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究竟怎么加?
2019/10/19 20:43:11 传媒1号

    

     1号按

     在这个被娱乐、影视、短视频引爆的时代,纪录片仿佛变得越来越边缘化,看纪录片也被这一代的年轻人当成被动教育的机械过程,而不是大脑的填充、知识的吸收、视觉的盛宴。

     但在纪录片这条看似平静的大河的表面下,其实已经波涛汹涌、蓄力待发。

     在发展迅速的新媒体时代和政策优势的双向助推下,纪录片已经显出了一种蓬勃的态势,越来越多内容丰富、题材新颖、含义深刻、制作精良、独具匠心的纪录片被拍摄出来,也有更多的技术手段开始介入纪录片的制作和展示环节当中。

     当然,在新时代,不仅要用现有的「调料」做好纪录片这盘「菜」,还要在这盘的制作过程中加更多的「料」。未来纪录片这盘「菜」不会仅停留于少数人眼中的「传统菜系」,还会变成更好吃,更多人爱吃的新媒体盛宴,由此,「纪录片+」的理念应运而生。

    

     纪录片的变身之路

     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

     而「纪录片+」则是在传统纪录片发展过程中衍生的新概念,「纪录片+」是指在纪录片的创作基础上加入有助于纪录片传播、扩大影响力、提升商业价值的元素,从而推动纪录片内容和思想的传播。

     笔者认为,「纪录片+」的核心概念在于通过纪录片这一原本的纪录形式载体加之以出色的创意、新颖的模式、先进的技术手段等新元素,实现纪录片影响力扩大和受众面更广、观众人数更多的目的。

     在概念上,「纪录片+」的后面没有具体的界限,只要是有益于纪录片发展的元素都可以成为纪录片这盘「菜」中的「料」。而进入新媒体时代之后,「纪录片+」便让纪录片被赋予了新的生命,以下我们从三个最具典型性的角度了解我们身边的「纪录片+」。

     最低成本的加料是「纪录片+文案革命」。

     传统纪录片的解说词通常内容较为严肃,给观众一种说教的感觉,即使是有深刻教育意义和丰富话题性的纪录片,也会因为台词的严肃和气氛的沉闷让观众打不起精神,这也是不少年轻人看到纪录片就昏昏欲睡的原因。

     最典型的例子便是BBC拍摄的纪录片《印度的女儿:黑公交轮奸案重现》。这部结合了大量采访和叙述的纪录片含义深刻、发人深省,其题材也有极强的社会影响力和轰动效应,但是其风格较为严肃的解说词和平淡的采访画面未免让观众有些打不起精神,甚至让某些观众选择倍速播放。

    

     如此精彩的纪录片却因为解说词而不够生动

     而在新媒体时代,文案革命成为了纪录片接触年轻人的最好方式,率先做出垂范的便是主打吸引年轻用户的B站。

     2018年6月,B站与旗帜传媒联合出品的《人生一串》开播,主题为中国民间烧烤美食,开播不久便被网友称为「真正的深夜食堂」。

     美食纪录片在国内屡见不鲜,《舌尖上的中国》系列更是成为了美食纪录片中的爆款,但是《人生一串》不走寻常路,它的火爆就在于「纪录片+文案革命」。

    

     「纪录片+文字革命「的代表

     《人生一串》的文案不拘一格,时而正经时而调皮,配合字正腔圆毫无主观情感参与的旁白男声,有一种「白衬衫眼镜斯文男扯着领带邪魅狂笑」的违和萌感。

     在纪录片当中,台词会写到「眼里只有一条连骨的大筋在嘴里旋转、跳跃,逼着你一口撕扯下来狠狠咀嚼,再灌下整杯冰啤,嗝~舒服」。这样的文案不仅将观众带入了场景当中,也让观众通过文字过了一把「嘴瘾」,《人生一串》的解说词也被豆瓣评为「最不装逼的满分文案」。

     除此之外,B站在2018年10月上映的另一部纪录片《历史那些事》也引起了不小的波澜。这部纪录片也是以风趣幽默的台词取胜,旁白频繁的引用现代网络概念如「点赞收藏投币」,对深受B站文化影响的年轻人来说反而代入感更强。

     纪录片《历史那些事》片段

     而这样幽默风趣,又带有些许调侃意味的台词对于当代生活压力较大的年轻人来说更乐于接受。在未来,深受影视文化洗礼的年轻人才是纪录片的最大受众群体,如何能够抓住他们的心,「纪录片+文案改革」也许是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第一步。

     最吸引人的加料是「纪录片+真人秀」。

     在中国娱乐为王的影视年代,真人秀元素加入纪录片无疑会为这一影视类型吸引更多观众,而明星真人秀类型的纪录片则会吸引粉丝们观看纪录片,从而促进纪录片的传播。

     笔者认为,「纪录片+真人秀」的创作模式,是二者相辅相成的关系。纪录片可以让参与录制、演出的主人公一战成名,而真人秀也可以帮助纪录片走上巅峰,二者互为依靠,相互扶持。

     最典型的借助纪录片「火」了一把的便是《侣行》的主角——张昕宇和梁红夫妇。

    

     纪录片《侣行》

     《侣行》是一档以梁红、张昕宇环球探险旅行为主要题材的真人秀类型纪录片,片中的梁红和张昕宇与他们的团队开着帆船去南极、驾驶飞机环游世界、在阿富汗用高科技手段还原巴米扬大佛等等。他们通过纪录片树立了良好的个人形象,从企业家变为了观众眼中的探险明星,并与腾讯签约开始做更多关于探险、旅行的节目。

     在新媒体时代,只要有独特的想法,有敢闯敢干的决心,真人秀纪录片也能让普通人成为观众眼中的明星,因此,「纪录片+」时代也成就了许多新媒体人。换而言之,这些主流媒体无法做或者说做的不真实的纪录片题材,往往可以由真人秀题材的纪录片取代,也侧面丰富了纪录片的品类。

     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明星真人秀也在带动纪录片的普及,促使着纪录片模式的创新。2018年9月,腾讯视频推出了纪录片《奇遇人生》,官方定位为国内首档明星纪实真人秀节目。

     这档节目由主持人阿雅与十位明星好友,在全球分别展开十次旅行,在片中,明星们游历了赞比亚、古巴、日本等地,看起来是一种带有综艺娱乐性质的纪实影片,其拍摄手法也与纪录片相似。

    

     明星真人秀纪录片《奇遇人生》

     在当下,纪录片的概念没有明确的界限,而这种带有明星真人秀性质的纪录片则展示了纪录片的包容性,它也通过娱乐化的方式使更多观众学习和了解了人文地理知识,这也不失为一种传播知识的途径,这也是「纪录片+」当中的关键一环。

     最快速的加料是「纪录片+」短视频。

     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的火爆,让人们一再刷新对「短视频」的概念,对于追求快节奏、碎片化阅读的年轻人来说,短视频是他们接触外部信息的最好途径。

     但是纪录片和短视频看起来就是一对矛盾体,纪录片注重的是讲述和纪实性,是一种慢速的视频信息传播模式;而短视频的时长则决定了其与纪录片的对立。

     但是新媒体平台的特质决定了纪录片「短视频化」有较大的传播优势。在优酷等平台上的一些短视频内容精简,知识丰富,非常适合碎片化信息的收集和检索,最典型的例子便是《寻春秋历史》短视频纪录片。

     寻春秋历史短视频

     寻春秋历史短视频以历史趣事的角度,把5分钟以内的小视频将内容呈献给受众,这既满足了受众碎片化阅读的需求,又达到了让受众有效吸取知识的目的。

     在未来,「纪录片+」短视频的形式会一直伴随碎片化的阅读模式存在,而其分支也会变为纯短视频纪录片和引流纪录片式短视频,这两种模式所形成的不同产业链,也是未来在「纪录片+」上大做文章的部分。

     「纪录片+」的未来之路

     「纪录片+」在未来的发展前景将更为宽广,借助技术、新媒体思维所产生的全新纪录片形式也会出现在观众的视野当中,那么,怎么才能让纪录片走进千家万户呢?根据「纪录片+」的未来发展方向,笔者着重从三个方面来阐述。

     技术层面的革新,「纪录片+虚拟技术」是最具革命性的。

     纪录片的核心是真实,在纪录片当中,任何虚构的成分都是不存在的,这也表明纪录片是最贴近我们生活和认知的,而虚拟现实技术最牛的特点就是化虚拟为现实。在纪录片中,画面是虚拟的,但是内容、情感、场景都是真实的,这就意味着,虚拟现实技术在纪录片和人眼之间只要穿透画面这一道墙,就可以让受众完全沉浸于内容之中。

    

     VR技术是现阶段虚拟纪录片最常用的技术,VR纪录片所展示的全景、沉浸式画面也进一步增强了纪录片给观众带来的感官刺激。

     VR纪录片的题材很多,涵盖人文地理、历史、美食、日常生活等等。最具代表性,也是目前最成功的虚拟纪录片是在2017年9月斩获了艾美奖「最佳原创互动节目」奖的VR纪录片《The People’s house》,这是一部以第一视角展现美国前总统奥巴马白宫生活的影片。

     《The People’s house》

     这部以VR视角展现的影片充分展示了虚拟纪录片的优势,让观众变成了奥巴马总统及其夫人的客人,用沉浸式的观影体验让观众过了一把成名瘾,但是,这些成果只是「纪录片+」虚拟技术的开始。

     未来,「纪录片+虚拟技术」将通过技术升级的方式,增强观众在纪录片当中的沉浸感,提升观众的观看质量;比如芬兰的一家创业公司Varjo正在试图改进虚拟影片的清晰度;美国的「New Frontier Story Lab」大会上展示了MR影视作品,为MR技术下的纪录片拍摄铺路等等。

    

     相信在未来,「纪录片+」的庞大家族当中,虚拟技术一定会成为重要的排头兵。

     而从制作层面来讲的话,拥有极大市场开发潜力的影视互动元素也可以成为未来纪录片的助推器,因此,「纪录片+互动」也是一个新方向。

     互动纪录片目前的发展和探索很多时候是一种技术上的「尝鲜」,用老旧的内容加新技术,可以在趁技术还不成熟的时候获得不少关注。NETFLIX的互动剧《黑镜:潘达斯耐基》为影视当中加入互动元素打响了名头,那么,纪录片怎么才能加入互动元素呢?

     目前在市面上,互动纪录片还未能与观众见面,但是我们不妨设想一下互动纪录片会是什么样子。

     比如加拿大Cineflix公司制作的灾难纪录片《空中浩劫》就可以采用多条支线的选择式互动剧开展。如果在剧中,观众可以帮助当时航班的机长或驾驶员做出选择,也可以为飞机失事后的调查人员、幸存者做出选择,那么就可以拍出一部令人印象深刻的灾难纪录片。

    

     而笔者认为,结合更高端的技术,这类互动纪录片甚至可以用于教育、训练等途径当中。比如,《空中浩劫》纪录片中的太阳神航空522号航班,是因为飞机起飞前检查的失误而酿成的一场惨剧,那么互动剧中可以让维修学员来扮演检修人员,从而在模拟环境下发现自己工作中的不足。

    

     当然,互动的元素远远不止选择选项这么简单,未来,随着互动剧的模式更新,「纪录片+」互动的模式也会被更多的运用在制作和拍摄当中,从而让边看边玩边学变成「纪录片+」互动的一大优势。

    

     1号结语

     「纪录片+」作为全新的概念,它注定会为纪录片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相比于之前炙手可热的名词「互联网+」来说,「纪录片+」更注重于通过给纪录片赋能来提升纪录片的收视率和普及率,从而让这些以纪录真实生活、发人深省为目的的片子被更多人认可,也让更多人受到启发。

     在未来,「纪录片+」一定会成为一股推动纪录片行业发展的热潮,让纪录片这种媒体传播形态在新媒体的环境下发光发热。

    

    

     点「阅读原文」

     直达「1号微店」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传媒1号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