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恋梦空间》有一群深度探讨的「民间观察团」?
2019/4/4 20:40:17浅度 传媒1号

     在微博上,有一档观众互动画风非常独特的节目——《恋梦空间》——观众与之互动的方式,不是惯常碎片的、散点的,而是往往洋洋洒洒300-500字长文,行文往往还有一个规律,从探讨节目人物到落脚个人自省。

     这个特别之处引起了1号的好奇与关注。宏观而言,一年之中,我们看到了观察类节目已经形成气候,在这波大势之中,《恋梦空间》的独特之处在于,属于这个节目的「观察」,已经超越了节目设计的棚内观察室的嘉宾观察,而自发引起了、带动了一批观众在公共舆论空间的民间观察。

    

     在《恋梦空间》第一季收官、第二季筹备的时间节点,1号就此问题独家专访了该节目的制片人刘蕾与执行制片人罗新星两位老师,试图破解在这个节目创作与传播过程中,激发节目深度探讨的基因。

    

     以「我」为中心的素人选角

     作为一档以素人为观察对象的节目,素人承担了节目话题点的制造。这就意味着,素人是否能够择选到位,很大程度决定这档节目的成败。

     首先,《恋梦空间》在素人选取之时,有一个大原则:

     他们必须是个性化、区格化、极致化的都市优单,且对情感真挚、充满渴望,没有目标感、剧本感。

     刘蕾说,「《恋梦空间》在寻找人物之时,不只是看表面的学历不错、外在不错、谈吐不错,而更看重人物的个性。因为独特的个性,才会表现出人物独特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这些也就决定了他们在恋爱中会表现出独特的特质与问题。」这,便是选择素人之时的个性化。

    

     由于每个阶段都有6到8个左右的素人,这就要求他们不但要有个性,而且要有区格化的个性,才能让对他们感到陌生的观众能够迅速记住他们。「我们没有去做『人设』,但在码盘人物之时一定从长相、包装、谈吐、学历、个性等各个方面考虑区格性,让这些素人在一起,都是独一份的;让观众能够迅速找到记忆点,比如『那个憨憨的军人』、『那个谈吐优雅的男生』。」刘蕾说。

     而为了更加强化这种区格感,在每种类型的人物之上就要选择性格色彩更加极致的人物。「要么特别喜欢,要么特别不喜欢,一定不能『还好吧』,不能可有可无,这反而是不好的」,刘蕾表示。所以,有一名嘉宾余思娅虽然团队内部喜欢与不喜欢两极化,但节目组认为这种能够引起人们极致评价的人物是可取的。

     除此之外,更加重要的是,入选素人必须对节目、对情感绝对真诚,必须是以感性为驱动的一批人。「有一些人物在面试时候说,『我很懂综艺效果,我很懂怎么出综艺内容』,凡是带有这种心态的人我们无一例外都拒绝了。」对于一档以真人秀为拍摄手段的节目而言,最宝贵的也最需要节目组保护的,便是人物的真情实感。所以,他们必须以内心的渴望为行为驱动,而非以剧本感、目标感为行为驱动。

    

     其次,《恋梦空间》的素人选择有三个方向:我想成为的人、我想交往的人、会引发我参与争议的人。

     这里的「我」,都是站在观众视角之上的「我」。

     「我想成为的人」,比如男生中的林冠羽、女生中的李豆豆,他们基本属于城市优质单身青年,有良好的背景、谈吐、外形、气质、职业,是社会主流之下的完美人生;

    

     「我想交往的人」,比如男生中的陆文韬、女生中的许冰晗,他们都是随性的、可爱的、宜人性强的、交往起来没有要的人,即使在现实生活当中也愿意与之作为朋友的人;

    

     「会引发我参与争议的人」,比如本季的余思娅,她不但在导演组有争议,也同样引起观众争议,人们对她很难不产生看法,要么极致喜欢,要么极致不喜欢。

     这三大类型的人物,第一类多些、第二类少些、第三类只有一两个。而在三大类型之下,再会有不同程度细分,让每一位人物都产生对当下单身青年群体的社会辐射。

     所以,可以看到,《恋梦空间》的人物选角思路,都是围绕着观众的这个「我」而建构的,这就构成了触发观众深度探讨这个节目的第一重诱因——看似观察的是他者,实则评论的是自身。

     然而,节目仍在前进中自我反思。正是因为这个节目激起了很多观众的自省,节目组才意识到如果选角不只限于「都市优单」,而会有高中低不同人群的全面辐射,或许会激起更多观众的自我共鸣。而这,或将成为下一季《恋梦空间》的改版方向之一。

    

     以真实恋爱阶段为推进的节目架构

     《恋梦空间》的结构设置与推进效率,是它在同类节目当中的一大创新。

     刘蕾说,在节目策划之初,节目组就思考过怎样的推进效率符合中国观众情感观察类节目的收视习惯。他们认为,没有外在推动的完全纪实的节目,对于一档观察素人情感发展的节目而言,是不可取的。

     因此,他们以环节化的思维方式,以真实恋爱的阶段化推进,创造不断建立关系、打破关系、再建立、再打破的一套节目进程。

     什么是以真实的恋爱进程中加入环节化的推进呢?

     罗新星表示,《恋梦空间》只构建大体的节目框架、走向、阶段目标。比如在前三期中,第一个阶段目标是「人物形象初步树立、人物关系初步建立」,那么,所有的环节都围绕着这个目标去设计,促进人物形象展示、人物之间了解;第二个阶段目标是「从认识走向私密」,就会开始启用相对私密的约会、相处,有了粉蓝墙的男生发布约会、女生发布约会;第三个阶段是「感情再度升华&外来因素干扰」,就会引入新的人物,成为原本关系的助力或阻力。

     相较于不少观察类节目的一批嘉宾一季贯穿,《恋梦空间》选择的方式则是分成三大阶段(详情请参考:《「长线+单元」叙事、「养成+爆点」话题:《恋梦空间》的新综艺策略》),节目组认为,这也是符合于现实生活中真实恋爱进程的一种设计方式——

    

     真实的情感世界,就是有人来,有人走。有的意兴阑珊,提早退出;有的情感慢热,走得长久。所以,在《恋梦空间》中,有的嘉宾走了4期,有的走了8期,有的走了整季的12期。

     同时,从电视传播规律的角度考虑,通过两次的「退出机制」,能够让节目效果不佳的素人及时退去节目、让可能更有观众缘的素人及时补充进来,也是保证一档素人观察节目有较好表现的理性考量。

     这种非常类似情感世界的真实感,以及快速推进的情节感,也提供给了观众非常丰富的谈资。相较于国产剧几十集铺陈的感情线,《恋梦空间》感情线的完成仅在4期节目左右,信息量之大、谈论点之密集,可想而知。

     然而,对于正在筹备的第二季,主创们则表示,下一季将会更合理的调整节目快与慢的变奏。第一季原本的设计初衷是,只给观众呈现爱情的发生,所以,只要郎有情妾有意,就一定要退出节目;然而,第二季仍会保留人物换血的「退出机制」,但不会这么硬性与死板,让观众既看到爱情的发生,也看到爱情的经营,以及经营之中可能发生的撒糖与变数,这,同样也是出戏的。

    

     以「恋梦」为初心的情感观察

     这是一支婚恋节目经验非常丰富的团队,从《玫瑰之约》到《我们约会吧》再到《恋梦空间》,多年经验之下,他们对婚恋已然有了足够深刻的理解。

     他们并不满足于只做恋爱关系,而希望为观众做出更丰富的层次。

     第一层,观众看到的是恋爱之中的关系,谁对谁属意,谁对谁钟情,谁与谁有小暧昧,谁与谁有小火花,这种人们对于故事的需求;

     第二层,观众看到的是节目之中的人物,这个人有怎样的性格色彩,他是我喜欢的或者不喜欢的,想追求的或者会逃避的,观众回去评论人物的行为、性格甚至人性;

     第三层,观众则将在素人的行为、嘉宾的点评与自己的思考的杂糅之下,看到节目试图传递出的种种人格之下的世界观

    

     第四层,观众最终将会看到以《恋梦空间》为镜的自己的映射。从观众的微博长评来看,它不仅正在激起观众反思自己在情感关系中的处理方式是否到位,也在影响一些观众形成这样一种观念——要得到更好的感情,首先需要成为更好的自己。罗新星说,「《恋梦空间》收视人群非常年轻,以18-25岁为主力,它在帮助完善、引导年轻人的感情观走向成熟。」

     所以,可以说真人秀的拍摄形式,给了这支有着多年棚内婚恋节目经验的团队插上了一对崭新的翅膀。

     「我们做了很多年的婚恋节目,以前棚内拍摄总会被质疑是否有剧本,其实我们从来没有,所以内心非常委屈」,刘蕾说,「但是,这是这么多年以来质疑声音最小的一次。」因为,以真人秀为拍摄手法的观察类节目,需要的是情感的细节,真实的眼神、情绪、微表情,别说素人,即使专业演员都未必可以达到,所以一旦有假,这些收视魅力的高光便会全部消失,节目便会索然无味、空洞无物。

    

    


     不仅如此,真人秀的拍摄手法,也给了婚恋节目一次从舞台场景还原到真实场景的机会,回到恋爱发生原点的机会。节目之所以叫做《恋梦空间》,就是要呈现爱情起点的那种纯粹、干净、没有功利、没有世俗的小美好,那种的的确确能够发生在现实之中的偶像剧。

     「我希望,这部作品可以让观众感受到快乐。有家庭的,能够想起曾经的美好、最初的悸动;尚年轻的,能够对未来拥有一份对爱的期许。」刘蕾说。

    

     推荐阅读

     (点击下图跳转↓)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传媒1号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