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的故事——万里为邻》:用文化的温情,传递多瑙河畔的中匈友谊
2019/10/25 21:57:18 传媒1号

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到“一带一路”的“朋友圈”之中。这些成员里,既有像老挝、柬埔寨、越南、哈萨克斯坦这样的友好邻邦,也有那些远在万里之外,但早在千年之前就已经通过两条“丝绸之路”,与古老的中华大地建立了经济上、文化上的友好联系的国家,位于中欧地区的匈牙利便是其中的代表。
2019年10月6日是中匈两国建交70周年纪念日。70年来,两国政府不断深化互信合作,在政治、经济、人文交流等众多领域均取得了丰硕成果。2018年11月5日,习主席在上海会见匈牙利总理欧尔班,提出双方要计划好来年两国建交70周年纪念活动,扩大友好交往。

系列纪录片《光阴的故事》的使命,便是记录中国与“朋友圈”里的朋友们从历史到现实之间结下的传统友谊,以朴实情感为基调,讲述中国和“一带一路”国家深厚的情感和紧密的合作。这一次,《光阴的故事》将镜头对准了匈牙利,《光阴的故事——万里为邻》由五洲传播中心联合匈牙利ATV电视台联合制作,用平凡的温情与感动,展现中国与这个中欧国度之间的深厚友谊。
于历史钩沉中,打捞国之交往的温情
纪录片《光阴的故事——万里为邻》没有从宏观的政策层面对中匈友好关系的源远流长进行纵横臧否,而是选择了五个普通的人物作为立足点,通过平行叙述鲜为人知的尘封故事,构建了一个达成理解、共情的叙事空间。让观者能够从片中对五个普通人的故事解读,深刻理解两个跨越万里的国家之间,其构筑友谊的动力与源泉到底来自哪里。

为了让匈方观众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在制作过程中,《光阴的故事——万里为邻》特别选择了由匈牙利当地主持人杜劳伊·巴尔巴纳来叙述匈方民众眼中的中国,见微知著地体现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历史和现状。

透过主持人杜劳伊·巴尔巴纳的视角,我们共同见证了建筑师邬达克把一生的心血都留给了上海;抗战期间,匈牙利式“白求恩”沈恩医生冒着炮火硝烟在贵阳图云关救死扶伤;当年雅安地震受灾儿童受时任匈牙利国会副主席乌伊海伊的邀请,前往匈牙利进行心理康复,6年之后他们在中国再次重逢;喜爱中医的两国工作者投身医疗事业;两国艺术家们共同创作设计70周年纪念邮票。这些平凡人的生动故事,和他们那感人至深的真情实感,勾勒出两国友好往来的坚实基础和共同迈向未来的美好画卷。
在这些故事中,最直观的感受是,国家之间因这些普通人的存在而变得充满温情与感动。

1914年,匈牙利建筑师邬达克刚刚毕业,却因为一战爆发被卷入战争的漩涡。在被俘后被送至俄国西伯利亚。当他从中国边境线的列车上跳下来,而后辗转来到上海时可谓一无所有。然而,正是上海这座摩登之都,为这个来自异国的年轻人提供了展示其才华的巨大空间。无论是打造当时号称远东第一摩天大楼的国际饭店,还是大光明电影院,林林总总的教堂、医院、学校,令人津津乐道的“老上海”到处都留存着邬达克惠赠后人的建筑遗产。

只是由于邬达克本人并没有在其家乡匈牙利留下建筑作品,导致他的事迹在匈牙利建筑界鲜为人知,而随着《光阴的故事——万里为邻》的播出,相信在匈牙利,人们会慢慢了解这个成名于中国的瑰宝建筑师。

另一个与中国结缘的匈牙利人,有一个类似于“白求恩”的中文名字:沈恩。沈恩与白求恩一样,都是具有国际人道主义精神的医务工作者。二战期间,英国“国际医药援华会”组织医生志愿加入中国红十字总会,沈恩便是其中一员。战争期间,沈恩在贵阳图云关不仅医治了大量伤员,也为当地居民提供医疗服务。在极其简陋的医疗和生活条件下,沈恩毫无怨言地践行着一个医生救死扶伤的誓言。

最令人感到历史的可爱之处在于,当主持人寻访到居住在匈牙利的沈恩后人,根据他们的介绍,沈恩与其中国妻子在上海成婚,而婚礼的地点——德国新福音教堂正是出自匈牙利建筑师邬达克之手。不禁让人感叹,中匈两国的友谊,正是奠基于这些普通人一代又一代的奉献。

乌伊海伊与雅安地震受灾学生则是另一个两国人民结成深厚友谊的鲜明的例子。雅安地震之时,时任国会副主席的乌伊海伊正在中国访问,当他看到地震画面的惨状后,作为五个孩子的父亲,他对那些在地震中经历丧亲之痛的孩子们感同身受。为此,他决定以个人的名义邀请50名雅安受灾儿童,前往匈牙利进行灾后心理康复,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努力恢复身心健康。六年后的今天,学生们与乌伊海伊再次相会于雅安,在发自肺腑的《感恩的心》歌声中,两国人民携手共渡难关的深厚情感,润物细无声地传递给屏幕前的每一位。

《光阴的故事——万里为邻》用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细节,让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佳话,汇聚在共同为中匈建交70周年献礼的主旋律之中,可谓是于无色处见繁华、于无声处有惊雷。
于友好交往中,发掘文化融合的未来
在《光阴的故事——万里为邻》里,中匈两国在文化领域的交往,以两国人民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学习的友好交流姿态呈现在世人面前。
纪录片的第一个故事便是文化融合的典型例子。为了纪念中匈两国建交70周年,双方决定共同发行一套官方的纪念邮票,两国分别征集优秀的设计师进行设计。在匈牙利,最终入选的是来自莫霍利·纳吉艺术与设计大学的24岁的学生马蒂·亚历山大。在她的作品中,经典的中国红祥云花纹映衬着布达佩斯著名的国会大厦,中国文化的经典图案与匈牙利的国宝级建筑交相辉映,寓意着两国之间友好的相遇与对未来的美好展望。

在中国,入选的方案则来自艺术家赵文洁之手。设计师以匈牙利海兰德瓷器和中国青花瓷为主体,装饰着中国的牡丹花和匈牙利民族图案,其背景同样是布达佩斯著名的国会大厦。正如片中主持人的感慨一样:“从不同的设计中,我们却能够看到设计元素运用的心意相通”。

一枚小小的邮票,非常巧妙地勾连起了中匈两国友好交往的历史记忆。著名的邮票博物馆收集了世界各地发行的邮票,藏品达1100万件。主持人游览过程中,观赏到匈牙利发行的第一张邮票以及中国发行的第一张邮票——大龙邮票。而中匈两国为纪念建交共同发行邮票,也被匈牙利国内公众广为知晓。主持人与一群孩子们一起发挥想象,设计了属于他们自己的纪念邮票,这既展现出两国友谊的坚定,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匈两国友好交往的未来后继有人。

除了文化上的心意相通,《光阴的故事——万里为邻》还为我们讲述了优秀文化的海外传播给普通民众带来的正面影响。二战期间,匈牙利人沈恩作为医生为中国军民无私地提供医疗服务。而如今,中国的中医文化已经慢慢在匈牙利的国土上生根发芽,逐渐为政府所认可、为民众所接纳。中医不再是一种西方人眼里的“神秘玄学”,而是以科学、普惠的姿态飞入寻常百姓家。

塞梅维什大学是匈牙利国内最古老也是最著名的医科大学,如今,这里已经开设了中医课程,并与中国国内的医科大学院校进行联合培养。苏莎斯基·伊万便是在塞梅维什大学选择中医专业的学生,他在国内经过四年学习后,如今正在哈尔滨的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进行为期一年的实习,接受中国教授们更专业的教育培养。谈及未来,他希望日后回到匈牙利自己开一家中医诊所,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中医文化的传播也有赖于匈籍华人于福年医生这类真正的医者,在几十年的行医生涯中为匈牙利民众传播中医的福祉。在20世纪90年代于福年刚到匈牙利时,中医在匈牙利只是刚刚启蒙。如今,随着2014年两国签署《中医药领域合作意向书》,匈牙利成为欧洲第一个通过立法确认中医行医资格的国家,中医在匈牙利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可,“古老的知识如今踏上了崭新的征途”。

文化上的融合成为两国经济、文化、社会事业等方面进行全面合作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匈牙利提出“向东开发”的政策。这一战略旨在促进匈牙利对非欧洲国家的出口,吸引这些国家对匈牙利的投资。“向东开发”政策与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高度契合。古老的丝绸之路在两千年前建立起的两国友谊,如今在和平发展的时代主题上得以实现“再续前缘”。

1号结语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如今,“一带一路”的顺利实施不仅依赖各国之间带来普惠的经贸合作,同样也离不开各国之间友好的文化交往。由此看来,以《光阴的故事》为代表的纪录片无疑是一个很好的文化传播载体。
同时,《光阴的故事》的重要贡献在于,它为我们勾勒出主旋律叙事的海外传播创新的方法论:用细节表现人、用故事烘托人、以情感打动人、以国家衬托人。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让主旋律接地气,让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变得可爱而有趣。


点「阅读原文」
直达「1号微店」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传媒1号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