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限挑战》第五季的「长江行」能否切开中国社会的横截面?
2019/5/12 22:38:12浅度 传媒1号

    

     几日之前,笔者撰稿了一篇《深析「守正创新」下的东方卫视版面生态战略》。

     自2019年始,东方卫视便围绕着「新时代新风貌」的核心理念,推出一系列版面生态升级计划,在一季度已见成效,并将在二、三、四季度继续延续。

     而在二季度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便是《极限挑战》第五季。

    

     大主题与小切口

     在东方卫视整体版面的改版之下,作为周日版面重要担当的《极限挑战》第五季也基于版面改版思路,进行内容改版升级。

     笔者认为,《极限挑战》第五季最大的一个改版特点,便是进行了一次「大主题」与「小切口」的融合。

     首先,来谈谈什么是「大主题」。

     这一季《极限挑战》最大的一个亮点,便是增加了「长江行」这样一个大主题。作为一档户外节目,拍摄地的选址是节目创作的一大重点。然而,在此前的同类户外作品当中,我们鲜有看到这种在拍摄地的选址上能够参与叙事的先例。

     然而,其实空间,不但可以参与叙事,而且可以参与宏大叙事。长江流域,贯穿了6000多公里、绵延了11个省市、覆盖了6亿人口、占据中国1/5的地理面积以及40%的经济总量,这之中包罗着中国的地理景观、文化景观、经济景观等的方方面面,古往今来也有太多佳作名篇,只是在如今的「读屏时代」之下,电视人应该完成一部当代的属于长江的叙事。本季总导演施嘉宁表示,以「长江行」为顶层叙事的《极限挑战》第五季,就是要用这条主线,「去尝试切开我们社会的横截面,展现我们当代中国的方方面面」。

    

     事实上,《极限挑战》在前四季中,就有不少这种有强烈人文色彩、社会温度、「不止娱乐、更多思考」的单期节目,有体验夜间工作者的主题、有关注留守儿童的主题、有聚焦生态环保的主题,但还是较为散点的表达。而第五季的升级,便是搭配着东方卫视的整体版面升级,对这种人文色彩、社会温度,有了一个系统化的、结构化的全面升级。

     其次,再来谈谈什么是「小切口」。

     然而, 如果仅仅只看「长江行」这个命题,会觉得包罗万象、千头万绪。本季总导演施嘉宁似乎找到了一个解法——

     「『长江行』听上去很宏大,但是我们在表达上会坚持小切口、接地气,触及极具大众共鸣感的环保、美食等细分主题,生动细腻地反映民生、民俗、民情,一定要让大家看到生活、看到当下,保持对社会的观照和人生的思考。」

     比如,我们看到的第一期节目,当坐标定于「上海」,节目组便基于这个城市寻找最合乎这个城市属性、人文主题的「小切口」。

     上海,在这场宏大的长江行中的小切口是——垃圾分类。这是基于两个面向的考虑:一方面,上海之于长江,是这条大江大河的入海口,所有上游囤积的垃圾、暴露的问题,都在入海口的上海有着最鲜明、最直观的呈现,因此,上海站无疑是在这条长江沿线当中,做这一主题的最佳选址;

     另一方面,作为引领国内先进生活方式的国际化大都市上海,率先实现了环保意识与发达国家的接轨,垃圾分类已经成为在上海有土壤、有参与的时尚生活方式,不但有非常多的公益组织、相关机构,也已经走入寻常社区、走入百姓生活。

    

     而节目选择在《上海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倒计时50天的时机上档,也恰得其时。此举或将推动7月1日起,该条例的正式实行。据了解,2019年,上海市将以该条例实施为契机,实现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区域全覆盖,力争70%居住区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现达标创建。

     因此,这些城市的条件,才得以支撑这个主题在上海拍摄既不是脱离生活的「悬浮题材」,有相当多的相关人物、相关资源可以调配、可以参与;又是真正展现上海当下城市品格、城市特色的流行主题,恰如本期节目反复出现的一句话——「不懂垃圾分类,你就不懂什么是新时尚」,这并非一句生造的口号,而是一个源于上海城市当下真实流行生活方式的提炼。

     而作为流行生活方式、时尚生活理念的垃圾分类,《极限挑战》只有让这个主题立足于上海这个具有时尚流行引领力的城市,才能逐层传播到更多地方、科普到更多民众。

     综上所述,《极限挑战》是如何完成「大主题」与「小切口」的融合呢?

     笔者以为,《极限挑战》基于「长江行」的空间叙事逻辑是,每一个长江沿线地、每一站拍摄取景地,都有它之于长江身份特殊、价值特殊,每一期的《极限挑战》都有属于这一方土地最适宜的价值表达,源于这一方土地自有的文化环境、生活方式、民间土壤以及城市气质,而借由着城市文化表达出来的价值观,也许才是我们所要提倡的基于现实主义的文艺表达。

     变与不变

     尽管改版,但有两个要点,笔者认为将会是《极限挑战》的底色与基石。

     一是亲民感。

     这一节目底色,无论以前、现在乃至今后,无论如何改版、如何升级,将会始终如一。它始终是一档扎根民间、扎根群众的亲民暖综,恰如施嘉宁所说,「《极限挑战》的节目定位是一档亲民暖综,首先是一定要和国家、和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可以通过节目看到国家的表情、生活的细节,还有文化的特色」。甚至可以说,《极限挑战》所有的升级、所有的变化,也许就是围绕着这个主旨不断改良。

    

     二是大框架。

     笔者私以为,《极限挑战》是国内户外综艺中叙事做得最优秀的一档综艺,它不但能完成打破条条框框的多线叙事,创造出丰富的冲突、意外,呈现出多元的人物、性格,还能在叙事以外,折射出对人性的、社会的探讨。把这层效果做出来的一个设计便在于每期的大框架主线,埋下了很多需要博弈、需要智慧的破口,再加上节目组给嘉宾创造出的这种「没有规则」的节目氛围,于是才能做出难得的综艺深度。

     这种大框架主线便是《极限挑战》保持不变的根本之一,所以,我们看到最新一季、最新一期的节目中,仍然以自由组合、九宫格连线的这种大框架主线贯穿全集,由此带出了「三杯鸡」组合、「二锅头」组合、「罗丽」组合这三支或者全是老成员、或者全是新成员、或者新老结合成员的种种相互博弈的看点。

     而《极限挑战》在第五季的变化,除了最突出的以上所分析的「大主题」与「小切口」的融合,笔者认为,在于它在内容设计上有了更为细致的表达:

     比如,主线之下的任务设计。

     大框架的整体布局保持不变,但是大框架中的分支任务却发生了不小改变。这些任务,不再是单纯的游戏或者挑战,而是都有价值落点的人文任务。比如在第一期中,就有包括滩涂捡拾垃圾、潮拍公益视频、顺手捡跑挑战、光盘默契问答等等一系列落点全都集中在垃圾分类的人文人物。

     事实上,在历经几年游戏节目的市场泛滥之后,有相当一部分的观众早已不满足于没有任何附加价值的为玩而玩,这种空心化的游戏任务在本质上并不符合观众日渐提升的精神价值需求。

     而在本期基于垃圾分类的挑战任务之中,嘉宾们做的任务是有价值附加值的,当黄磊因为捡拾垃圾疲惫不堪而发出真心的感慨:「这捡哪里捡得完呀?要不扔才行」;当我们看到上海有一群正在致力于把公益事业变得很酷、很先进的社群,他们会一边慢跑5公里,一边顺路拾垃圾。这样埋在真实体验中的价值表达,才是真情实感的、有感染力的。

    

     又如,节目之中的素人参与。

     这一季的《极限挑战》,不再满足于与路上偶遇的素人群众产生临时的、浅层的互动,而是花了相当大的精力与心思,寻找一个城市之中,这个主题之下,最具有代表性的素人,深度参与到节目当中来。

     在首期节目当中,就有包括90后最美环卫人、顺手捡跑团发起人、上海市黄浦区奥林幼儿园院长、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废管处工作者、妈妈咪呀社区志愿者、仁度海洋公益发展中心研究员等等一系列与垃圾分类相关的人物的登场,他们以各自的视角、各自的角色,推动节目的进程。

     所以,其实可以看到,其实《极限挑战》第五季的种种改变,在本质上仍是不变的。这些变化,实则都是服务于、加固着这档综艺扎根群众、融入生活。

     1号结语

     今年,《极限挑战》无疑是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有对「长江行」这一宏大叙事的控制力,又要有对主题的小切口、城市的小人物的敏感度,大小之间、变与不变之间,其实并不容易。

     在笔者的主观感知中,《极限挑战》是国内综艺中观众忠诚度最高的一档综艺,有那么一批忠实的「极挑粉」,年复一年地期待它的归来、它的上演。这样一批高质量的、高稳定的观众,也许是这档国民综艺,敢于改版、敢于升级的一种自信与底气,而是否有更鲜明价值输出的《极限挑战》能进一步获得更多观众的追捧与好评,1号将会持续观望。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传媒1号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