,将整体事件设定为一次盛大的“中外交流大考”。围绕着这样一场“大考”,节目组进行了全方位的创新:

     首先,在概念上,今年的《汉语桥》决赛创新性地构建了一个“汉语大课堂”:把“课堂”搬上舞台,打造趣味课堂、快乐汉语。节目组希望用观众最熟悉的语态和语言进行充分地电视表达,让观众产生共鸣。

    

     课堂出题官 巴基斯坦汉语教师 米斯巴

     在这个“汉语大课堂”上,设置了“班主任”、“辅导员”、“课堂出题官”的角色。同时,30强选手化身“汉语国际大课堂”的同学,坐在自己的专属课桌上。以“汉语大课堂”为主要形式的《汉语桥》不仅让节目耳目一新,还让观众有了青春课堂的熟悉感。其中,节目最大的亮点就是每期的课堂都会邀请三位“中外出题官”。这些出题官来自各行各业,有来自教育界、新闻界、影视界、餐饮界、旅游界、还有跨国家庭等。他们每个人都和中国有着奇妙的缘分和独特故事,他们都热爱中国,他们是虹桥,是纽带,也是跨文化传播的使者。在“汉语大课堂”上,他们给课堂的同学们讲述自己独特的“中国故事”,还给同学们带来别具一格的考题。而这些出题官带来的考题并非生硬的知识点,而是有料又有趣的文化点,既结合时代与生活,又能举重若轻地呈现着中外文化交流中的趣味。

    

     课堂出题官 “汉字叔叔”理查德·希尔顿

     比如,“汉字叔叔”理查德·希尔斯带来了一道汉字字形题,让同学们领略到了汉字结构之美;中阿卫视驻华首席记者兼主持人馨玥在课堂上带来一道关于“拒绝”的考题,用生动、形象的方式给同学们上了“包容文化、包容不同思维、包容彼此”的一课;“川菜体验师”张雪带来的题目看似是介绍川菜佐料,却引申出外来香料和本土香料的历史,体现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巴基斯坦汉语教师米斯巴的题目与自身汉语求学经历息息相关,透出“游子思家”和“师道永恒”这些跨语言、跨国家相通的全人类共同情感;非洲小男孩爱上了山西刀削面,俄罗斯汉语萌娃叶伟国会熟练地成语接龙,这都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体现。

     值得一提的是,课堂上还增加了寓教于乐的“汉语游戏闯关”环节,设置了“百里挑一”“蹦床绕口令”“你划我猜”等趣味汉字游戏。该环节将汉语知识融进好玩的游戏中,让同学们在游戏的快乐中收获汉语知识。兼具知识性与趣味性的“汉语游戏闯关”环节,在外国同学的趣味闯关答题过程中,中国观众也会极具代入感并积极参与进来,跟着思考这些习焉不察的用法。

    

     当“中外出题官”结合着各自的经历、各自的感悟,给外国同学出那些带着生活气息、切身体验的考题时,你会发现,本届的《汉语桥》不是纸上得来,而是扎根生活——这,便是所谓的优雅的民间外交——在中国的舞台上,不仅是中国人向外国人展示中国文化,还有外国人向外国人推荐他们心中的、当下的中国。

     再次,在内容设计上,除了回归课堂,采用“汉语大课堂”的模式,今年的汉语桥还创新地引入“课外体验”环节,感受当下中国的发展,深度体验中国文化。

     课后,15位同学前往“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张家界武陵源区”“安徽科大讯飞”进行文化游学体验。在科大讯飞,同学们体验智能科技,感受人工智能的神奇魅力;在张家界,同学们并非浅尝辄止地游览山川,而是深入土家族生活,体验打铁,榨油,磨豆腐等民俗文化;在参观“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时,外国同学们深度体验了海水稻从稻谷到餐桌的过程,了解了中国海水稻对保障全球粮食安全和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重大意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课外体验环节让同学们更加直观地看到当今中国的发展与变化。感受不同的文化,体验不同的生活方式,“汉语桥”用实际行动向世界展示新时代的中国。

    

     张家界-同学们体验土家族生活

     生活处处有学问,这段课外体验的经历也被延展到“汉语大课堂”的出题环节。“海水稻的发展,充分体现了中国水稻种植技术的提高。目前,亚马逊雨林、北极冰山、中东沙漠和新疆盐碱地这四个地方哪里还不能种水稻?”考题结合外国同学亲身体验,考察同学们的综合理解能力。从亲身体验到延展问答,节目侧面展现出了中国在全世界、全人类的共同温饱问题上作出的积极探索与贡献。

     节目组通过“汉语大课堂”和“课外体验”相结合的方式,不但让问题有了源头、有了背景,让节目更加生动、有趣、接地气,亦能在节目的国际化传播中,更有利于新时代中国形象的塑造与展示。

     最后,总决赛以“中外交流”破题,以汉语为桥构筑“中外交流”的桥梁,传递“天下一家”的温暖。

    

     总决赛出题官

     总决赛暨闭幕式,作为一年一度的全球汉语盛会,让全世界热爱中文的青年们缘聚于此,每年都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今年是湖南卫视制作《汉语桥》的第十一个年头,总决赛以“中外交流”破“天下一家”大主题,小切口破大主题,五位洲冠军用汉语竞技比拼,也通过汉语这个桥梁,让全世界各民族文化在这里熠熠生辉,传递出“天下一家”的温暖。杨导介绍,在《汉语桥》总决赛上,栏目组通过“我是中国通”“故事中西”以及“巅峰宣言”三个大考环节,不仅从知识储备、理解演绎和语言表达三个方面评估五强同学的综合素质,还以创新的形式深入浅出地向人们传递出了世界多元文化和谐共处、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理念。在“我是中国通”环节,节目邀请了“老北京的声音”秦思源、“跨国潮夫妻”王帅和江南、“小小中国通”肯尼迪和迪安娜、“资深洋票友”印威廉,以及“驻华首席记者”馨玥五组出题官重回总决赛现场。他们都是生活在中国的外国人,结合自己在中国的经历和所见所闻所感给选手们出题。透过出题官的视角与表达,让“中外交流”更加深刻。在“故事中西”环节,节目组通过《利玛窦和徐光启》、《辣椒小姐的自白》以及《冼星海和拜卡达莫夫》三个中外交流的故事来破“天下一家”的主题,分别从人类智慧文明、食物迁徙、跨国友谊三个维度展现“中外交流”。

    

     《冼星海和拜卡达莫夫》

    

     《利玛窦和徐光启》

     五强外国选手用汉语来表达,并以“沉浸式”的方式身临其境地演绎人物,向我们传递着“汉语为桥、天下一家”的温暖。《利玛窦和徐光启》的故事通过两名选手的精彩演绎,向我们讲述了利玛窦与徐光启之间中西智慧碰撞交融的故事,传达出“中外交流”在人类智慧文明进步上的意义;《辣椒小姐的独白》中,以“食物迁徙”的故事以小见大向人们讲述了“食物的每一次迁徙都是源于人的迁徙与融合”,传递出“食物无国界”“天下一家”的深刻内涵。《冼星海和拜卡达莫夫》的故事中,由两名选手分别饰演冼星海与拜卡达莫夫,透过他们演绎的故事刻画了战争背景下人类之间的友谊、展示了“音乐无国界”的内涵,并用“中外交流”对话的形式凸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真谛,以及战争背景下世界各国人民呼唤和平的美好愿景。在第三轮大考“巅峰宣言”中,两位冠军候选人用汉语演讲 “你能为这个世界带来什么以及能为文化传播做什么贡献”,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天下一家”的理解。在《亲爱的世界,你好!》中,通过托比对“世界”简单纯粹的理解,唤醒了大家最本真的善良,以及对这个世界的最初的理解——虽然我们生活在不同的国度,有着不同的肤色,说着不同的语言,但是我们对这个世界美好渴望的初衷是共同的。

    

     《辣椒小姐的独白》

     编播创新:集中发力、事件传播

     由于今年的《汉语桥》要创造“事件性”,因此,在内容的编播上也量体裁衣地改变成集中发力的编播形式——在暑期档周一到周四730档连续两周持续播出。

     在这个编播模式中,包含了几个关键词:

     其一,暑期档。这是《汉语桥》的传统先例,《汉语桥》除了是节目,还是“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参与者是全球的大学生,主要的受众也是中外的年轻群体,这个赛制基础和受众基础决定了《汉语桥》多年不动摇的、作为湖南卫视暑期档重要项目的原因。

     其二,730档。这是今年《汉语桥》在播出时段中做出的重要调整,730档是《新闻联播》后紧跟的时段,如果说《新闻联播》是中外交流在官方层面的正统表达,那么《汉语桥》则是中外交流在民间层面的一个助力。因此,由于两个节目所包含的这一层连接与关系,这样一个主流宣传时段会为《汉语桥》带来更多的顺势流量,以形成品牌的聚众效应。

     其三,日播模式。相较以往《汉语桥》的周播模式,今年的改为连续2周的日播。一方面,是因为上述所提到的,《汉语桥》在录制周期上的受限,致使无法做成常规季播节目12期的体量,以周播或季播的形式间隔播出并不能达到一般季播节目所能达到的传播效果;另一方面,则是集中的编播搭配集中的话题宣传,或能将节目的热度进行有效地推高,让节目在播期间能够始终有持续性的热度。

     1号结语

     在中国的电视节目中,除了《汉语桥》还没有第二档季播节目能一做就是十一年,尤其又是这样一档尤为重要又难执行的节目。

     究竟是什么让这支团队历经十年还能保持创作的初心呢?

    

     《汉语桥》总导演 杨子扬

     杨子扬导演说,因为情怀,因为做这个节目的人都会油然而生一种家国情怀:“作为一个中国人,做一件传播中国文化的事儿,会有一种天生的使命感、自豪感和责任感。我们选择坚持,就是相信我们的使命、理想、情怀,终将得以实现。”

    

    

     近期好文

     投票参与“剧圈101”,为你支持的国剧担当打call。投票截止时间:2018年8月14日。

    

     2018年Q2传媒1号娱乐蓝皮书·平台篇:卫视VS视频网站,两者或已势均力敌

    

     2018年Q2传媒1号娱乐蓝皮书·国剧篇:爆款、爆款、爆款……你在哪儿?

    

     2018年Q2传媒1号娱乐蓝皮书·综艺篇:落寞的台综与喧嚣的网综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传媒1号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