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新闻」究竟是何方神圣?
2019/9/28 22:12:16李东坪 传媒1号
1号按
最近,一条关于「致敬70年微电影《头条里的青春中国》9月27号正式上线」的沉浸式新闻报道视频刷爆了微博,不少网友圈出了重点「沉浸式新闻」几个字,而这个早已被提出的概念就以这样一种新媒体思维的方式再度回归大众视野。
微电影《头条里的青春中国》
但是,不少网友在看完这段沉浸式新闻视频后依然云里雾里,对沉浸式新闻的概念依然是一知半解,更不知道这条视频当中的「沉浸式」究竟体现在哪里,不知道沉浸式新闻未来会影响我们多少。
沉浸式新闻到底是何方神圣,未来的沉浸式新闻又会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呢?沉浸式新闻报道会取代传统媒体成为观众最乐于接受的新闻传播模式吗?
虽然这些问题看起来难以回答,但是沉浸式新闻的历史总会告诉我们想要的答案。
微电影《头条里的青春中国》演员朱一龙
沉浸式新闻的
前世今生
想要深入了解沉浸式新闻,首先就要了解它的概念。
沉浸式新闻其实是虚拟现实的一个新兴领域,它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进行新闻报道,其核心思想是构建新闻现实的虚拟场景,使受众进入其中并以身临其境的方式从视觉、听觉乃至心灵感受方面,获得对新闻的认知。
微电影《头条里的青春中国》剧照
沉浸式新闻更多的是给新闻受众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虚拟现实技术逐渐壮大的这个时代,与虚拟技术结合的沉浸感更是未来新闻报道中所需要的,VR真正让沉浸式新闻体验成为了可能。
就目前的发展阶段来看,沉浸式新闻的划分以技术为分水岭,不同的技术条件下产生不同类型的沉浸式新闻,以下,作者就最典型的两种沉浸式新闻模式展开介绍:
我们首先来关注多媒体技术下的沉浸式新闻。
多媒体技术下的沉浸式新闻主要带来了两种沉浸式体验,一种是数据可视化技术创造的沉浸式体验,另一种则是多媒体融合技术下的沉浸式体验。
二者的共同点在于它们都是利用了可视化技术的传播手段,增强了新闻的可读性,而不同点在于数据可视化技术创造的沉浸式体验更侧重于数据内容的展示,而多媒体融合技术下的沉浸式体验更侧重于画面的展示,二者的职能不同、展示对象不同。
以财经新闻为例,数据可视化的沉浸式报道,以数据三维图创建新闻场景,使抽象化、专业化的数据更加清晰地呈现给受众,为受众创造沉浸式体验,对新闻事件有更加准确的把握。
报表展示也是一种沉浸式体验
这种数据可视化和沉浸化,其实更多的代表一种思维层面的沉浸,观众沉浸的是内容,而在画面的沉浸方面相对较差,观感也较差,只是一种初代的沉浸式体验,相比较而言,多媒体融合技术下的沉浸式体验则更上一层楼。
多媒体融合报道不仅采用可视化技术,使新闻图片、视频、文字等多种元素结合,为读者创造生动的新闻场景,还经常与卫星技术相结合,尤其在涉及地理区域的报道中尤为常见。
最典型的例子便是微博热搜的致敬70年微电影《头条里的青春中国》沉浸式新闻。不少观众在看过这段沉浸式新闻之后都不明所以,不知道视频当中的「沉浸」二字究竟在什么地方,而事实上,这段沉浸式新闻是利用了2D拍摄效果和从拍摄内容、取景、选材的角度来诠释「沉浸」二字的。
《头条里的青春中国》沉浸式新闻
在这段沉浸式新闻当中,影片并不是传统的电影宣传片,观众看到的画面都是从拍摄者、工作人员、演员的角度展示的,观众仿佛成为了这部微电影拍摄片场当中的一员,亲历了整个拍摄的过程,完成了一种身份沉浸式的体验。
虽然这种类型的沉浸式新闻无法取得和虚拟现实技术下的沉浸式新闻同样的效果,但是拍摄方式的革新和沉浸式的想法也是未来新闻传播当中重要的一环。
微电影《头条里的青春中国》剧照
我们再来关注虚拟现实技术下的沉浸式新闻。
技术的革新就犹如拨云见日一般的迅速,而沉浸式新闻当中的核心内容「沉浸」就需要技术层面拉一把。近些年发展迅速、风头正劲的虚拟现实技术正是沉浸式新闻需要飞上蓝天的那一双翅膀。
2013年,美国《得梅因纪事报》大胆改革,率先推出解释型新闻节目《丰收的变化》,被业界视为VR新闻的初次尝试,这种集合了VR技术的新闻报道,也被视为沉浸式新闻的鼻祖。
2015年以后,新闻传播业界对VR新闻的探索呈现出多样化、井喷式的态势。最早进行实践的是美国广播公司(ABC)。它率先推出了「ABC News VR」的服务,其首则虚拟现实新闻《叙利亚之旅》引起了轰动,为VR新闻的早期报道提供了最初的样本。
沉浸式新闻《叙利亚之旅》
《叙利亚之旅》的本质并不是单纯的新闻,它的定位是一款新闻游戏,而本质是一则关于叙利亚难民的新闻报道。整个《叙利亚之旅》通过纵向的介绍方式,在其中穿插不同的新闻报道和新闻互动标题,使玩家在贯穿主线的同时,了解分支内容对叙利亚难民做出全方位的认识与了解。
《叙利亚之旅》游戏页面截图
《叙利亚之旅》实现了新闻领域的互动性与创造性,这款游戏的目的是让读者探索叙利亚难民的大批离去,以一种互动和创造性的方式,让观众更接近叙利亚难民的困境。
这种互动式新闻游戏也更接近于沉浸式新闻,玩家在游戏中沉浸于叙利亚难民的新闻故事线中,从而产生了对新闻内容、情节、思想的深刻认识,这便达到了新闻传播的目的。
相较于游戏性更强的沉浸式新闻《叙利亚之旅》来说,斩获2017年全美网络新闻奖——沉浸式报道卓越表现奖的VR新闻作品《监禁之后》(After Solitary)更像是一部沉浸式新闻作品。
《监禁之后》采用了摄影测量、体视摄影技术和VR技术,报道了曾在缅因州监狱长期被单独监禁的犯人肯尼·摩尔压抑、黑暗的监狱生活,被释放后对生活的无望和心理的挣扎。
《监禁之后》(After Solitary)
这个作品通过采集大量的新闻信息,包括全景图片、视音频等,运用VR等技术为受众创造一个监狱的「拟态环境」。受众可以360°环顾肯尼居住的狭小牢房,感受脏乱的监禁环境,听见监狱里响起的犯人的吵闹声,并且以肯尼的视角,从铁门小窗中窥视到狱警制服躁动犯人的画面等等。作品将监狱现场的内容和细节「呈现」在受众面前,让受众身临其境的感受到监狱压抑的环境以及犯人的挣扎,使新闻内容富有视觉冲击力和情感震撼力。
可以说,这部作品绝对是目前为止最出色的沉浸式新闻作品,它的推出和影响力的扩大,也会为更多优质的沉浸式新闻作品铺路;虚拟现实技术在未来会更多的参与到新闻传播的过程当中,沉浸式的效果也会吸引更多新闻的回头客。
展望未来:
沉浸式新闻的路在何方
欲想知其深,必先悟其短。沉浸式新闻作为新兴产物,其发展前景和未来面向的市场巨大,但是每样处于试验期的行业都多多少少存在其短板,沉浸式新闻的短板也是其未来要弥补、改进并加以优化的。
沉浸式新闻的短板主要存在于三大方面,这些方面有技术层面的,也有产业融合层面的。
首先从技术层面来讲,虚拟显示技术展示的画面清晰度不高是第一个问题。由于技术成本的制约,虚拟现实所构造的三维世界还是相当粗糙的,受众无法获得与现实目击者完全一样的新闻细节和冲击力。
最典型的例子便是2015年,《人民日报》率先利用全媒体平台制作的「9·3大阅兵」的VR全景视频。这类全景沉浸式新闻报道让观众产生了极强的代入感,但是画质的模糊还是观众所感受到的冲击力打了折扣。
沉浸式新闻视频的画质问题有待解决
但是,芬兰的一家创业公司Varjo通过模仿眼睛的视觉效果来实现画面清晰这一目标,Varjo的头盔提供了非常高的清晰度图形,它使用眼球追踪技术来判断在高清晰度图像中需要渲染哪些部分,而这一技术也将在未来的虚拟现实领域广泛使用。
未来的沉浸式新闻体验一定要在画质清晰的前提下进行,技术层面的高标准,是未来保障沉浸式新闻能够被更多的用户所接受的前提。
第二个问题则是技术和真实感的差异。比如在沉浸式新闻《After Solitary》中压抑、低沉的背景音乐的采用,渲染了监狱环境,但是不符合现实的情景。如果画面失真,或者完全是一个虚拟的游戏世界,那么新闻读者对沉浸式新闻的兴趣会大大降低,新闻读者大多是追求真实性、时效性的,他们对虚幻世界几乎是零容忍。
《After Solitary》场景
而在另一个方面,沉浸式新闻的目的是让观众了解、感知现实社会当中发生的真实新闻事件,这就要求沉浸式新闻的制作要以现实画面拍摄为主,才能给观众以最强的感官冲击。
因此,笔者认为未来的沉浸式新闻内容,可以为受众提供「信息获取」到「理解接受」的价值增值路径,更多的注重拓展沉浸式新闻当中的内容,而具有时效性的新闻依然可以交给传统媒体,专题新闻和大型新闻直播也许是未来沉浸式新闻的真正舞台。
第三个问题则是新闻伦理层面的问题。当下,沉浸式新闻多关注现实性较强的议题,对包含战争、死亡等容易引起消极情绪的题材涉及较多,过于真实的感官刺激和沉浸体验有可能对使用者造成心理和情绪上的伤害,这也给沉浸式新闻制作标准及相关分级制度的确立提出了要求,尽管已有研究表明,沉浸式新闻会引起使用者强烈的情绪体验,但如何指导分级标准的制定仍有待研究。
可能会引发不良影响的题材在沉浸式新闻中慎用
最典型的例子便是一些记录凶杀、恐怖题材的新闻报道,过于沉浸式的新闻体验可能会引起不适,也可能在传播过程当中引发青少年的模仿等不良行为,因此,沉浸式新闻的题材选择依然是未来其应用的重中之重。
在未来的传播过程当中,沉浸式新闻内容需要更具组织化,在人才选择方面也需要既会技术又通人心,只有这样,沉浸式新闻才未来可期。
1号结语
虚拟现实技术实现了新闻业的沉浸偏向,我们鼓励这种偏向的发展,但未来的所有新闻不会都是沉浸式新闻。对于受众来说,沉浸式新闻是他们了解世间百态的重要窗口,更多具有冲击力的新闻事实将会让新时达的受众更加感同身受,也会在技术的创新革命当中更加重视思想的表达。
相信在未来,沉浸式新闻一定会成为新闻传播界的一股重要力量,推动新闻与百姓互动的加深,让百姓和新闻手拉手,迈入通晓天下事的沉浸世界。
点「阅读原文」
直达「1号微店」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传媒1号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